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集安旅游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月18日,由中共集安市委、集安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集安市委宣傳部、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集安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承辦的“抗美援朝第一渡”吉林·集安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活動在集安市鴨綠江國門景區隆重舉行。
鴨綠江國門景區以紀念、表彰和弘揚革命英雄的精神為主線,對此次活動內外場地進行了紅色氛圍裝飾、打造。在活動現場入口處,刻有“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字樣的紀念門映入眼簾。走進長達130米的長廊,兩側印有“抗美援朝第一渡”吉林·集安 字樣的鮮紅旗幟迎風飄揚。現場還有來自集安市各界群眾代表擺出的“70”造型,寓意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
活動正式開始之前,由移民警察兩側列隊、敬禮歡迎嘉賓入場,來自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的相關領導,通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莊亞男,通化市委宣傳部、通化市文聯、通化市邊境管理支隊、通化市文旅局的相關領導,集安市委書記焦文民,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于文泉,市委副書記、市長趙俊鵬,市政協主席劉一兵以及在家的副處級以上領導,志愿軍研究會嘉賓、特邀嘉賓,抗美援朝志愿軍38軍、42軍、1軍后代代表以及63軍、39軍等后代代表,媒體團代表,集安市抗美援朝老兵后代代表,退役軍人代表,移民警察代表,工商業戶代表,學生代表,青年代表,村民代表,各協會代表等人齊聚于此,共同追憶革命先烈的崢嶸歲月,讓革命精神代代傳承。
活動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出旗手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護送國旗上臺,全體人員懷著崇高的敬意和無比自豪的心情向國旗行注目禮,用嘹亮的歌聲表達自己對偉大的祖國由衷的熱愛。隨后,少先隊員為嘉賓佩戴紅領巾,送上最真誠的問候。
集安市委書記焦文民在致辭中代表集安市委、市政府,向參加活動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界代表表示衷心感謝。向全體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志愿軍家屬以及現役軍人、轉業軍人、退伍軍人致以誠摯的問候。他表示:舉辦紀念抗美援朝勝利七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是為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講好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英雄故事,弘揚不畏艱苦、勇于奉獻的革命精神,引導全社會弘揚志愿軍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志愿軍研究會會長鄧穗表示:面對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匯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力量,激發守正創新、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在隨后的演出中,青少年獻詞《抗美援朝第一渡的回響》、抗美援朝故事情景舞蹈《熱的血》、紅歌聯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英雄贊歌》等節目,展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浴血奮戰的戰斗意志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一幕幕波瀾壯闊而又雄渾慷慨的英雄史詩。
活動結束后,全體人員還來到公路國門景區和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進行參觀。講解員對鴨綠江國境大橋在抗美援朝時期的歷史史實和重要意義進行生動講解。大家深入了解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艱難險阻,感悟了前輩們的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堅定意志,接受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洗禮,進一步堅定忠誠信仰、增進黨性修養、汲取奮進力量。
據了解,作為“三地三搖籃”中的抗美援朝后援地,集安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重要口岸和穩固大后方。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從1950年10月起,承擔志愿軍及其作戰物資的運輸任務,一直到1953年7月朝鮮停戰,共有42萬志愿軍和17.2萬擔架隊員從集安赴朝作戰,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轉自:We·集安
編輯:董 澤
責編:張 蕾
主審:安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