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400年,8年。
這一組數字,大家能想到什么?它們相關聯的是3000年前的商朝,400年前明朝成書的《封神演義》,以及8年前項目啟動的電影《封神三部曲》。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對原著的改編是顛覆式的,片中最為大膽的改動,莫過于姬發(于適 飾)是作為質子被大反派殷壽(費翔 飾)養大。
電影中以姬發的視角展開故事,演員于適要將姬發從質子到諸侯、天子這一路征途演繹完成。這對于演員而言,是一次艱巨的表演挑戰。
影片首先以恢宏的戰爭場面帶給觀眾震撼。電影開場就是殷壽帶領大軍攻打冀州,姬發為代表的質子團作為侍衛緊隨殷壽。這一段戰爭戲,逐一上演了遮天箭雨、投石攻城、騎兵團沖鋒、騎步兵近戰等多場交鋒。
這場攻城大戰堪稱一錘定音,導演烏爾善用最猛烈的方式告訴觀眾,這套神話系列電影將會帶來無與倫比的視聽沖擊。冀州攻城戰只是一個序曲,好戲在后頭。
原著中強調的截教、闡教等仙界勢力退居二線。人界中的父子、君臣、帝后之間的明爭暗斗成為主線,商朝的宮廷和朝野之間,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的游戲”。
電影的篇幅有限,不能盡數展現仙人角色。姜子牙(黃渤 飾)成為仙界的代表,他是掌握神器“封神榜”的重要人物,把影片中的正邪兩派串聯起來。
影片中最大的改變就是深入刻畫了父子、君臣之間的交鋒。殷壽一出場不是一個臉譜化的昏君,他驍勇善戰、足智多謀。
但是,狐妖蘇妲己激發了殷壽的權力野心,他開始與狐妖聯手剪除異己。殷壽在片中有顯著的成長弧光,這個人物一步步墜入欲望深淵。他與兒子殷郊(陳牧馳 飾),小將姬發、大臣姬昌之間的關系逐漸從疏離到敵對,上演了一出波譎云詭的商王黑化大戲。
姬發的這條人物線調整很大,整部電影以姬發的視角進行敘述。青年姬發作為質子在朝歌長大,原本把殷壽視為偶像。但他親眼看到殷壽的逐步墮落,世界觀由此發生轉變。姬發從一名侍衛成長為一名諸侯,再到最后的天下共主,這是《封神三部曲》所要呈現的故事主線。
于適飾演的姬發,在第一部中表現出英武、稚嫩、善良等性格特征。電影賦予了角色極為復雜的成長線,姬發最初是誓死效忠殷壽,但是他見到殷壽的昏庸,以及生父姬昌的賢明之后,內心逐漸開始明辨是非。
于適在表演中,抓住了人物一點一滴的細微情感變化。比如姬發初見姬昌時的義憤填膺,之后在牢中看見父親又心生憐憫,最后他去搭救父親時的義無反顧。這是一個年輕人心理成長的軌跡。姬發初登場時的稚嫩英武,到片尾展現的成熟果敢,于適將角色由內而外吃透,演員用精神狀態演繹出角色的成長歷程。
《封神第一部》結束之后,姬發已經擁有了成為王者的氣場。這是經過一系列的磨難而成就的人物底色,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與角色合二為一,共同成長。這樣的作品與表演經歷,對于年輕演員而言,可遇不可求。
《封神第一部》的故事在原著的基礎上改編精進,更加符合今天觀眾的欣賞習慣。故事節奏明快,人物復雜多變,每個人都有痛苦、歡樂、糾結的多面,從而構成了一幅商朝末年的風云人物譜。
影片中的特效大場面沒有搶去文戲的風采,哪吒、楊戩大鬧王宮、姬發率眾劫法場、雷震子勇救姬昌的段落,都是動作場面的華彩篇章。《封神第一部》為整個系列開了一個好頭,它讓觀眾相信,中國電影人可以拍出令人驕傲的神話史詩電影。
崔汀/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