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輪值
繆俊
《MJ車談》出品人、
主編
最近去了一趟挪威,從法國巴黎轉機,這是我疫情之后第一次去歐洲出差,我發現3(參數丨圖片)年沒來這里,眼里看到的跟汽車相關的方方面面也在悄然發生一些變化。據我的非嚴謹統計,無論是機場還是街頭,汽車廣告的主角清一色全是電動車。巴黎戴高樂機場里有路特斯Eletre和寶馬iX3廣告,挪威奧斯陸機場則有寶馬i4和奔馳EQE SUV的廣告,奧斯陸的火車上有極星的廣告,就連機場里售賣的汽車雜志的封面也是以電動車為主。
再來說說挪威這個電動車天堂,說實話我是被驚到了!之前只聽說挪威的電動車多,但沒想到馬路上超過一半的車子全是電動車。它們的牌照樣子跟油車長得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電動車牌照的首字母是E。
有意思的是,除了隨處可見的特斯拉,你還可以見到全球幾乎所有的電動車品牌,哪怕是那些在國內滯銷的電動車在這里都有一席之地。無論是國內消費者看不上的起亞現代,還是國內不太看得到的奔馳、奧迪的電動車,還有極星2,在這里能見度都很高。當然,中國品牌的電動車也不少見,我在奧斯陸就看到好幾部紅旗E-HS9,遠遠看去氣場確實強大。我還看到了蔚來和嵐圖的展廳,特別是蔚來體驗店地理位置極佳,就位于距離奧斯陸市政廳很近的中心黃金地段。
后來跟導游閑聊,略微了解到了挪威為什么能夠成為電動車天堂的原因。首先是清潔電力資源極其豐富,因而政府層面就大力推廣用電。挪威全國的電力資源比例大約為:水力發電占80%,風力發電占20%。挪威國土有七成地形是山地,每年降雪量非常大,這些雪積在山上就會形成大大小的蓄水湖,夏天發出來的水電多到用不完,就把多余的電賣到瑞典以及其他的一些國家。到了冬天結冰沒有水電的時候,就用夏天賣水電的錢從國外再把電買回來。這樣一來,全年所用的電本質上都是夏天的水電。
其次,就是電動車的購車和用車成本低,而且擁有油車享受不到的福利。在這里購買電動車沒有各種稅務費用,停車和充電還能享受很多優惠。甚至在市中心劃分了很多電車專用的免費停車位,不光停車免費,充電也免費。但如果汽油車或是柴油車停在那個位置,直接就是一張1000挪威克朗的罰單,相當于人民幣670元。然后,所有的橋費、路費、輪渡費以及進城費全免。還有,市中心的公共交通專用線路也是對電動車開放的,只要車上的乘客超過兩名就可以走公交車道,免受堵車之擾。
主編視角
李耕
《轎車情報》總編輯
“汽車一加一”、
“走吧耕叔”、
“上車吧吃貨”創始人
北歐一直都是電動車的天堂,政府補貼力度大,消費者環保意識強,又有著得天獨厚的清潔能源優勢,還有一點就是國家支持電動車是為了提高國民的生活需求,電動車都是依靠進口,純消費型行為。那里沒有本土生產電動車企業的生存壓力,國家給的補貼直接受益人是消費者,也就沒有了中間商賺差價的可能。
反觀國內,國家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需要培育消費市場,前期只能依靠大量補貼,不僅要給消費者補貼,還要給生產企業補貼,否則企業沒有生產新能源車的動力。針對車企制訂的“雙積分”政策本意是好的,但又默許企業之間可以買賣積分,似乎又變成了bug,既然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當然目前國內新勢力大部分沒有擺脫虧損,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又不叫座,其實是整個產業的問題,如何找到一個能讓新能源車良性發展的政策方向,才是擺在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面前最大的課題。
主編視角
崔珺
“風格車評”主理人
政策加上天然的綠色能源基礎造就了北歐國家的電動化之路,但是這在其他國家是無法復制的。電動車的發展一開始就是依靠大量政策扶持才得以快速發展的。看看中國,電動車之路發展迅速,全球第一。但是,看看數據,現在賣的最好的車是增程發動機,賣得最多的車是 DM-i。這都是有燃油發動機參與工作的,那對于新能源車型或者電動車的補貼也好,政策傾斜也好,就顯的有些尷尬了。市場是最好的選擇,消費者根據使用場景進行的車型選擇很大程度上和政策有一定偏差,那么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對于這種現象進行梳理和引導。隨著電動車或者混合動力車型比重越來越大,那么對于它們的相關優惠政策也應該取消,早晚會同傳統燃油車平權,我想這個時間會很快到來。
主編視角
張立為
《名車志》出品人兼編輯總監
從這個側面也可以看出產業結構對發展的影響,也就是政策導向。挪威并不能代表歐洲全部,只是代表這個國家的一個能源配比,以及對汽車產業的配比。若從整個歐洲來看,比如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法國電動車的比例還沒有那么大。特別是我在意大利深度的穿越了一些城市,基礎設施都很難找到,零星分布的充電設施還是慢充。所以說電動車的普及,需要產業結構的支持,更需要國家的支持。至于到底是燃油車或是帶電的,也沒必要強求,還是要根據地域經濟結構,地域基礎設施來做好發展規劃。
主編視角
夏東
“踢車幫”主持人、出品人
不可忽視的是,挪威是歐洲最大的化石能源生產和出口國。它的財富幾乎全部依靠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氣。這是個既具有諷刺性又具有現實性的例子。諷刺性自不必說,現實性就是一邊賣石油,一邊用賺來的錢減碳,以期達到某種“平衡”。實際上,這種搞平衡的做法在中東也正在發生,即海灣國家在努力發展光伏發電。這種方式無論如何,都比一邊挖石油一邊燒石油更好吧,可也只能是這種能把“圓”畫完整的國家去做。因為,這種以善補惡的事兒,需要惡賺來的錢足夠多,才能去行善。
主編視角
于英釗
《風度》雜志汽車事業部總經理
能源結構和汽車產業的生態位,決定了挪威當下的針對新能源的相對“開明”的政策。為什么要給開明打上引號,說到底就是它就是所謂的因地制宜,非常適合挪威這樣一個面積不大,溫潤且溫差不大的國家,即便是冬天因為海洋氣候也并不太冷,最關鍵的,挪威這個國家還挺富裕,這些對于電動車的消費都是正向推動。
但是,要明白的事,挪威的國情并不能代表整個歐洲,更別說像中國或者美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了。這樣的國家在別國看來,恐怕就屬于是“激進”那種了。
主編視角
宋海濤
《海川品車》、《路邊停車場》投資人
這次在挪威街頭看到電動車數量之多,品牌之豐富,確實超出了我的想象。正如老繆所說,街頭曝光率超過燃油車,各種品牌的電動車百花齊放,好像挪威人也不太講究是否為新勢力品牌,都有支持者。要知道,挪威的冬天寒冷程度可是與我國東北不相上下的,電動車能達到如此普及率,確實令人側面。究其背后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這當中就包含減免了各種費用,而且它這個補貼不僅僅是在購買時的稅費減免,而是在后期使用成本上,像減免各種路費、停車費、充電免費等等,也就是說,用的越多,省的越多,越用越省,這也就促使更多的挪威老百姓放棄有車轉投電車的懷抱。而反觀我們,在未來優惠政策退出后,電動車還會如當下這般火爆嗎?答案留給未來。
主編視角
劉鴻倉
資深媒體人
本來,挪威也是個苦哈哈的國家,直到1969年在北海上發現了石油,從此由窮變富。變富以后,挪威就開始拼命的搞創新,各種第三產業,新能源,環保事業等等,所有前沿的都要搞。同時,還在大量出口石油,差不多每200萬桶,是歐洲出口石油量最大的國家。確實像老夏說的,這一邊要出口化石能源,一邊要拼命搞創新。再加上這國家雖然緯度高,但其實冬天不是那么冷,所以電動車在那兒使用完全沒問題,冬天的時候并不是會出現嚴重的衰減,不像我們的東北地區,如果是那樣兒的話,那也沒法兒用。
主編視角
何毅
車云、電動邦、車有范兒聯合創始人
作為人口不到600萬的北歐富國,自己沒有汽車工業,也沒有市場壁壘,加上政治正確的碳排放政策,對車主友好的使用成本,讓挪威成為電動車的小聯合國。地理氣候決定了一個地方人種習慣,北歐人普遍高大理性,受教育程度高,又是世界上最富的地區之一,資源優勢明顯,成為全球電動車普及示范區似乎也順理成章。
主編視角
王鋼
《風度》出版人
挪威之旅我是和繆老師一起的,先報個料繆老師確實是經常搞丟自己的,請以后各個品牌公關注意一下。我也很震驚可以在挪威看到如此多的電動車,甚至是電動國產車,有自己的記憶,紅旗最多。挪威的電動車補貼很聰明,補貼使用車的階段,而且是在用車的全壽命里,但我想如果普及率提高了,稅費會減少很多,政府會堅持嗎?
主編視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