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風險論的實質是逆全球化背景下的機會主義和霸權主義
在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和人文交流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伴隨著全球化浪潮,新興經濟體不斷發展壯大,國際分工體系也不斷調整,這導致以美國和歐盟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產業面臨重組。這種產業重組在局部地區產生了貧富差距擴大、工人失業等社會問題。當西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應對舉措時,一些政客在民粹主義的壓力下,頻繁祭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通過扭曲或者違背既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做法,以便贏得選票。貿易保護主義的舉措形成了一股逆全球化浪潮,而“退群”、“脫鉤”和“去風險”就是歐美國家近年的常用動作。
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的逆全球化舉措可謂肆無忌憚,突出表現是頻繁“退群”和發動貿易戰。一是在“美國優先”的口號下,退出各種全球公約或組織。2001年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2017年退出《巴黎協定》。特別是,特朗普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國先后退出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聯合國《全球移民協議》、《萬國郵政同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國際公約或組織。二是悍然發動中美貿易戰。2018年以來,特朗普政府多次宣布對來自中國的多種產品大幅提高關稅,挑起了中美貿易戰。然而,貿易戰注定是一把“雙刃劍”,美國發動的這場長達三年的貿易沖突不僅沒有讓促進美國的就業,增加美國的稅收,而且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的一份研究報告,貿易戰至少減少了美國30萬人的就業機會,損失了美國GDP的0.3%。還有機構認為,損失可能高達GDP的0.7%。
中美兩國的相互依賴程度越深,貿易戰對美國的反噬就越嚴重。因此,,從2018年開始,一些美國智庫和媒體提出減少對中國經濟、科技和人文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即推行對華“脫鉤”(decoupling)戰略。然而,正如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最近在訪問中國時所言,中美兩國合計占據了全球經濟的40%,因此一旦“脫鉤”對于兩國是災難性的,也會給世界帶來不穩定。
考慮到全面脫鉤既不現實,也難以維護本國利益,2023年一些歐美政客又提出了所謂“去風險(de-risking)”戰略。3月3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來華訪問前明確提出歐盟支持“去風險”和多元化。4月27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演講時表示,美國追求“去風險”而不是“脫鉤”。5月下旬,七國集團峰會的聯合公報聲稱,這幾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目前將致力于“去風險”,而不是“脫鉤”。5月3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一次會議上表示,美歐對華不尋求“脫鉤”,而是聚焦“去風險”。
看上去,“去風險”比“脫鉤”更加靈活、務實,但本質上兩者都是歐美國家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前提下,試圖扭曲、破壞或者擺脫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行為。在它們看來,國際規則和秩序必須首先確保歐美利益最大化,并且確保它們這些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拉開足夠的安全距離,本質上這是一種機會主義行為。在它們看來,似乎世界經貿秩序和全球供應鏈是由它們掌控的,它們可以單方面選擇和誰貿易,和誰交往,讓誰得利,本質上這也是一種霸權主義行為。當歐美多個國家試圖聯合對華使用去風險戰略時,這就是經濟上的鐵幕理論,現代版的合縱連橫。
二、去風險論違背常識且罔顧現實
首先,去風險論違背了基本的經濟學常識。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風險和收益總是對等的,即高風險往往伴隨高收益,低風險往往伴隨低收益。如果一項經濟活動既沒有風險,收益又很高,那么它就會吸引很多人參與,從而收益最終會在競爭壓力下大幅降低。研究表明,企業家、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行為是推動技術和產品創新,實現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因此,從邏輯上講,去風險就意味著去利潤、去收益。歐美一些政客居然把去風險作為一種維護國家利益的戰略,實際上是缺乏經濟學常識的表現。在極端情況下,沒有交易就沒有風險。難道歐美國家要退化到“小國寡民”、閉關鎖國的自然經濟狀態嗎?
其次,去風險論的始作俑者會辯稱,他們要去掉的不是所有風險,而是特定的地緣政治風險。說白了,就是希望在歐美發達國家設定的全球化分工體系中,選擇性地將某些國家剔出供應鏈,以便降低它們認為的地緣政治風險。然而,這一觀點完全是罔顧現實,十分幼稚。原因在于,在全球化浪潮下,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分工網絡和全球供應鏈。自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WTO之后,在跨國公司全球配置資源,從而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動力推動下,中國憑借龐大的青壯年勞動人口、廣闊的國內大市場和完整的工業體系,逐漸成為了全球工場。今年前5個月,中國與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的貿易額達到2.59萬億,與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的貿易額達到2.28萬億元,與第三大貿易伙伴美國的貿易額達到1.89萬億,與第四大貿易伙伴日本的貿易額達到9026億元。在這種相互依賴的全球化分工體系下,勤勞的中國人民為全球貿易伙伴提供了物美價廉、不斷創新的優良產品,為發達國家降低物價、提高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歐美發達國家想將中國選擇性地剔出供應鏈,無異于火中取栗,甚至是引火自焚。
再次,所謂地緣政治風險本身就內生于歐美發達國家的外交戰略。不同于經濟風險,地緣政治風險不是由技術水平和市場供求力量決定的,而是主要由大國博弈關系決定的。因此,如果歐美發達國家真想去除地緣政治風險,那么就應該努力搞好大國關系,維護世界和平,而不是撿起冷戰思維,拉起意識形態的鐵幕,處心積慮抑制中國的發展。特別是,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國家,中美關系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本應求同存異,攜手致力于維護和優化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共同擔當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神圣重任。
三、去風險論將導致國際秩序陷入囚徒困境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去風險論在本質上是一種錯誤的機會主義和霸權主義行為,違背了全球化的大趨勢,使本已脆弱的全球分工體系雪上加霜,降低全球各國的福祉。
第一,去風險論破壞了均衡的全球分工體系,會導致大量企業虧損破產。今天的全球分工體系是一個在市場供求力量驅動下地區競爭與合作的均衡狀態,而不是由某些國家的意志決定的。例如,美國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長期占有龐大的市場份額和保持高額利潤,是因為它在全球配置資源,讓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實現最優化。違背經濟規律,以地緣政治風險為由改變供應鏈分布,必然會導致資源錯配和效率低下,甚至破產倒閉。
第二,去風險論是人為制造政策不確定性,破壞了行為主體的預期。近年來,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政策不確定性是導致投資不足、需求不旺和總體經濟衰退的重要原因。在所有的政策不確定性中,地緣政治導致的不確定性尤其危害巨大,因為這超出了企業的自我掌控能力。因此,負責任的大國應該致力于消除各種政策不確定性,以便穩定企業和居民的預期,促使全球經濟早日擺脫下行趨勢。
第三,歐美發達國家單方面“去風險”會導致全球經濟體陷入“囚徒困境”。世界各國的關系是一種互動行為,不是孤立的,因此不能從靜態和局部的眼光看待問題和制定對外戰略。如果所有國家都像某些歐美國家那樣,為了單邊利益而重新“建群”,罔顧國際規則,那么長此以往就會導致一種囚徒困境,即所有人都采取對自己有利的戰略,但是最終將導致所有人都陷入最糟糕的結局。這就類似于《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可能導致人類文明出現明顯倒退。因此,所有國家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去風險論的巨大危害,誰也不應隔岸觀火。
(本文發表于《北京日報》2023年7月17日理論版,鏈接為https://news.bjd.com.cn/2023/07/17/10498075.shtml。作者李靖系北京工商大學師資博士后,聶輝華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聶教授的B站視頻(賬戶:聶輝華教授):
聶教授的其它文章:
剛工作時該不該好好表現?
為什么主觀考核會產生“馬屁精”?
KPI考核的弊端是什么?
為什么組織內部不能隨便引入競爭機制?
什么樣的家族企業能長盛不衰?
為什么合同要故意留下漏洞?
教師、醫生應該有固定工資,還是績效工資?
企業管理人員的收入應當多少來自獎金,多少來自認股權?
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錢機制是不是影響了房價?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興趣,不妨看看《一切皆契約:真實世界中的博弈與策略》。在本書中,每一章面對一個現實難題,每一章講述一個有趣故事,每一章提供一個認知模型。著名學者賈康、管清友、何帆、黃有光、施展、楊瑞龍和周濂,聯袂推薦!
音頻版早已上線,請下載“看理想”App,即刻暢聽聶老師的聲音。
▼ 用契約經濟學來理解世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