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到了杭州,到處游山玩水之外,卻也有塊心病。
那就是次子蘇迨,都四歲了——這是當時的算法,依現在,兩歲——還不會走路呢。
我們常講,父母最大的希望不是孩子能有多大成就,只要健康成長就好了——可人家一樣大的孩子都活蹦亂跳了,我們的爬都還爬得不順溜呢。
說不急是假的。
游山玩水之時,也是蘇軾遍訪名醫之際。
結果,醫生沒找到,卻找到了一個神仙。
他就是上天竺寺的辯才法師。
辯才有多牛呢?
蘇軾在詩中有全面介紹:
南北一山門,上下兩天竺。
中有老法師,瘦長如鸛鵠。
從第二句可知,辯才年齡,應該比蘇軾大不少。身材又高又瘦,很符合出家人天天吃素的形象。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見之自清涼,洗盡煩惱毒。
坐令一都會,男女禮白足。
白足有典故:
后秦鳩摩羅什弟子曇始,足白于面,雖跣涉泥淖而未嘗污濕,時稱“白足和尚”。后亦用以指高僧。
我們曉得,蘇軾少年成名,近年來也是閱人無數,在杭州的湖光山色間,見過的和尚,應該也不少。但讓他見之如沐春風,煩惱全消的,目前而言,也就辯才而已。
他心里想啊,那么多男男女女都來膜拜他,肯定是有求必應,十分顯靈的,何不請他幫著治治蘇迨那病呢——試試總比啥都不做好啊。
這一試,結果很奇妙:
我有長頭兒,角頰峙犀玉。
四歲不知行,抱負煩背腹。
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
看到此處,我不由得想起以前動物世界里看過的,非洲大草原上,才脫娘胎的斑馬崽子,躺平在地,四腳亂蹬,但見母馬在它身上舔了幾下,不一會,小馬就站了起來,健步如飛……
好吧,這類比有點牽強,但意思就是這么個意思,大家都懂的——至于是不是他本來就要走路了,大師只不過機緣巧合,大家就別思得太深了。
看到這里,依著我們正常人的思維,肯定得感謝辯才大法師的啟智之恩啊,免不得要送禮物吧,好茶要有吧?齋飯要有吧?高水平書法作品,得送幾幅請人家斧正吧?
但蘇軾是正常人嗎?
他不是。
他腦洞開得可比我們大多了。
乃知戒律中,妙用謝羈束。
何必言《法華》,佯狂啖魚肉。
我的哥呀,人家是和尚呢,高僧呢,真會跟你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嗎?人家可不是相國寺那個“善庖,炙豬肉尤佳,一頓五斤”的惠明和尚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