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后,為了維持奢華生活,于1922年把一批宮中珍寶暗中抵押予北京鹽業銀行。這批藝術品命途多舛,不少都在亂世中不知所終,流落民間。今天要介紹的這則器物輾轉歸入穆湘瑤雅蓄。這位上海人于光緒年間中舉,在清末地方自治政策下任江蘇咨議局議員,其后成為民國首任滬軍都督府警察廳廳長。他同時亦為有名的慈善企業家,與弟弟合辦德大紗廠,并在家鄉推廣教育,興修水利。
文革時期,該瓷器一度歸入上海文管會,后來歸還給穆家后人。穆氏家族收藏頗豐,此前有3件上乘官窯經由北京保利拍賣,包括“雍正斗彩靈芝杯一對”、“道光粉青釉描金福壽花卉荸薺瓶”、”雍正至乾隆早期紅釉地畫琺瑯梅花山石玉壺春瓶”。
其中一件雍容華貴的藍地描金瓷瓶,幸而輾轉歸入上海名門穆家雅蓄,得以好好地保存在我國境內。7月6日,這件乾隆御瓷于北京保利拍賣,經過一番競投后,一位編號為6138的競拍者以估價兩倍的1600萬元人民幣落槌,外加傭金最終以1840萬元人民幣易手成交,成為瓷器拍賣中的最高成交價格。該瓷器高度為:33厘米。同樣配有民國錦盒包裝,仿佛默默地訴說著傳承遞藏的歷史脈絡。
提起元代瓷器,人們自然想到聞名天下的青花。然而,該朝另一種藍釉-高溫藍釉,其實更為珍貴罕見,存世的器物不足30件。其中,加以金彩描繪紋飾的藍釉器更是鳳毛麟角。
這種藍地金彩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燒制,但可以說直到滿清時期,在新技藝的發展和西方藝術的碰撞下才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
該瓷器外壁采用霽藍釉作為底色,描繪金彩花卉作為裝飾,口沿繪制纏枝蓮紋一周,腹部以纏枝西番蓮為主題,其他部位則描繪了五組金彩變形蕉葉紋。腹部交叉對稱繪制的四組纏枝西番蓮紋,夾雜著曲線柔美的枝葉,構圖嚴謹,同時使用不同深淺的金彩描繪,達到層次分明的效果,使得視覺上不顯得平面單調,充分展示了制作者的用心。整體金彩紋飾散發著濃厚的歐洲巴洛克美學氣息。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你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