阿越在此前寫過幾期關于明朝王爺之最的文章,如最長壽的宗王兼郡王——襄垣王朱成鍨(音kui2),最長壽的親王——沈莊王朱幼?(音xi4或xue2),在位時間最長的親王——吉簡王朱見浚等。這些文章但凡提到最長壽的宗王或郡王這一字眼,就會有網友提醒明代最長壽的郡王應當是會昌王朱弼楝。
會昌王爵號來源地:江西會昌縣
提醒得多了,阿越也覺得自己可能又犯了經驗主義錯誤,畢竟阿越也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文章中存在謬誤在所難免,前面也出現過這種情況。所以特地去查閱了會昌王朱弼楝的相關信息。本次我們就來聊聊朱弼楝,看看他是否的確是最長壽的明代宗王。
艱難的求封路
朱弼楝(音lian4),生于嘉靖四年(1525年),為肅藩安和世子朱真淤的庶七子,也是其最小的兒子,肅莊王朱楧(音yang3/4或ying1)的五世孫,生母不詳。
肅藩歷來子嗣艱難,其父朱真淤生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是朱貢錝的嫡長子,也是肅王自立國以來的第一位嫡出血脈,是以一早就被立為肅世子,很受朱貢錝的寵愛。
朱貢錝早年身體不大好,數次向朝廷求醫問藥。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二月,他上疏朝廷,稱自己疾病纏身難以理事,請求讓世子朱真淤代為主持國政,獲得明孝宗的準許。
“辛酉……肅王貢錝有疾,請令世子真淤干理國事,歲時代為行禮。從之。”(《明孝宗實錄》)
隨著朱貢錝身體有所恢復,再次親自主持肅藩事務。
嘉靖元年(1522年),朱貢錝年已67歲,遠超三代先祖,在古代可尊稱一聲老壽星了,畢竟人到七十古來稀。當年十二月,他上疏朝廷自稱“老病不任行禮”,請求讓世子朱真淤代他主持各項禮儀活動。
朱真淤又一次站在了肅藩的前臺。若不出意外,自此肅藩事務都將由他代理,待老爹亡故,便可襲爵正位。然而老天竟跟他開了個玩笑。在世子之位上一坐就是大幾十年的朱真淤,眼看父親漸已老去,王府事務也已移交給他主持,可以暢想襲爵后的光輝歲月了。結果竟在嘉靖五年(1526年)先父親一步而去,享年52歲,朝廷賜謚曰安和,如此肅王爵位自然再也跟他無關。
肅藩藩地:蘭州
嘉靖十五年(1536年),肅王朱貢錝這位在位50年,壽數81歲,在明朝歷史上僅次于沈莊王朱幼?的親王,終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兩個數字也讓他創造了肅藩在位時間最長,及最長壽的肅王兩項紀錄。
安和世子朱真淤雖然沒能熬過老爹,可生育能力極強,膝下共有七子,活到成年的有五個,分別為:長子朱弼桓、次子朱弼桄、四子朱弼柿、六子朱弼枳、七子朱弼楝。
長子朱弼桓早逝,故肅王爵位由次子朱弼桄承襲。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朱弼桄被朝廷冊封為肅王。
嘉靖二十年(1541年)九月,在肅王朱弼桄的奏請下,朝廷同意對安和世子朱真淤及其原配世子妃甘氏進行追封,改朱真淤的謚號為肅靖王,以甘氏為肅靖王妃。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并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皇明祖訓·職制》)
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皇太子諸子之中嫡長子封皇太孫,其余諸子與親王庶孽一樣封郡王。比如洪武年間,懿文太子朱標的事實嫡長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三子朱允熥封郡王。
比皇太子第一層級的親王世子諸子的封爵,《祖訓》中雖然沒有提及,但在實際執行中也遵循了這一原則。因此庶出的朱弼楝兄弟最初都受封鎮國將軍。
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后,朱標被追尊為明興宗,諸弟晉封親王。親王這邊情況則要復雜得多。明初,正支追封親王之子可以晉封郡王,比如代藩代戾王朱遜煓(音tuan1)之子,寧藩寧惠王朱磐烒(音shi4)諸子。可隨著宗室人口經過上百年繁衍,壯大到令朝廷開始頭痛的地步,事情就有了變化。弘治朝,面對周藩為追封周悼王朱安?(音heng2)諸子的請封,明孝宗本著少出一份宗室歲祿是一份的心態,態度堅決的予以拒絕。雖然正德朝又放松了這方面的限制,可明世宗上臺后引以為例,形成追封親王諸子只能依據其本爵降襲的慣例。所以朱弼楝兄弟只能苦逼地繼續當他的鎮國將軍。
明世宗劇照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嘉靖十九年(1540年),明世宗恩準周藩追封周康王朱勤熄的次子朱朝埴、三子朱朝堵晉封,分別被冊封為順慶王和保寧王。
郡王和鎮國將軍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有這個成功的先例在,朱弼楝兄弟自然也想再進一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肅王朱紳堵上疏為依然在世的六叔朱弼枳、七叔朱弼楝請封,奏疏中援引周康王諸子為例。然而禮部對此態度非常強硬,堅決不同意。關鍵時刻,擁有最終決定權的明世宗站出來予以恩準,為平復禮部的情緒,將此事定為特例。當年十月,朱弼枳、朱弼楝兄弟倆分別被冊封為開化王和會昌王。
“壬戌,進封肅府鎮國將軍弼枳、弼楝為郡王。初,弼枳兄弟之父肅靖王真淤系沒,后追封,其庶子例不得王。弼枳等乃援周王庶弟朝埴、朝堵例以請。禮部執不可。上特許之。”(《明世宗實錄》)
經過20余年等待,年近不惑的朱弼楝終于實現了郡王夢。
是否為最長壽的大明宗王
有據可查的,有明一代親王之中最長壽的當屬沈莊王朱幼?,享年85歲,而郡王之中有好幾個突破90歲的存在。據王世貞記載明代宗王最長壽的為代藩第四代襄垣王朱成鍨,活了92歲。無獨有偶,朱成鍨的父王襄垣安恵王朱仕坯也活了91歲,父子倆蟬聯宗王壽數的冠亞軍。
“郡王過八十者:慶成恭裕王表欒八十七;鄢陵(闕)王睦枸九十;余者堵陽安僖王同鉣八十二;東阿端懿王泰壄八十一;內江莊懿王友墦八十二;襄垣安恵王仕坯九十一,子(闕)王成鍨九十二;吉陽恭順王聰注八十;安化恵懿王秩炵八十八;襄陵恭恵王范址八十二,子安穆王征鈐八十三;樂平定肅王沖〈休上火下〉八十二;唐山恭懿王勛澄八十三;郾城恭端王彌鈱八十;富順王厚焜、懷安王厚〈火亷〉俱八十余。”(《弇山堂別集·卷五·盛事述五》)
白塔山
《弇山堂別集》收錄的內容,為萬歷初年——更準確地來說是大約萬歷十年(1582年)——以前的記載。此時離明亡還有一個多甲子,難保不會出現比襄垣王朱成鍨更長壽的宗王,所以明代宗王壽數的巔峰并不一定是在王世貞的記載中。
要驗證是否存在比朱成鍨更長壽的宗王,需要深入明神宗、光宗、熹宗三朝實錄,《明史·諸王表》及明后期出土文物等史料中去尋找答案。《明實錄》中關于會昌王朱弼楝的記載極其稀少。
朱弼楝沒有嫡子,故而其庶長子朱縉(木炭)于萬歷十九年(1591年)四月,被冊立為會昌王長子。郡王庶子晉封長子,援引的是《皇明祖訓》中親王庶長子晉封世子的條款。
“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如或以庶奪嫡,輕則降為庶人,重則流竄遠方。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為郡王;待王與正妃年五十無嫡,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皇明祖訓·職制》)
此年朱弼楝年已六十有七,其庶長子自然符合晉封條件。順便說一句,明憲宗曾援引這一條款,晉封宜城王朱貴?(音jie2)的庶長子朱豪坅(音qin3)為宜城王長子,明神宗同樣援引這一條款讓朱縉(木炭)晉封會昌王長子,故而明世宗以先帝亂命為由,拒絕讓吉陽王朱聰注的庶長子朱俊槿晉封,完全站不住腳跟。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朱弼楝年已91歲。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耄耋是長壽的代名詞。即便是現在能達到鮐背之年的,也是少之又少,何況是在平均壽命只有30來歲的古代。家中有這等老壽星自然得慶賀一下,甚至連皇帝都會前來湊熱鬧。當年九月,明神宗派都事王之樞帶著御筆寫就的敕書前去慰問,以示慶賀。
“乙酉,以會昌王弼楝年九十一歲,遣都事王之樞赍敕存問。”(《明神宗實錄》)
蘭州小西湖公園
這是《明實錄》唯一一次明確記載朱弼楝年歲的條目,他的生年也是據此推定。這個歲數已經和襄垣安恵王朱仕坯齊平,即將趕上已知的最長壽宗王朱成鍨。關鍵他還活著,有機會追平,甚至超越朱成鍨。
通過網絡查閱資料,顯示朱弼楝薨逝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如此他享年93歲,一舉超越襄垣王朱成鍨。只是阿越沒有查到這一記載的原始出處,麻煩知曉的網友不嗇賜教。
阿越說
若阿越查閱到的信息準確的話,會昌王朱弼楝還真可能是有明一代最長壽的宗王。當然活到93歲的明代宗王并非只有他一人,據出自岷藩的武岡《朱氏族譜》記載,還有一位與朱弼楝同歲的郡王,他便是第四代江川王朱膺鐩,他的生卒年為弘治十八年(1505年)、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這位江川王不僅與朱弼楝同壽,身份更傳奇,他為明太祖的玄孫,與明英宗同輩,比當朝皇帝明神宗足足高了五輩,是朱翊鈞祖父的曾祖父的堂兄弟。即便是貴為皇帝,在文書中也得恭恭敬敬地尊稱一聲天叔祖。他應該是有明一代與當朝皇帝輩分差距最大的一位。
《明實錄》并未記載朱弼楝之后的會昌王爵傳承情況,《明史·諸王表》則記載會昌王共傳三代,但是信息非常混亂:
“會昌□□王弼楝,靖庶七子,嘉靖四十二年以鎮國將軍進封,薨。□□王縉(木炭),弼楝庶一子,萬歷十九年以輔國將軍改封長子,既而襲封,薨。□□王紳增,縉(木炭)庶一子,萬歷二十年封長子,既而襲封。”(《明史·諸王表》)
總體而言,會昌王應當傳承了三代,但第二代、第三代會昌王的襲封時間線要往后靠。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