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55年,解放軍進行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大授銜,依據資歷、職務、功績等方面,對全軍的將領進行綜合評定,授予高低不同的軍銜。
在大授銜時,軍長和軍政委作為一個軍的兩位主官,級別相同,一般情況兩者的軍銜是相同的。例如曾任紅四軍軍長的陳再道和政委王宏坤,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況,軍長的軍銜略高政委一級,因為軍長和軍政委雖然級別相同,但軍長作為軍事主官,算是一把手,所以授銜時軍長的軍銜比軍政委高的情況也很多見。
例如第一野戰軍第一軍,軍長賀炳炎是上將,政委廖漢生是中將;四野的四十軍,軍長韓先楚是上將,羅舜初是中將。
可有一個軍的情況卻很特殊,軍政委是上將,而作為軍一把手的軍長最初評定的軍銜僅是大校。不僅如此,作為軍副職的政治部主任和參謀長,也超越軍長,分別被授予上將和中將軍銜。這個軍就是陜北紅軍紅27軍。
陜北紅27軍是陜北紅軍的主力之一,前身可追溯到1932年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西北先鋒隊。1934年7月,在謝子長、賀晉年等人的領導下,陜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成立,謝子長任總指揮,賀晉年任參謀長。同年9月,陜北游擊隊合編,成立陜北紅軍獨立師。
1935年1月,根據陜北特委的意見,陜北紅軍獨立師擴編為紅27軍,但由于人數有限(700余人),裝備條件較差,紅27軍并未成立軍部,只下轄一個84師。
1935年9月,徐海東率領鄂豫皖根據地的紅25軍經過長征到達陜北,與紅26軍、紅27軍合編,組建紅15軍團。紅27軍84師改編為81師,師長賀晉年,政委張達志(開國中將)。1936年2月起,紅15軍團第81師調歸方面軍總部直接指揮。
1937年初,中央決定恢復紅27軍建制,于是下令以81師為基礎,從陜北和關中地方武裝各抽調一個團,擴編重新組建紅27軍,軍長賀晉年,政委王平,參謀長李壽軒(開國中將),政治部主任李志民(開國上將)。
開國上將李志民
賀晉年是陜北紅軍的創始人之一,與劉志丹、謝子長等人常年堅持在陜北進行革命活動,從陜北紅軍游擊隊,到紅27軍,再到紅15軍團,都留下了他戰斗的身影。
與賀晉年不同,王平是湖北人,19歲參加革命,因為文化水平較高,在軍隊中長期擔任政工干部,紅軍時期先后擔任過紅3軍團紅11團政委,紅1軍團第4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科長等職。
1936年,賀晉年和王平兩人都在紅軍大學學習,紅27軍重新組建后,毛主席親自找兩人談話,并親自手書委任狀:
“任命賀晉年為紅二十七軍軍長,王平任二十七軍政委。毛澤東”
戰爭時期王平
紅27軍組建后,按照中央指示,賀晉年和王平率軍由陜西的富縣趕往正寧縣駐防。為了解決軍隊糧草彈藥短缺的困境,賀晉年和王平率軍在富縣打土豪,成功從反動政府手中奪取了大批糧草和5000大洋,在考慮到中央也面臨糧餉短缺的境地后,兩人決定只留下2000大洋作為軍費,其余全部上交給了黨中央,受到了毛主席等領導人的嘉獎。
抗日戰爭爆發,紅軍全部改編為八路軍,賀晉年和王平也走上了不同的崗位。
先說一說政委王平,抗戰爆發后,他被調往華北一線,先后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政委,冀中軍區政委,冀晉軍區政委等職??箲饎倮?,擔任北岳軍區第一縱隊政委,北岳軍區司令員,察哈爾軍區司令員等職。
從這份履歷可以看出,王平在抗日戰爭時期職務授上將實至名歸,而解放戰爭時期的職務授上將則有些牽強。
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軍區下面一共有四個軍分區,司令員和政委在1955年基本都被授予上將軍銜。例如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政委鄧華,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趙爾陸,都是開國上將,王平作為第三軍分區政委,授上將實至名歸。
而解放戰爭時期,王平的職務授上將則略顯不足,他長期任職的北岳軍區和察哈爾軍區,都只是二級軍區,大授銜時一般為中將。例如北岳軍區長期與王平搭檔的司令員唐延杰,冀中軍區司令員孫毅,太岳軍區司令員劉忠,冀南軍區司令員徐深吉都是開國中將。
在解放戰爭中并不出彩的王平能夠后來居上,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主要是因為他出色的政工能力,在新中國成立后大放異彩,先是出任華北軍區副參謀長兼干部部部長,于1952年被評為副兵團級。1953年又與楊成武搭檔,出任志愿軍第20兵團政委,在朝鮮戰場立下大功,所以在1955年才能后來居上,被授予上將軍銜。
說完王平,再來看一下賀晉年。抗戰爆發后,賀晉年并沒有被派往一線,而是留守陜北,擔任留守兵團警備第1團團長。當時留守兵團一共9個團,后來的團長除了三團團長閻紅彥較為特殊(陜北紅軍代表),被授予上將軍銜外,其他人基本都是中將和少將。
賀晉年在抗戰時期并不出彩,他真正的高光時刻是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后。解放戰爭爆發后,賀晉年被派往東北,歷任合江省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司令員、第15兵團副司令員兼第48軍軍長等職。
賀晉年在解放戰爭的職務,是足以授上將軍銜。東北野戰軍的縱隊司令情況比較特殊,有上將,有中將,也有少將。例如一縱司令員李天佑,二縱司令員劉震,六縱司令員黃永勝,都是開國上將。四縱司令員吳克華,十縱司令員梁興初,都是開國中將。還有就是名氣較大的十二縱司令員鐘偉,是開國少將。
李天佑、劉震、黃永勝三人之所以超過其他縱隊司令,那是因為在1949年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時,三人都是兵團副司令兼軍長。李天佑是第13兵團副司令兼38軍軍長,劉震是14兵團副司令兼39軍軍長,黃永勝也擔任過13、14兵團副司令兼45軍軍長。
在縱隊司令中,賀晉年是與李天佑、劉震、黃永勝三人平級的,他是第15兵團副司令兼第48軍軍長。
新中國成立后,賀晉年升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職務達到了頂峰。當時全國一共只有六大軍區,軍區首長不是元帥就是大將,況且當時朝鮮戰爭爆發,東北軍區作為志愿軍的大后方,軍事力量堪稱六大軍區最強。
在1952年軍隊干部評級中,賀晉年順理成章被評為副兵團級干部。在1955年授銜時,42名副兵團級干部有19人被授予上將,22人被授予中將,按照這個情況,賀晉年可以授上將也可以授中將,結合他的資歷,作為陜北紅軍創始人,理應被授予上將。
可在最初軍銜評定時,原本該授上將的賀晉年,卻被連降四級,劃分到了大校名單中。后來授銜名單呈送毛主席審閱,當看到賀晉年的名字在大校中時,主席連說“低了,低了,最少也應該是少將?!?/strong>
曾經紅27軍時期的老搭檔,政委王平,政治部主任李志民都是上將,就連參謀長李壽軒也是中將,而軍長卻只是大校,最終還是在毛主席的關注下,才勉強被授予了少將軍銜,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賀晉年主要是受到了1954年高饒事件的影響,才被刻意壓低了軍銜。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后,高成了東北的頭號人物,號稱“東北王”,賀晉年能夠坐上東北軍區副司令員的位置,就是高的極力推薦。高倒臺后,賀晉年受到牽連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為副兵團級將領,賀晉年雖然只被授予少將軍銜,但享受的是中將待遇,也算是組織上對他的一點補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