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據計算機算錯了,快請技術人員過來!”于敏一句話,眾人驚呆了:你是領導也不能說計算機錯呀!誰不知道計算機比人腦算的精確度高?
眾人雖然有所懷疑,但還是迅速請來技術員檢查。
結果是,一個加法器元件燒壞了!
眾人大驚:老于,你太厲害了!
的確,因為我國核物基礎理論研究,就是科學家們用紙筆、計算尺,在紙上算出來的!
用過的草稿紙,足矣鋪滿整個羅布泊。
01
于敏,1926年出生。
童年時期是在軍閥橫行、日寇侵略的年代中度過。
從小就有民族憂患意識,立志要學好科學。
所以于敏從小學習就很勤奮,而且他天資實在是聰穎過人。
高中畢業后,于敏考上北京大學。
大學期間,他成績始終排在第一,是北大公認的多年未見的好學生。
有一次考試物理出題特別難,很多同學考了20-30分,只有于敏考了100分。
雖說是學霸,但是他為人極其溫和,非常平易近人。
同學有問題問他,他無論自己在做什么,都會停下來,認真幫同學解答,這使得他人緣特別好。
臨近畢業的時候,于敏突然病了。
因為一開始錯誤的診斷,使他腸穿孔了。
老師連忙幫他從傳染病醫院轉院到北大附屬醫院搶救。
術后需要打青霉素,當時的青霉素很貴。
老師和同學就幫他募捐。
需要輸血,同學們就排著隊驗血等著輸給他。
于敏常說,是北大師生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要用這生命為人民服務。
后來于敏考取了張宗燧先生的研究生,研究量子場論。
這個專業是他的愛好。
張宗燧先生也經常表揚他:是他所有學生中物理學得最好的!
就在于敏研究做出一些成績的時候,錢三強突然找到他。
錢三強對他說:“希望你去做核理論的研究。”
電視劇功勛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所里領導老郝(原型之一是錢三強)請于敏看戲,二人都喜歡看京劇。
演出開始,于敏說:“角兒就是角兒,一開口就不一樣。”
老郝卻說:“你到不了,誰都開不了場。”
于敏疑惑:“你這是話里有話啊。”
老郝提出讓于敏轉研究方向,并且告訴他這樣做,會有哪些不利因素。
比如說,放棄留學,放棄快寫完的論文,放棄以前所有的榮譽。
于敏說:“愛國主義壓過興趣,我愿意轉方向!”
是啊,核平衡才能真和平,有底氣才能止戰。
轉方向,為的是造就底氣!
02
當時一共有三十多位同事,不少人是留學回來的,帶頭人老陸就是。
于敏卻一來就提出自己的觀點。
老陸感覺被拆臺了,二人就打了個賭。
當然正好美國的物理期刊支持老陸的結論。
于敏愿賭服輸,信守承諾,二話不說,直接大冬天在操場跑起了圈。
時值三年自然災害,非常缺少口糧。
于敏都是剛到下班點,就第一個沖去食堂打飯。
這就讓一些人頗有微詞。
老陸甚至還說:“生活常識,第一勺菜總歸是滿的。”
末了還總結一句:“別人打的是飯,老于打的是算盤。”
等于敏吃完飯從食堂出來,順手扯了一點食堂門口曬的蘿卜干,放在了飯盒里。
這一幕讓老陸盡收眼底,老陸找機會悄悄拿走了蘿卜干。
結果加班到深夜的時候,于敏胃里難受,伸手打開抽屜里的飯盒,蘿卜干卻不見了!
這時老鄧說話了:“全國人民都困難,你就不該拿!?”
結果于敏臉色卻越來越難看,一手按著肚子,一手硬撐著桌子。
老鄧見狀不對勁,趕緊駕起他送到了醫院。
醫生說:他有十二指腸潰瘍,空腹的時候疼痛加劇,吃點東西可以緩解。
老鄧聞言,深覺自己不對,默默在病房外的長椅上坐了很久。
第二天等于敏回到辦公室,一拉開抽屜,卻看到滿滿一抽屜的食物,有窩頭、有蘿卜干、有咸菜……
于敏感動不已。
經過連班苦戰,于敏得出結論:美國期刊錯了!
眾人訝然,這可是權威雜志!權威雜志怎么會錯?
但是老鄧卻站出來說:“我相信于敏!”
于敏這次的研究避免了幾億人民幣的損失,和幾年時間的浪費。
老郝表示,中午加個菜作為獎勵。
03
當時大家都是用筆在紙上演算,后來中科院有了一臺一秒鐘運算萬次的計算機。
氫 彈要用,原孑彈也要用,氫 彈研究每周只有10個小時,而且只能在夜里。
于敏為了要延長機時,坐在老郝辦公桌前夸張地喝水,發出呼嚕嚕的聲音。
老郝無奈,只好去找領導爭取時間。
當時的計算機是晶體管的,一邊算一邊打印紙帶出來。
于敏看著數據說:“計算機算錯了!快請技術員過來。”
深夜加班的眾人瞬間愕然,有點懷疑于敏是不是累昏頭了, 計算機怎么會錯?
雖然懷疑,但還是及時請了技術員過來。
經過檢查,一個加法器燒壞了。
畢竟這臺計算機任務很重,白天晚上都在算。
同事一拍于敏的肩膀說:“老于,你真神了!比計算機還準!”
這件事情不是影視效果,是真的。
于敏不僅大腦會算,而且記憶力超級好。
兒子于辛在談到父親的時候講過一個小故事。
當時他們休息、換換腦子的時候就打橋牌。
一位叔叔對于辛說:“就不能跟你父親打牌。一般我們就記住下面的牌是誰出的,你父親不僅能記住是誰出的,還記得是第幾輪出的,誰手里剩什么牌,他全知道!”
所以,于敏是當之無愧的最強大腦!
04
理論研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計算后,終于成了。
于敏又安排了好幾次的計算,結果都是好的。
這個結構后來被稱為“于敏構型”。
1966年,于敏等人來到了新疆準備進行實驗。
一來到這里,科學家們就領略到了這里的艱苦。
鹽堿水苦得難以下咽。
就這還是戰士們從幾十里外的地方運回來的,很珍貴。
實驗由老馬帶領的一隊戰士配合科學家們。
白天,因為一臺儀器壞了,要整個停下來,不能測試。
老馬為了不耽誤進度,跟于敏吵了起來。
于敏堅持等:“科學研究順序不能錯!為了這天,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從年初算到年末,草稿紙可以鋪滿整個戈壁灘!”
到了晚上,于敏冷得睡不著,外出想找點柴火。
這時,有豐富生存經驗的老馬把于敏叫到了自己的帳篷,二人開始長談。
于敏說:“科學研究就像用撲克牌搭高樓,只要有一張有問題,就得重新來過。”
老馬眨著眼睛問:“那塌了多少回了?”
于敏問:“你從參軍到現在開了多少次槍了?”
老馬答:“那我記不清了,少說也有個千八百回吧!”
“那我們比你多。”
此話一出,老馬理解了科學家們有多辛苦。
科學研究面對失敗是常事,可能幾千次的實驗失敗,才能換回一次成功。
所以,科學家們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
第二天,老馬專門為科學家們送來了珍貴的淡水。
1966年12月28日,氫 彈成功起爆!
科學家們高興地歡呼起來!
科學,從來都是從一次次的失敗中提煉經驗,歸納總結,找到正確的方法,從而成功。
于敏就是一個非常善于提煉、歸納、總結的人。
直到1967年6月17日,氫 彈爆炸成功,爆炸當量達到330萬噸!
從原孑彈到氫 彈,美國用了7年3個月,蘇聯6年3個月,英國4年6個月,而我國只用了2年8個月。
這一步,于敏居功至偉。
然而,他卻說,這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于敏,這個名字保密了28年,家人一直都不知道他天天都在忙些什么。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于敏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稱號,這個名字才真正解密,被大家所熟悉。
于老晚年接受采訪時,耳朵很好、口齒清晰、邏輯嚴謹,顯然頭腦很靈活。
若不是頭上稀疏的白發,和佝僂的背影,還真看不出來老態。
于老非常喜歡諸葛亮,在他的書房就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一幅字。
并且始終以這句話為座右銘。
研究間隙,或者遇到難題的時候,于敏都在背誦《后出師表》。
最后,關于國家交給他的任務,他也用一句話總結: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死而后已。
結語
每每讀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都會讓我流淚滿面。
每個人都是一腔熱血,只為祖國!
沒有私心、不怕困難!哪怕餓著,哪怕病著,哪怕秘密被帶進墳墓,都一如既往地堅持!
錢學森、鄧稼先、于敏、錢三強……
就是這樣一個個閃耀著光輝的名字,造出了國之重器,保護了我們幾十年的和平。
他們是民族的脊梁,祖國的驕傲,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參考資料:
電視劇《功勛》
央視《于敏 愿將一生獻宏謀》
央視《青春大課第一課——英雄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