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設為星標,精彩不失聯
這家民營美術館,
將目光投向20世紀中國書畫
作為國內少有的以20世紀中國書畫作為收藏核心的民營美術館,廣匯美術館帶來年度重磅大展——“共態時空:20世紀中國書畫的視覺情懷”,以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石魯、吳冠中11位藝術巨匠為代表,59位中國藝術大家的221件/套經典書畫作品悉數亮相。展覽將于7月17日正式開幕。
展覽現場
廣匯美術館坐落于四川成都,由世界500強企業廣匯集團投資興建。廣匯美術館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先有館藏后建館的民營美術館,館藏主要聚焦出生在晚清民初而在20世紀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巨匠和大家的水墨作品。不僅是極少數定位20世紀水墨的美術館,而且美術館在相同藝術家名單下的藏品水準不弱于國家級博物館。
展覽現場
藝術市場通訊專訪廣匯美術館館長張格芳、運營總監丁奮起與策展人王璜生,了解這座新生的美術館令人矚目的20世紀中國書畫收藏,以及作為一家西南地區新生的民營美術館,美術館如何規劃現在和未來。
01
館藏:熠熠生輝的20世紀中國書畫
廣匯美術館的收藏主要來源于廣匯集團的創始人——孫廣信先生的私人藏品。孫廣信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藝術市場剛剛起步之時就開始收藏,三十余年來持之以恒地傾情投入,使其收藏方向和品類日臻完善,逐漸搭建起系統、立體且充盈的20世紀中國書畫作品收藏體系。
近年來,他堅持對中國書畫的文化特征、藝術大家的創作風格展開研究,以20世紀中國畫史的視角審視這些藏品,以呈現重要藝術家創作生涯的完整性和多元樣貌為基點查缺補漏,更有針對性地搜集,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體系。
基于集團背景和多年積累的豐富館藏,創始人有一個強烈的夙愿,在國家推進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倡導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的愿景下,創建一個具有獨特氣質和社會價值的美術館,將名家大師的真跡公開展覽,以供人們參觀和欣賞。“因為好的作品只有為更多的人知曉和喜愛,才能擁有永恒的生命力。讓普通人,讓孩子們都能看到中國最頂尖的書畫,接受洗禮與熏陶,這是藝術作品最大的社會價值,也是收藏者最快樂的事。” 因此在2016年,廣匯集團啟動了美術館計劃,耗費12個億,歷時5年,廣匯美術館得以建成,也實現了孫廣信希望將私人收藏向公眾開放的心愿。
展覽現場
廣匯美術館也是民營美術館群中,少有的以20世紀中國書畫作為館藏線索的美術館。館長張格芳表示,廣匯美術館正在舉辦的“共態時空:20世紀中國書畫的視覺情懷”,是精選最具代表性的221件/套館藏作品的重磅展覽。它最關鍵、最突出之處就在于,不僅通過這個展覽勾勒出了20世紀中國書畫藝術的精神表達和視覺情懷,同時也通過這樣一個展覽,把這一時期重要藝術家的杰出代表成就以及多元樣貌完全呈現出來,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非常突出。
展覽聯手國內著名藝術家和學者精心策劃,有三個主要的看點,一是展覽中強化了共時的對話性結構。第二,語言的文化情懷與視覺特征尤為突出。第三,主線和副線交叉呈現。廣大觀眾可以通過這個展覽,去解鎖20世紀中國藝術史,體會它的魅力。美術館希望通過持續的館藏展覽,持續推動社會大美育,弘揚中華美學,打造一個永不落幕的藝術大展。
廣匯美術館的館藏以“十一大家”為體系:有集詩、書、畫、印“四絕”而成為文人畫絕唱的吳昌碩;有藝術植根于鄉土而作品雅俗共賞的齊白石;有用“五筆七墨”之法讓山水畫登峰造極的黃賓虹;有融匯中西、洋為中用、立意創作的徐悲鴻;有筆力扛鼎,一味霸悍、前無古人的潘天壽;有作品富貴無羈、美輪美奐的張大千;有獨辟蹊徑,學以致用、形制色彩特立獨行的林風眠;有畫山水大氣磅礴、畫人物神活鬼靈的傅抱石;有“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厚積薄發的李可染;有用筆狂放恣肆、用墨酣暢淋漓的石魯;有喊出“筆墨等于零”,滄桑入畫、向美而行的吳冠中。他們的文化學養、繪畫技法不遜于古人,還屢有突破和建樹。以館藏“十一大家”為代表的這一代書畫家們是中國現代美術從觀念到語言變革上影響深遠的開路者,其中的任何一位都可以作為中國現代美術的課題進行深入研討,而串聯起來也就構成了20世紀中國書畫史的完整架構。
展覽海報
02共態時空:20世紀中國書畫的視覺情懷
本次大展以“共態時空:20世紀中國書畫的視覺情懷”為主題,邀請王璜生擔任策展人,從館藏的500多件/套藏品中精挑了200余件/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山水臥游/河山壯志、文心雅趣/人民情感、寫生意象/日常理想、書道與書寫、跨時空視覺對話五大單元,力圖勾勒出20世紀中國書畫藝術的精神表達與視覺情懷,和這一時期重要藝術家的主要藝術成就與多元樣貌。
展覽現場
本次大展邀請了當代備受關注的水墨藝術大家潘公凱、劉慶和、高世強的巨型作品一起展出,既能夠與經典的近現代水墨藝術形成跨時空的對話,也傳遞著當代水墨的文化情懷、視覺表達與觀念精神走向。
展覽現場
展覽中創作年代最早的一件山水畫是齊白石1894年的《龍山七子圖》,最近的一件則是2018年高世強創作的六頻影像《山水: 云山六章》。 作品在時間上相距100多年,跨越了整個20世紀。
策展人王璜生談到:“(一個好的展覽)一方面要高品質的、具有藝術史價值的藏品,另一方面,需要以學術的高度切入展覽的議題,并結合藝術史跟社會史的研究方法,提出問題帶出學術研究的價值” 。廣匯美術館的藏品中不乏大量經典之作,而且能系列性呈現20世紀中國書畫的發展。在策展上,策展團隊采用了“主線與副線”并敘的方式來呈現:“主線”對20世紀中國書畫的文化特征展開研究、表述與呈現;而“副線”主要引出相關的藝術大家較全面藝術風格的個案展示。
在整個20世紀的中國文化中,始終存在著對中國傳統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是“變革”還是“改良”,是“革命”還是“堅守”的糾結情懷。在西方文化強勢進入的現實中,一方面是接受巨大挑戰的國族藝術被強化其“國”的身份,“國畫”、“中國畫”或自覺或不自覺地力圖堅守,甚至強化其“東方”、“古典”的意境與情懷,東方而古典式的“山水”、“人物”、“花卉”等分科,及其在延續間拓展的表現方式,在這一激烈變革的現代性進程中,與同一歷史時期其他藝術門類如“油畫”、“版畫”、“雕塑”等,形成了既互相呼應,又保持著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與特征的樣貌。另一方面,其藝術表述的話語方式也一直在相關的“古典—現代”的混合性中結構著獨特性,如“筆墨”、“意境”、“山水”、“丘壑”、“意象”、“心畫”、“詩意”與“語言”、“形式”、“象征”、“河山”、“人民”、“理想”、“生活”、“情感”等語詞與話語,構成了現代性的共時存在,關聯并展現著中國式揮之不去的文化與時代的情懷。“中國書畫”在這樣的時代與西方文化的夾擊中頑強地以“情懷”來轉換“視覺”,尋求著進入時世和社會的視覺傳播渠道與現實土壤。20世紀中國書畫的進程正是在這樣的“視覺”與“情懷”的并存、共生空間中擺動前行。
展覽海報
為了提高展覽的可觀看性,讓觀眾更容易地走近中國書畫,展覽也在空間設計和展陳設計頗下了一番功夫。在展覽中,策展方采用了掛軸、鏤空、造景、多媒體裝置等綜合方式來呈現作品,在空間設計上強化展覽的對比性結構,例如用墻面的顏色和燈光進行區隔,暗示出古典水墨與現當代水墨的比較關系。在山水板塊,策展團隊運用影像和裝置來闡釋臥游的概念,也制作壁龕懸放藝術作品,通過內與外的結構體現空間和觀看的虛實關系。在書法廳,團隊還設計了芭蕉葉的幕墻,源于古人常常在芭蕉葉上練習書法。通過創新的空間設計邀請觀眾打卡互動,使展陳空間更加交融,也更富有趣味性。美術館希望,觀眾能夠觀看書畫作品的同時,通過整個空間的布局設計,進入藝術家的創作和精神世界。而靈感來源于成都本地的杜甫草堂的亭臺元素的設計;引入了成都的竹子,通過竹結構、竹影讓大家能與畫中人物一樣身臨其境,進入大自然等富有成都本地元素的展陳設計,一方面再現了古代文人的生存方式和休閑方式,另一方面也顯現出了鮮明的在地性。
展覽現場
03
美術館運營:鮮明的定位和特色
作為一家專注于中國近現代(20世紀)書畫作品展出的美術館,廣匯美術館定位鮮明,獨具特色。本次大展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提到:“以往成都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系統中一部分著力于考古和文物屬性的展覽,一部分著力于當代藝術的展覽,廣匯美術館的開館展以及收藏恰好身處這兩者之間,建立起我們文明的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連接。”
展覽現場
近五年,成都地區的藝術發展令人矚目,多座不同定位的民營美術館先后建立起來,構成了成都多元藝術發展的格局。而在這座成長中的藝術城市里,如何與本地社區發生互動,如何和城市共同成長,也是美術館的責任與功能所在。廣匯美術館也深知這一點,并且將公共教育活動列為了未來重要的課題。
廣匯美術館表示,后續會圍繞展覽主題推出一系列館藏研究導覽、論壇、講座、工作坊等美育推廣普及活動,讓大眾走近經典傳統書畫藝術,感受時代變遷之下東方美學藝術的魅力。同時,與周邊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的互動交往也一直在持續進行。美術館希望能夠堅守“廣育匯美、藝術為民”的理念,可以走進校園,與社區共同策劃在地性的活動,將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項目做出優勢和特色。
珍貴的水墨藝術藏品是廣匯美術館建館的初心和原點,但是絕非未來發展的唯一方向和路徑。廣匯美術館將會致力于成為西南藝術生態能夠提供多樣性的這樣一個平臺,建設以當代為方向、以創新為目標、以歷史為使命、以文化為積累、以研究為基點的這樣一個大型綜合型的國際化美術館。
美術館外觀
*如無特別注明,本文圖片均來源于廣匯美術館
出品人:董瑞
采訪:小魚
撰文:小魚
版式設計:劉宇翔
審校:Tina X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