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缸、食蟲植物玩家可能養過捕蟲堇,它們既有多肉植物那種肉感的葉片,還能開出粉粉嫩嫩的花朵。
↑蘋果捕蟲堇
我也養過一盆蘋果捕蟲堇(Pinguicula agnata x potosiensis),雖然這已經是花友們推薦的入門級品種,但在我的手上,它還是倒在了一個熾熱的盛夏。究其原因,捕蟲堇可以算是一類溫帶/高山植物,確實是比較難抵御酷熱天氣。
市面上的捕蟲堇大都源自美洲,不過我國也有野生捕蟲堇屬植物生長,高山捕蟲堇(Pinguicula alpina)就是其中之一。聽名字就知道,要見到它們不算容易,它們一般生長在海拔三五千米的高山上,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陜西等地也有。
我前段時期去川西的時候就見到了一些高山捕蟲堇,它們生長的環境可真是又高又冷,雖然已經是六月底,但我還得穿著羽絨才能在戶外活動。我見到的那叢生長在杜鵑花林下的苔蘚層上,恰逢花期,白色小花顯眼又可愛。
與園藝捕蟲堇一樣,高山捕蟲堇的葉片同樣“多肉”,它的葉片邊緣微微翹起、顏色偏粉紅,葉片表面還有舌苔味蕾一般的突起,看起來真的很像舌頭。葉片蓮座狀生長,葉叢高度不高,不足5厘米。
高山捕蟲堇就是用這些“舌頭”捕蟲的,原理非常簡單 —— 就是一塊粘蟲板。它通過葉表面的絨毛、凸起分泌出粘液來,小蟲子們走過路過就可能被粘住。但要“食蟲”,只把它們黏住可不夠,因此葉片還會分泌消化酶,昆蟲被粘住之后,會漸漸被溶解掉,然后被捕蟲堇消化、吸收。我用手指戳了戳高山捕蟲堇的葉片,確實是黏的。但或許是因為剛下過大雨的緣故,我并沒有在葉片上找到昆蟲尸體。
我國著名昆蟲學家周堯也做過這方面的觀察,他在秦嶺太白山上找到的那叢可以說是“捕蟲高手”,葉片上那叫一個尸橫遍野,一株上最多能粘18個。
注:Pinguicula vulgaris 為高山捕蟲堇異名
食蟲植物會不會把自己的傳粉昆蟲給吃了?周堯的觀察也回答了這個問題,他鑒定了被抓到的昆蟲,基本上都是些小東西,而高山捕蟲堇的傳粉昆蟲可能是蜜蜂、熊峰之類的大家伙,是很難被它的葉子給粘住的。并且,高山捕蟲堇的花朵被花莖給高高拎起,與下方的黏性陷阱拉開了一定距離,這也能避免傳粉昆蟲被誤傷。
高山捕蟲堇的花朵確實具備一些吸引蜂類的特征,花朵呈唇形,下唇處有一個顯眼的黃色斑塊,可能起到蜜導的作用;花冠后方有一個短短的花距,蜂類應該能吃到蜜,但得努力往里鉆鉆;這么一來,就能沾到上唇處貼生的花蕊,幫助花朵傳粉。
作者:蔣某人
攝影:蔣某人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