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貢,一座以“自流井”和“貢井”兩口鹽井命名的城市,歷史上這里鹽井林立,井鹽是支撐這座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據1938年的統計,自貢有鹽井470眼,煎鍋6500口,其中又以大安居多,自貢鹽井多,大安是個窩。如今在自貢市大安區,依然保留著一口古老且不同尋常的鹽井,它就是位于大安區大安街289號的燊(shen)海井,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口人工鉆鑿的千米深井,關鍵是近200年后,它依然能夠使用,堪稱自貢鹽井的活化石。
“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燊海井是自貢鹽井的標志,也是三處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自貢鹽井中,唯一仍能使用的“活化石”級別鹽井。
燊海井是一口既產鹽鹵又產天然氣的深井,始鑿于1833年,如今已有190年的歷史,井深1001.42米,是第一口人工鉆鑿的超千米深井。
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鹽鹵深藏于地底,開采并不容易,自貢鹽場的工匠們發明了“沖擊式頓鉆法”,用沖擊鉆頭反復地頓擊井底,把巖石擊碎,然后取出擊碎的泥沙,地面上架設木質的碓架,也叫天車,就是自貢鹽井的象征。
曾經的自貢,天車林立,鹽井遍布,煮鹵的蒸汽飄蕩在空氣中,被稱為“千年鹽都”名不虛傳。
隨著井深及地質結構不同,天車或大或小,這幅歷史圖片中的天車可謂巨大,只是不知它原來是屬于哪口鹽井的。
燊海井雖然是一口千米深井,但它的天車并不算高大,總高才18.3米,地上高度,比之地下深度,那可是要少得多。
自貢鹽井的標志就是天車,井鹽生產的工藝流程包括鑿井、采鹵、輸鹵、制鹽四個方面,而天車在前面兩個工序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說自貢歷史上最高的天車曾達到113米,也許就是上面那張歷史照片中的,所有的天車與燊海井的天車都是大同小異,由圓杉木以麻繩或竹篾繩捆扎而成,樹立于井口,用于鹽井鑿挖和汲取鹽鹵。
天車是A字型結構,頂上有天輥,地上有地輥,兩個合在一起就起到了定滑輪的作用,古人其實已將物理學中的這一套玩得溜溜的。
要將深藏于地下1000米的鹵水提取到地面上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人們又建造了大車,用人力或牛力拉動,以竹篾繩為牽引裝置,通過天車的滑輪,將鹵水提撈出來,這就是采鹵。
采鹵完成后,就是整個工序的第三步輸鹵,這又有一整套的設備,包括濃鹵塔、筧管、筧窩、水車、楻桶等。
鹵水經過濃縮、轉運和沉淀后,就要開始制鹽了,燊海井采取的是低壓火花圓鍋制鹽。
簡單點說,就是大圓鍋煮鹵水,不過用的燃料同樣來自燊海井,是地底的低壓天然氣,所以說提煉一包井鹽,所用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賦予。
使用傳統工藝生產的火花鹽顆粒粗大,晶瑩剔透,制作食品能夠保持原汁原味,是自貢鹽幫菜不可缺少的靈魂,也是四川泡菜和臘肉的絕佳搭檔。
游覽燊海井如果想要買點手信的話,景區售賣的井鹽是最好的選擇,一袋400克的傳統工藝粒裝鹽也才幾塊錢,可以說是相當物美價廉了。
除了鹽井,自貢的兔兔和鹽幫菜也是不能錯過的,據說中國的兔子70%被四川人吃掉,而當中一半又是被自貢人吃掉,兔兔結合自貢鹽幫菜的做法,大概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自貢美食。
自貢作為“千年鹽都”,有著2000多年的采鹽歷史,歷史上曾有過13000多口鹽井,如今這些鹽井的地上部分,大多已經消失了,只留有不多的天車,依然矗立在千年鹽都的這片土地上,而燊海井作為第一口千米深井,不僅完整地保存至今,而且依然還能使用,堪稱奇跡,游客花上幾塊錢就能買一包這里出產的井鹽,不得不說很有體驗感,看完鹽井,再吃上幾樣鹽幫菜,自貢之行才算完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