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任何時代,都是更加受人歡迎的職業。
最近,私下被討論最多的就是自媒體的新規,毫無疑問,圈內彌漫著一股“焦糊”味兒。
也有很多朋友私信問我,怎么看這個事情,能怎么看?沒規矩的時候,靠經驗和運氣,有規矩的時候,看操守和認知,簡單一句話,按規矩辦事。
反正這碗飯,被第一次公開認可了,可以吃,只要守規矩。
但是,由于長期沒規矩,大家可能習慣了野蠻生長,一下子有了條條框框,短時間適應不了,畢竟野生動物被馴化,是需要時間的。
十三條內容,對于大部分中尾部玩家來說,最核心的就是看第四條,然后看看第七條,其他的都不重要,因為有大部分條件是給平臺、MCN以及頭部賬號看的。
我最近跟身邊自媒體朋友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要過于焦慮,首先你也不是什么超級大V,每篇文章或者每條視頻,剔除虛假流量之后,也就幾十上百個點擊,真正完讀率可能就十幾個,其中包括老婆孩子和父母,說白了,就是,大部分從業者也就混口飯吃,影響力太小,只要別觸犯第四條,基本上沒有砸飯碗的問題。
這么多年以來,自媒體基本就三大品類。
刷臉導向型。
這一類基本都是從業十年以上的老炮們的陣地,靠輩分和資歷在吃飯,因為時間久了,大家不管文章寫的好壞,或多或少都會給口飯吃,我自認為,我也屬于這個類別,長得也不帥,才華也有限,還不愛混圈子,想來想去,也就剩下“老”,這一個特點了。
我們這一類自媒體呢,其實挺安全的,控制好欲望,別老糊涂了,去觸犯第四條,另外別討論政治,基本就是溫水煮青蛙,混吃等死,雖然賺不到大錢,但是活得久最重要。
但是,我提醒一句,還是要計劃經濟,多存點錢,別每年入不敷出。
畢竟刷臉導向型,基本上都是年年衰減,養家糊口,一年起碼要賺夠50萬吧?一篇稿子2萬,要寫25篇,也就是兩周得寫一篇。
在這個圈子里混,一年到頭,只要雄起一把,制造點銳度,告訴圈子,老子老娘還在,就行了,次數多了,估計也扛不住。
內容導向型。
這是所有媒體人,都夢寐以求的狀態,靠手藝吃飯,有影響力,有才華,有迷妹迷弟,但是大部分時候,我們往往努力了一輩子,才發現,自己依舊是平庸之輩,碼字大隊的泥瓦匠。
實話實說,想要走這條路,第一你要是塊海綿,不斷在學習,第二你要真心熱愛創作,不斷產出,第三你要懂得適可而止,影響力太大之后,就會讓你為了影響力而迷失自我。
畢竟,流量總是建立在危言聳聽的“人咬狗”之上,我總是愛說,別相信財經科技圈的十萬+,我國網民沒有那么多無聊的人!財經圈內,如果沒打著讓你一夜暴富的幌子,他也沒有十萬+,都是教你如何理財和投資,再或者,就是“知音”類的獵奇故事,前幾年各種故事號、雞湯號大火的原因也來源于此。
整個規定里面,多次出現蹭社會熱點話題,這也在告訴你,沒事別無限放大博眼球。
追求大流量,往往是內容導向型的一個陷阱,我寫一口老炮三年最大的心得就是,保住你的基本盤讀者,不要貪心求大,確保我的文章60%會被各個大廠的高管,扔到內部群里,我就成功了。
十萬+,往往不見的比500+閱讀有效,無數個企業公關一號位,經常跟我說,他們老板經常在群里丟一些閱讀只有幾十上百的文章,都不知道誰寫的,如何處理。
這就是精準閱讀,不要繼續追求一味的無差別的大,這將會是一個負擔,槍打出頭鳥。
負面導向型。
這個方向,一直存在,有些是一本黑,有些是七成黑,有些是對半黑,有些是偶爾黑,完全不寫負面的媒體以及自媒體,都是沒有價值以及生存空間的。
但是我還是那句老話,負面有良性與惡性之分,跟腫瘤一樣,有些腫瘤切了就行,有些要人命。
有幾個底線,我覺得未來是不能碰的,第一不能拿競對的錢寫文章,第二不能惡意制造虛假事實,第三亂扣帽子寫大字報。
現在據我所知,各個企業都在上交名單給相關主管單位,惡性腫瘤,這個時候就會比較麻煩,多個企業提交的名單里,你總是那個交集,問題就很明顯。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講道理的,什么是惡意,什么是基于事實,什么是善意的批評,什么是客觀公正,基本有共識。
以前寫批評性的文章,可能需要喝一瓶紅牛,我建議現在可以改成喝五瓶,想清楚了,冷靜點,核實清楚。
這一塊,請重點看一下第七條,集納負面信息、翻炒舊聞舊事、蹭炒社會熱點事件、消費災難事故,這些都是很多低段位負面操作的基本手段。
說完以上這么多,還是說說未來吧。
我個人覺得有幾個趨勢,是必然的。
第一,機構矩陣化將會越來越艱難。
我看完整個規定之后,直接的感知就是,不要拉幫結伙,不要搞矩陣搞大流量,搞輿論把控,你自己說自己的話可以,但是不要具備炒作能力,所以成立公司,做一系列大號,然后產生聯動效應、規模效應這件事,可能越來越危險,或者是錯誤的方向。
第二,不要吃人血饅頭。
流量最大的永遠是社會新聞,在這種新聞下,做二次傳播最容易換取最大流量,但是新聞的本質是記錄,不帶情緒的記錄,自媒體二次加工,就是評論和帶節奏,說白了就是路人甲指手畫腳,誰也不敢保證自己每一次都能指對方向,所以蹭社會熱點的自媒體,是我最不看好的方向,包括各種故事號、人物號、雞湯號、評論號。
最近,我看到一系列被關停的號,可能都是在這個地方出的錯。
第三,個人體驗式寫作是好方向。
大部分自媒體老師,基本不愿意去線下采集信息,更多愿意的是編纂和改寫,這些一個致命的缺陷,這會導致自己很容易觸犯第七條規定,最好的一種解決方案,就是親自走進車水馬龍中,走進鄉間阡陌,走進工廠農莊,走進碼頭車站,做好一個記錄者,我見即我寫。
我一直不喜歡評論式寫作,甚至是厭惡,我喜歡那種特別“笨”,用“腿”寫作的文章,legman是今天自媒體最應該學會的事情。
我喜歡跟人交流(抱歉,我不敢用采訪兩個字),我喜歡四處走四處看,我總跟年輕人們說,如果你熱衷于坐在家里寫稿,我勸你早日改行,你不合適干這一行,因為你已經拒絕了去親自接觸這個世界,你的家和你的手機加上電腦,不是真實的世界。
只要你有良好的政治意識,按照這個思路去寫作,在我有限的認知里,你僅僅有很低的概率出錯。
最后,大家可能還是在發出這樣的疑問,自媒體這個行業還能做嗎?
我自己的答案,是可以做,作為養家糊口的一種自由職業,性價比挺好的,而且這碗飯,只要你一天能寫得動,就能吃上飯,手藝在收益就在。
但是,千萬不要太指望做自媒體,可以成立公司,成就一番傳媒霸業,安安穩穩,一切隨緣。
總而言之,跟畫家、歌手、建筑師、軟件框架師等等工作一樣,這是一碗手藝飯,危險都來自欲望和野心,不違法,做好自控,掙該掙的錢,有什么好怕的呢?
最后,有一個自我安慰的好辦法,自媒體對外,可以叫自己“作家”。
老年財經作家,青年軍事作家,資深科技作家,新銳汽車作家,反正是碼字的,作家,也沒毛病,任何時代,作家都是自由職業,而且受人尊重,且不需要辦證,可以“自由”寫作。
博客時代,不就是這么玩的嗎?博主們,玩著玩著,都成作家了。
最近,我打算,在圈子里,掀起這波潮流,以后見面,不再叫人張老師、王老師了,我要叫張作家、王作家,為了陣地的安全,請大家響應我,哈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