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書包括《經》和《傳》兩部分。《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周易》的論文集,其學說據說本于孔子,具體成于孔子后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是詮釋《易經》的經典著作。
《易傳》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立論,認為宇宙自然界存在相反屬性事物,相反事物的推摩作用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六十四卦即反映了這種規律。《易傳》使《周易》完成了從占筮之學到哲學的過渡。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摘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
解釋:君子有卓越的才能卻不到處炫耀,而是等待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施展出來。
感悟:困厄不得志的時候,要善于修養德才,貧不移志,懷抱利器,等待時機,正所謂潛龍勿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摘自《易傳·象傳上·乾》
解釋: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
感悟:人們要效法“天”的剛健精神和奮發向上的陽剛之氣。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摘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二章》
解釋: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則變化,變化則通達,能通達,則能恒久。
感悟:事物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只有適時求變,才能長盛不衰,這是一個自然發展的規律,只有遵循這個發展規律,社會才會發展,國家才會進步。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摘自《易傳·象傳上·謙》
解釋:謙虛而又謙虛的君子,保持謙虛的態度以提高自己的修養。
感悟:謙,謙虛、謙遜。卦體中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艮為山。謙卦艮下坤上,為地下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處于地下,高大顯示不出來,謙的人像山一樣,從來不貶低自己,也從來不拔高自己,從來不炫耀自己的秀麗,也從來不掩飾自己的禿石和斷崖,它總是誠懇地對待周圍的一切,也誠懇地對待比它低矮得多的大地。謙是中國人喜愛的品德。
-5-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摘自《易傳·象傳上·坤》
解釋:坤象征大地,君子應效法大地,以寬厚的德行,負載萬物。
感悟: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在待人接物上,人們要有寬廣的胸懷,要有容人的雅量,要與人為善。
-6-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摘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
解釋:君子與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朋友絕不阿諛奉承,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朋友絕不傲慢。
-7-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摘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
解釋:尺蠖盡量彎曲自己的身體,是為了伸展前進;龍蛇冬眠,是為了保全性命。
感悟:人也要學會退讓和忍受,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8-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摘自《易傳·系辭傳上·第十二章》
解釋:文字不能完全精確地表達言語,言語也不能完全精確地表達人的思想。
-9-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摘自《易傳·乾文言》
解釋:同樣的聲音能產生共鳴,同樣的氣味會相互融合。
感悟: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往往情投意合。
-10-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摘自《易傳·象傳下·家人》
解釋:君子應當注重自己的言行,說話要有根據,行動要有準則。
-11-
水流濕,火就燥。
云從龍,風從虎。
摘自《易傳·文言傳·乾文言》
解釋:水總是流向低洼潮濕的地方,火先從干燥的地方燃燒;龍的身邊向來云霧繚繞,虎的周圍不會風平浪靜。
-12-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摘自《易傳·系辭傳上·第八章》
解釋:兩人心意相同,行動一致的力量猶如利刃可以截斷金屬;在語言上談的來,說出話來像蘭草那樣芬芳、高雅,娓娓動聽,沒有污穢的語言。
感悟:只要大家齊心協力、緊密團結,就能克服一切困難。
-13-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摘自《易傳·系辭傳上·第八章》
解釋:君說話不慎密則失信于臣,臣說話不慎密則災殃及身,重要的事情不慎密則造成禍害。所以,君子謹守慎密,不會隨意地說話。
-14-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摘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
解釋:君子在國家安定的時候要不忘危險,國家存在的時候要不忘敗亡,國家大治的時候要不忘變亂。
-15-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摘自《易傳·彖傳下·豐》
解釋:太陽運行到中天就會向西偏移,月亮圓滿之后就會虧缺,天地間的圓滿與缺失,都是隨著時間而消亡、生息。
感悟: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此天下之常理也,人們應該豐不忘失,盈不忘虧。
-16-
風自火出,家人;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摘自《易傳·象傳下·家人》
解釋:風從火出之表象,象征著外部的風來自于本身的火,就像家庭的影響和作用都產生于自己內部一樣。君子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說話要有根據和內容,行動要有準則和規矩,不能朝三暮四和半途而廢。
-17-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摘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
解釋:不積累善行達不到成名,不積累惡行就不會毀滅自己。
感悟:多做善事,不做惡事。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
摘自《易傳·文言傳·坤文言》
解釋:地道極為柔順但它的運動卻是剛健的,它極為嫻靜但品德是方正的,地道后于天道而行動,但運動具有規律性。它包容萬物,其生化作用是廣大的。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摘自《易傳·象傳下·既濟》
解釋:君子因為能考慮到會遭受的禍患,于是預先做好準備。
感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否則會失敗。說話前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或后悔的事。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摘自《易傳·象傳下·益》
解釋:見了善行就追隨,有了過錯就改正。
-21-
人道惡盈而好謙。
摘自《易傳·彖傳上·謙》
解釋:做人之道,最怕自滿而最喜謙虛。
-22-
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摘自《易傳·彖傳上·泰》
解釋:天地的陰陽交合,才有萬物的生養暢通;君臣上下的交流溝通,方能志同道合。
-23-
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摘自《易傳·象傳上·訟》
解釋:天在水上之表象。天從東向西轉動,江河百川之水從西向東流,天與水是逆向相背而行的,象征著人們由于意見不合而打官司。所以君子在做事前要深謀遠慮,從開始就要消除可能引起爭端的因素。
-24-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摘自《易傳·象傳上·蒙》
解釋:山下有泉水之表象,但要想發現甘泉,必須設法準確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著先必須進行啟蒙教育。君子必須行動果斷,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品德。
-25-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摘自《易傳·系辭傳上·第五章》
解釋:有仁德的人見此性此道,即認為是仁,聰明的人體察此性此道,就認為是智。
感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待同一個問題,各人由于立場、閱歷等不同,得出的看法和結論也不相同。
-26-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敬義立而德不孤。
摘自《易傳·文言傳·坤文言》
解釋:才德出眾的人做事嚴肅認真用正當的道理陶冶身心,這個符合正義又能當作常規用于做事。做事嚴肅認真符合正義的思想確定,這樣有德行的人不會違背此原則。
-27-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吉兇生矣。
摘自《易傳·系辭傳上·第一章》
解釋: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而聚合,天下萬物因類別不同而區分,吉兇就在同和異的矛盾中產生。
感悟:事物按類別進行聚合,人群按興趣志向分類。
-28-
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摘自《易傳·象傳上·小畜》
解釋:夫妻不合,是因為丈夫不能正確對待妻室的緣故。
感悟:此話雖然絕對,但也道出了二人的矛盾肯定是不合造成的。
-29-
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摘自《易傳·象傳下·遯》
解釋:君子要避開見識短淺的人,不用惡聲厲色即可顯現出矜莊威嚴之狀,使人敬畏。
-30-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君子之終也。
摘自《易傳·彖傳上·謙》
解釋:謙能使尊貴者更有光彩,讓卑下者贏得尊重,故知君子應該始終保持謙虛的美德。
-31-
天與火,同人;
君子以類族辨物。
摘自《易傳·象傳上·同人》
解釋:天下有火之表象。天在高處,火勢熊熊而上,天與火親和相處,君子要明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明辨事物,求同存異,團結眾人以治理天下。
-32-
地中有山,謙;
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摘自《易傳·象傳上·謙》
解釋:高山隱藏于地中之表象,象征高才美德隱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君子總是損多益少,衡量各種事物,然后取長補短,使其平均。
感悟:山是很突顯的,而山隱藏在地下,是多么謙遜的表現。
-33-
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摘自《易傳·系辭傳上·第八章》
解釋:之所以總有‘亂’發生,其亂之源往往是由言語引發的。
-34-
洊雷,震;
君子以恐懼修省。
摘自《易傳·象傳下·震》
解釋:雷相重疊之表象,好像震動的雷聲;君子應悟知恐懼驚惕,修身省過。
-35-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摘自《易傳·文言傳·坤文言》
解釋:行善積德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慶,無惡不作的人家,必會遺留許多禍端。
感悟:一種事物由循序漸進、慢慢積累,最終量變引起質變的現象,旨在勸人行善積德。
-36-
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
摘自《易傳·系辭傳上·第十二章》
解釋: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順大道的規范的人,人們所扶助的是篤守誠信的人。
-37-
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摘自《易傳·象傳上·大有》
解釋:君子要遏制邪惡,弘揚善行,以順應自然規律。
感悟:君子應樹立止惡揚善的志向,規范自身的言行,維護社會的和諧和安定。
-38-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摘自《易傳·文言傳·乾文言》
解釋:君子的行為是以完成品德修養為目的的,具體表現在每天的行為舉止上。
-39-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摘自《易傳·系辭傳上·第一章》
解釋:日月交替運行,所以產生寒冷酷暑的氣候變化。
-40-
“利”者,義之和也。
摘自《易傳·文言傳·乾文言》
解釋:追求利益,就要去做道義與和善的累積之事。
-41-
履霜,堅冰至。
摘自《易傳·文言傳·坤文言》
解釋:踩到了秋霜,便知道嚴寒結冰的時節快到了。
-42-
君子知微知彰,
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摘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
解釋:君子既能了解細微的事物,也能了解顯著的事物,既能柔軟,也能剛強,所以被萬民所敬仰。
-43-
幾者,動之微,
吉之先見者也。
摘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
解釋:征兆,是運動細微變化的前兆,是吉祥或者兇惡現象的先兆表現。
-44-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摘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
解釋:君子見到征兆就要開始行動,不能整日只死死等待。
-45-
幾事不密則害成。
摘自《易傳·系辭傳上·第八章》
解釋:機密的事務如果不能守住秘密,那么就會損害事情的成功。
-46-
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摘自《易傳·象傳下·升》
解釋:君子應該每天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品行,積小德而成大德。
感悟:君子從一點一滴做起,提升道德水平,形成崇高的品行。
-47-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摘自《易傳·彖傳下·艮》
解釋:時勢需要停止的時候就要停止,時勢需要前進的時候就要前進,動和靜都不失時機,君子之道就光明燦爛。
感悟: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當因時而變,因事而化,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取得成功。
-48-
一陰一陽之謂道。
摘自《易傳·系辭傳上·第五章》
解釋:一陰一陽的矛盾變化,就是規律——“道”。
感悟:天地萬物都有陰、陽,兩種對立的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陰陽變化而生萬物。
-49-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摘自《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
解釋:天下萬事萬物,通過不同的途徑,可以走到同一個歸宿,各種不同的思想,也自然地趨向一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