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愛茶。
好茶得好水,好水實難得。早在剛出仕到鳳翔做官之時,他即有詩,詩題很長,《愛玉女洞中水,既致兩瓶,恐后復取而為使者見紿,因破竹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為往來之信,戲謂之調水符》。
紿字,欺騙的意思。他怕幫他取水的人根本不到玉女洞去,隨便在哪個井中舀水回來交差,因此砍了兩塊竹片作為信物,以為可以獲得真水,結果被弟弟知道了,寫詩來笑他——畢竟,仆人或許確實在玉女洞中取了水,但你愛的他也愛啊,半路喝完,以其他水代之,你分辨得出來?
八年之后,已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很想喝喝惠山泉的山。無奈,那水太走俏了——這可是茶圣陸羽評定的天下第二泉啊——自唐以來,便輸京城。皮日休作詩諷刺宰相李德裕:
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
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得,楊貴妃直接躺槍了。
到了宋朝,此俗未改,變本加厲。汴京的達官貴人們需求量極大,以至于催生出一條產業鏈,專供京城。甚至開發了一套“折洗”之法,將運至開封的泉水,先用細沙濾過,以除掉長途運輸中產生的雜質和異味,賣個好價錢。
蘇軾恩師歐陽修為感謝蔡襄為自己《集古錄》寫序,所贈四件潤筆里,就有惠山泉一瓶。
蘇軾寫道:
瓶罌走千里,真偽半相瀆。
貴人高宴罷,醉眼亂紅綠。
赤泥開方印,紫餅截圓玉。
傾甌共嘆賞,竊語笑僮仆。
物以稀為貴,越少的越想要。蘇軾想起一個人,那便是無錫縣令焦千之。他寫了這首詩,求他送點水來——如果只說自己是個吃貨,好想品嘗一下你那里的名泉,老焦或許懶得理他呢,所以,蘇軾就耍了個小九九:
故人憐我病,蒻籠寄新馥……精品厭凡泉,愿子致一斛。
兄弟啊,你就看在我被貶杭州,心情不好,還生了病的份上,你就托人幫我帶點好水過來吧……我這有個好茶餅,可不能浪費了呀……
沒錯,蘇軾此時不差錢,也不缺好茶,就缺點好水。妙水煎茶,他這病啊,很快就會痊愈咯……
一年之后,蘇軾到《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終于親自見識被他贊為“乳水”的惠山泉。此時的蘇軾,頗有些意氣風發: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大概,他沒喝掉幾噸,至少也喝了幾桶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