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中國成立當天,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宣布周恩來擔任政務院總理。
當時毛主席希望周恩來盡快完成政務院各個機構的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副總理人選。
圖|毛主席
大家都知道,在此后幾十年里,國務院副總理的人選足足有十幾位,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但是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副總理的人選并不多,僅有4位,這4位都是周恩來經過深思熟慮后選定的。
要知道,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副總理的人選責任重大,這體現了周總理在選擇副總理時也是費盡心血。
要么,周恩來精挑細選的這4位副總理有何過人之處?他們后來都怎么樣了?
4位著名人士
首先看副主席是哪些人,在剛剛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中,毛澤東為主席,6位副主席中,有宋慶齡,李濟深和張瀾三位民主人士。
這也看出,毛主席在選擇副主席上,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他們的影響力,所以副總理的選擇上更是如此。
在這4位副總理中,有兩位都是老革命家,那就是董必武和陳云。
董必武老先生不用多說,是延安五老之一,德高望重,此外,陳云更是從紅軍時期就赫赫有名的經濟奇才。
另外兩位,一位是大文豪郭沫若,還有一位就是和毛主席有“窯洞對”的,提出“興亡周期率”的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
他們四位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聲望,所以當選副總理后,也是分工明確。
董必武先生是第一副總理,兼任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主要是分管政治工作。
另外陳云有自己在經濟建設上的優勢,所以主管的是經濟工作。郭沫若先生是德才兼備的大文豪,甚至和魯迅齊名,分管文化教育工作得心應手,最后黃炎培兼任輕工業部部長,發揮自己的專長。
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這4位都有自己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他們一起幫助周總理工作,定然是熠熠生輝。
那么,筆者就敘述一下,這四位副總理的聲望。
第一位:董必武
董必武生于1886年,是清朝秀才,所以毛主席尊稱董必武先生為“董老”。
雖然年事已高,但董必武從小就有立志報國的志向。1903年,17歲的董必武不滿當官者對考生的欺壓,所以參加了包圍貢院的斗爭,但是卻在巡撫衙門前遭到毒打。
董必武知道,此時的清政府早已經腐敗無能,所以在1911年聽說武昌起義的消息后,馬上就投身革命洪流,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革命事業。
3年后,董必武決定跟隨孫中山先生,開始轟轟烈烈的革命之路,但是卻被敵人逮捕,他兩次入獄,雖然飽經磨難,但改變不了他立志報國革命到底的決心。
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中國后,董必武像是打了雞血一樣,開始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探尋新的革命方向。
五四運動開始后,他積極支持全國的運動,到了建立中國共產黨時,董必武還作為湖北代表參加了一大,成為了黨的創始人之一。
從紅軍時期到延安,董必武雖然年紀大,但他的報國志向和讓人稱頌的高貴品質,一直得到大家的尊敬。
論資歷,論人品,論貢獻,董必武可以稱為“延安五老”之一,名副其實。
在后來的很多年,董必武老先生一直在幕后工作,和周恩來一起領導地下工作。
比起來前方戰士們的硝煙殺敵,董必武雖然年事已高,但是也付出了巨大心血。
所以在新中國成立時,董必武擔任副總理,工作十分出色。
當時察哈爾北部出現了鼠疫,并且迅速蔓延,董必武馬上開始成立防疫委員會。
不僅如此,他還親自擔任中央救災委員會主任,領導廣大人民一起克服困難。
他說:“我們的黨是為群眾利益服務的,如果不為群眾服務,還要組織共產黨干什么?”他總是把自己當作黨和人民的“老牛”來自勉。
據說董必武擔任副總理后,他家鄉的很多鄉親們都給他寫信,說他做了大官,都想來找他處理一些家里的“升學”“就業”等問題。
董必武從來不會徇私枉法,他一律拒絕,他說:“我受到黨的委托,人民的信任才擔任國家領導,我絕不會利用自己的職位給自己的親屬謀私。”
在剛上任那幾年,董必武鐵面無私,到了60年代,他更是兢兢業業。
1964年,董必武的一個侄子到北京看望他,期間,侄子想出趟門,想用一下董必武的車子,董必武得知后十分生氣地說:“這是國家給我用的專車,除了工作,其他人一律不準用。”
家里有親戚到訪,董必武原本十分高興,但是后來得知侄子還想在北京謀生時十分生氣,他勸說侄子回家,他說:“我在政府里雖然地位很高,但我們都是靠各自的工資生活,不能亂花家里一分錢。現在你有困難,就要自己克服,不能依靠任何人,更不能走后門。”
在三年困難時期,董必武因為家里人口多,糧食供應不足,生活十分困難,即便如此,他告誡妻子和孩子,任何人不準拿他的名字去辦事,更不能對組織上提任何要求。
在家里要有家里的原則,寧可在自家院子里養雞鴨,也不能問組織上要錢。
1975年,董必武先生在北京逝世,葉劍英元帥在董必武的追悼會上說:“他真的做到了一輩子做好事,不愧是偉大的忠誠的革命家。”
第二位:陳云
在新中國的領導人中,陳云絕對是空前絕后的一位,他是擔任副總理時間最長的領袖,從政務院到國務院,連任5屆副總理。
李先念同志曾夸贊陳云說:“我一生有兩個老師,一個是徐向前元帥,教我如何打仗,一個是陳云同志,教我怎么管理經濟。”
其實,無論是周恩來還是鄧小平,在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上,都少不了陳云先生的運籌帷幄,他在經濟上的建樹確實令人敬佩。
早在1949年5月,周恩來就推薦讓陳云擔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的主任,這也是毛主席親自批示的。
當時周恩來問陳云,打算從哪入手,陳云決定去剛剛解放的上海做調查研究。
到上海后,陳云初步摸清楚了上海的情況,這里雖然是全國的經濟重地,但糧食和棉花,以及煤炭都十分短缺。
面對這“兩白一黑”的問題,陳云結合以往的經驗,對癥下藥。
在上海解放前,資本家在上海興風作浪,以前100元法幣也可以買一只雞,到了1947年,這點錢只能一盒火柴了,法幣的貶值,物價的飛漲,弄得上海雞犬不寧。
為了解決各種問題,陳云和上海市長陳毅商量多次,停止銀元的發行和流通,不久,人民幣就占領了上海市場,這就是政府的威信。
隨后,陳云又開始處理物價的問題,上海資本家興風作浪,開展了一場糧食搶購風,他們大量儲存糧食,導致老百姓有錢都買不到糧食。
陳云見此情景,馬上從周邊地區,無錫和江蘇等地運來糧食,在資本家不知道的情況下,陳云秘密儲備了8億多斤糧食,突然開始賣糧,糧價突然下跌,資本家吃了大虧。
這些事情,也讓上海的資本家認識到,在共產黨中也有理財高手,他們想壓榨大眾的錢財,這是癡心妄想。
陳云出生于1905年,1995年去世,從1925年入黨開始算起,在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淡泊名利,不求虛榮,把一生奉獻給黨的事業,可以說兢兢業業。
作為黨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核心成員,陳云的革命功績和思想風范,有目共睹。
1994年,中央文獻研究室曾打算出本一本《陳云》畫冊,介紹陳云一生的功績,但是在請示陳云時,陳云一直不同意。
他不知道過多地宣傳自己的事情,所以當年有一部電視劇《陳云出川》上映時,陳云馬上叫停,他還給中央領導寫信,說自己這段經歷十分平常,不值得這樣去宣傳。
1995年4月10日,陳云因病逝世,兩個月后,《陳云文選》正式出版,這是留給后人最大的寶藏。
偉人雖逝,風范長存。陳云他是中共經濟權威第一人,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圖|前左6為陳云
第三:郭沫若
大家熟悉郭沫若,大多數人因為他是個作家,其實在郭沫若的生平簡介上,他的前面有很多頭銜,比如文學家,詩人,考古學家,戲劇家,書法家,還有思想家,革命家等等。
因此,說郭沫若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復合型”人才,一點不為過。
此外在他的職務上,更是有很多光環,比如“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等等。
郭沫若是詩人,所以和毛主席志同道合,兩個在一起常常吟詩作賦,可以說友誼很深。
1945年毛主席在重慶談判時,一首《沁園春·雪》火爆重慶,蔣介石為了把毛主席的這首詞壓下去,派無數文人墨客創作和詞,郭沫若先生為了支持毛主席,也創作了幾首《沁園春》。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和郭沫若先生依然唱和頻繁,1957年1月,毛主席的18首詩詞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郭沫若看到后,當即就寫了毛主席詩詞的三首和詞。
其中就有《念奴嬌·小湯山》《水調歌頭·歸途》等名詞,對應的就是毛主席的《念奴嬌·昆侖》和《水調歌頭·游泳》,以及《浪淘沙·北戴河》。
到了60年代,毛主席和郭沫若的詩作唱和更是被人津津樂道,比如1961年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看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當即寫了一首七律。
毛主席看到后,當即寫了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其中的名句“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物又重來”。
當然,毛主席和郭沫若先生的詩詞合唱遠遠不止這些,著名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早已名傳千古,其中的名句更是光彩照人。
比如:多少事,從來急。
比如: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比如: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關于郭沫若和毛主席的情誼,據說郭沫若曾送給毛主席一塊手表。
毛主席生前戴的這塊手表,產自瑞士,圓型,表徑4厘米,棕色牛皮表帶,表盤“12”數字下有“Ω”符號和“0MEGA”商標字樣。
這是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郭沫若送給毛澤東的。此后,毛主席一直戴著這塊表,直到去世。
那是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郭沫若和毛主席暢談古今,郭沫若在聽毛主席說話時,由于自己的聽力不好,便側著身體,他看著毛主席的每一個動作。
突然那看見毛主席看時間時,一直看著自己的一個舊懷表,隨后,兩個人談話結束后,郭沫若斗膽遞給毛主席一只手表。
他說,這是他從歐洲回來時買的,現在想送給毛主席,一是用來紀念,二是為了毛主席工作需要。
毛主席其實很少接受別人的贈禮,現在看到郭沫若先生如此好意,最后也欣然接受。沒想到,這塊手表,毛主席竟然戴了一輩子。
到1969年,這塊手表已經快報廢了,不僅表帶磨損嚴重,而且表盤也十分模糊,到了實在不能用了,毛主席還說:“拿去修一修吧。”
為了不影響毛主席工作,管理員吳連登去中央辦公廳借了一塊表,還打了借條,等到表修好了,毛主席馬上讓人把借來的表還回去。
毛主席去世后,郭沫若送給毛主席的這塊表,由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展出,后來又由中央辦公廳收回,于1990年11月移交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收藏、展出,而那根更換下來的表帶,現在還陳列在北京毛主席紀念堂里。
圖|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等人歡迎黃炎培訪問延安
第四:黃炎培
其實黃炎培是毛主席的老朋友了,早在抗戰即將勝利時,黃炎培就是受邀去了延安,著名的“窯洞對”就是那時候的事。
據說在延安的窯洞里,毛主席和黃炎培的談話足足有十幾個小時,黃炎培提到的一個問題“興亡周期率”毛主席十分感興趣。
黃炎培的意思就是,新中國成立后會面臨很多問題,如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成為重中之重。
毛主席和黃炎培討論了很久,他說:“我覺得,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可以跳出這個周期律,那就是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會松懈。
毛主席和黃炎培的話被傳為佳話。
黃炎培生于1878年,1905年曾加入同盟會,1940年曾參與籌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在延安時,毛主席就對他說:“1920年在上海,你主持一場會議,還展開了一場沸騰的演講,那一大群人中,有一個人就是毛澤東啊。”
1949年,黃炎培在地下黨的保護下,擺脫國民黨特務的監視,來到了解放區,不久便來到北京見到毛主席。
第二天,毛主席專門設宴招待了黃炎培等人,可以說對黃炎培十分尊重。
黃炎培學富五車,德高望重,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也多次向黃炎培請教問題,甚至有時候大半夜把黃炎培請到中南海進行談話。
長期的交談,讓兩人的情誼越來越深,而且兩個人還多有書信來往,在書信中,黃炎培也對治國理念和一些方針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是好的建議,毛主席一律采納,如果是不好的,毛主席也會直言批評。
黃炎培是中國共產黨的真心朋友,他的選擇影響了他的后半生。
據說黃炎培也是一個文學家,他曾寫了不少大作,讓毛主席給評論,毛主席有新的詩作,也會寄給黃炎培,對詞中的建議十分看重,即便是一個字的改動,毛主席也會十分認真地看待。
黃炎培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他才華橫溢,但表示一生不想做官。所以在新中國成立時,周總理曾多次找他,希望他可以出任政務院副總理職位。
周恩來告訴他:“這不同于舊社會做官,現在是人民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為人們服務……”
此后的黃炎培為國家做了不少貢獻,他不但是毛主席推心置腹的黨外好友,也是詩情相通的密切詩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