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南宋官窯當下的傳承與發展比作放風箏,那么金益榮正在做的,就是為風箏“牽線”。
與陶瓷打了近五十年交道,金益榮樂于看到“官窯”這只風箏在當下越飛越高——吸納更多年輕血液,也向更當代、更貼合用戶的方向創新。
“但風箏飛得再遠,線還是得捏在手上。”他希望自己能多復刻出一些經典,讓南宋官窯的創新擁有更多可回望的來處。金益榮相信,南宋官窯只有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才能不失其根及千年氣韻。
統籌|馬晨
采寫|李葉萍 王雨彤
01 從“玩泥巴”開始的陶瓷之路
“睜開眼看到的第一個東西就是泥巴”,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金益榮這樣形容他和陶瓷的結緣。1962年,他在浙江西南山區小城龍泉出生。龍泉自古素以青瓷聞名于世,早在1700年前,這里就有了燒制青瓷的記錄。到了宋代,龍泉青瓷更是發展到了頂峰,誕生了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
▲金益榮創作中 圖/嘉賓提供
金益榮出生于青瓷世家,其父母都為國營瓷廠的職工,泥巴便成了金益榮兒時最好的玩具。從小跟著父母在瓷廠長大的金益榮,也早早熟悉了灌漿、修坯、素燒、上釉等青瓷燒制工序。
金益榮15歲時進入國營瓷廠做學徒。從劈柴、燒窯、加工原料開始,到慢慢學習成型和燒制,他在國營瓷廠一待就是快二十年。沉浸在青瓷的世界里,金益榮也從當年玩泥巴的小孩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陶瓷匠人。
而當時間之軸撥到90年代末,國營瓷廠破產倒閉,只留下幾座廠房和不再冒煙的煙囪聳立。對于金益榮來說,往日的生活再難為繼。從端著“鐵飯碗”的瓷廠工人,到“會做陶瓷”的下崗工人,這一身份的巨大轉變也推動著他開始探索一條新的人生道路。
▲金益榮創作中 圖/嘉賓提供
從小聽父母講,南宋官窯是陶瓷中“天花板”級別存在的金益榮,心中那顆早已埋下的種子萌動發芽。金益榮在國營瓷廠期間先后從事原料加工、成型、窯爐燒成等技術工種,此時的他已經扎實地掌握了各項南宋哥窯技術。秉著對南宋哥窯的了解,金益榮開始了對南宋官窯燒制技藝的研究與恢復。
02 走向“官窯”,攀登險峰
從1998年開始,金益榮把大量時間花在了杭州市南山腳下的南宋官窯博物館。偌大的展廳,陳列著諸多南宋官窯的瑰寶。他將自己泡在在展館中,凝神觀看每一件瓷器,游走間,曾經的種子被滋養灌溉,金益榮決心在杭州成立研究所,讓這一抹溫潤如玉的天青色重現世間。
▲金益榮創作中 圖/嘉賓提供
“最初覺得可能也沒那么復雜那么難,但后來發現是自己想錯了,其實越簡單的東西反而越難。”
南宋官窯瓷有三個特點:一是崇古、二是崇青、三是崇玉。崇古,是指南宋官窯的瓷器在造型上崇尚商周青銅器的簡練造型,化繁為簡;崇青,是受到宋代崇尚自然的道教信仰的影響,瓷器在釉色上從青;而崇玉,是指燒制的瓷器要有“玉”的質感,溫潤、素雅、透亮。這要求瓷器的制作要遵循“薄胎厚釉”的準則。
但同時,南宋官窯瓷的制作,要經歷從采土、原料粉碎、沉泥、練泥到拉坯、晾坯、修坯、素燒再到施釉、裝缽入窯的漫長工序。其中,從坯到上釉的最后一步,無疑是整個制作過程中“薄胎厚釉”形成的關鍵步驟。“上釉的過程就像水泥工刮墻”,泥灰是一層一層上的,這樣墻的表面才會均勻,“厚釉的泥漿也是一層一層刷上去的,胎薄了釉厚了,玉的質感才能出來。”
“薄胎厚釉”的特點也對燒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瓷器燒制過程中,溫度過高會使泥坯表面的釉水變成液體,也可能在瓷器表面留下凹凸的氣泡。燒制的過程需要面臨無數不確定性,極為考驗匠人的功力。正如金益榮所說,“經驗不是一上手就會的,而是從摸爬滾打中摸索出來的。”
盡管技藝在一次次“捶打”中得到修煉,但金益榮還是感覺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有時好像差了點兒什么東西”。他逐漸意識到,從手工藝人到真正的“大師”,需要更多技藝之外的沉淀,“你需要懂得中國歷史、陶瓷史,還要會一點兒琴棋書畫,把這些文化的、歷史的都融為一體,做出來的東西才會不一樣。”
南宋官窯瓷真正的氣韻,其實也隱匿其中。
▲金益榮思索中 圖/嘉賓提供
二十多年過去,如今的金益榮已成為浙江省“南宋官窯瓷燒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是為數不多能夠復燒南宋官窯瓷的專家,所創建的龍寶堂青瓷藝術館與杭州修內司官窯研究所也在吸引更多的人,愛上瓷器、傳承瓷文化。
03 是探路者,亦是引路人
除了工藝大師的身份,金益榮其實也可以被叫做“收藏家”,他在全國各地收集了諸多大師的瓷器作品。或許對于現在的金益榮來說,藏品的商業價值早已不是最緊要的問題,他更在意自己能否從大師的作品中學到什么。“每個手藝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色,我和他們都在一個領域中,學習他人優點很有必要。”
如今,金益榮的兒子和兒媳已經主動選擇從他的手中接過瓷藝傳承的接力棒。“創新這件事,就多多交給他們年輕一輩了,他們的審美更貼近當下年輕人。”現在,金益榮將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南宋官窯瓷經典作品的復刻上。
從世紀之交到現在,他在陶瓷制作上始終堅持“在老窯子邊上轉”。他相信,做瓷器和釀酒一樣,“就像離開了那片水土,茅臺酒就不是那個茅臺了。”
他希望復刻出那些經典的作品,讓年輕人在創新時,能有豐厚的傳統文化遺產可以回望。“風箏放得再遠,也不會離開線”,不論怎么創新,做出來的東西,也必須能夠一眼看出這就是南宋官窯瓷。
他是那只風箏的牽線人,也是眾多后輩傳承人的引路者。他現在所做的,就是讓這根青瓷發展的風箏線更結實,也能飛得更遠。
▲金益榮 圖/嘉賓提供
成為大師的道路有多漫長?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年。技藝的打磨需要時間,文化的沉淀需要歲月,而熱愛和堅守,才能將謀生變成手藝、把手藝終化為匠心。
從捏泥巴的孩童、國營瓷廠的職工到南宋官窯技藝的探路者、引路人,這條瓷器文化傳承之路,金益榮走了近五十年。時光荏苒,所有的積累、蓄力及熱愛,終將“熔鑄”在瓷器中,像玉、像山、像水,溫厚恒長。
瓷器不會消亡的生命,終將抵擋歲月流逝。
//END
《中國匠人》
網易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么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