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顯示:建筑工地的女性占比為17%左右,且呈逐年遞增趨勢。在建筑工地,隨著“夫妻檔”的增加,“夫妻房”成為一種剛需。
中房報記者 陳標志丨海南報道
周雪梅依靠在板房的柱子上,雙手交替地拿著手機,顯得有些無處安放。
也許是第一次接受記者采訪,周雪梅顯得有些羞怯。周雪梅與丈夫在同一個工地干活,一起為家奔波著,努力著。盡管項目提供的“夫妻房”不大,但足以給生活帶來溫暖。周雪梅與丈夫在工地上奮斗的故事,正是數以萬計建筑工人的縮影。
在熙熙攘攘的現代都市,千千萬萬這樣的“夫妻檔”群體很容易被忽視。白天,他們在異地他鄉的工地上揮汗如雨,建造一棟棟高樓;夜晚,他們更渴望有一個相對安靜溫馨且私密獨處的空間。
在海口市江東新區椰青園S01項目、龍湖海口時代天街(龍湖光年)項目,記者走訪了給這些務工人員專門設置有“夫妻房”的項目,空調、席夢思床、衣柜、桌椅等物件,構成了一個溫馨的“家”。
“對于現在的建筑工人,我們不能簡單地稱之為‘農民工’。”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海口椰青園項目黨支部書記強建紅認為,他更希望把他們定義為“產業工人”或者“技術產業工人”,“這些城市建設參與者為這座城市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不能虧待他們。”
小人物,大故事。今天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在建筑領域辛勤勞動、故事飽滿的平凡人,并向他們致敬。
━━━━
工地上的“夫妻房”
建筑工地的女工們。汪承賢/攝
7月5日下午3時多,吳清揚從睡夢中被叫醒,睡眼惺忪地說:“不好意思,我昨晚在工地加了一個通宵的班。”
吳清揚,27歲,來自浙江東陽,在中天建設承建的龍湖海口時代天街項目任施工員。施工員是一個技術管理崗位,在項目施工中起到很重要的管理協調作用。
同為年輕人,項目負責人劉琦原本不忍心叫醒他。面對劉琦及記者的歉意,吳清揚說:“沒事,也該起床了。”
工地住宿區是清一色的集裝箱房屋,吳清揚住了一間單間。在數平方米的房間里,一張大床占去了近三分之二空間,剩余的空間還擺放了一套桌椅、一個簡易布衣柜和一臺小冰箱,能夠活動的空間大概有兩平方米左右。
吳清揚并非因“施工員”身份而享受單間待遇,是因為他與未婚妻在同一個項目工地做事。“我們已經按照老家的風俗訂婚了,明年干完這個項目就正式登記結婚。”吳清揚告訴記者,“我們是自由戀愛,在一起很幸福。”
吳清揚的未婚妻楊倩今年24歲,此前是一名衛校護士專業畢業生。楊倩在醫院實習了一段時間后,考取了建筑施工升降機司機證,目前與吳清揚在同一個項目工地干工。他們認為,能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這種工地單間,在海口江東新區椰青園S01項目“產業工人生活園”——工人生活區有數十套。
周雪梅來工地僅兩個月時間,因丈夫在海南工地上干活,她從三亞到海口投奔。
周雪梅的丈夫在椰青園S01項目干雜工,她在700多人的“產業工人生活園”負責小超市的售貨。“夫妻能在一起,當然挺好的”,周雪梅依靠在板房的金屬柱子上,表情有幾分羞怯,雙手交替拿著手機,顯得無處安放。
旁邊就是周雪梅與丈夫住的房間,門虛掩著。得到周雪梅的允許,記者參觀了他們的“家”:房間不大,但內設很新,有空調掛機、雙人大床、桌椅及一些生活用品;房間被周雪梅收拾得十分整潔,房間里還擺放了一個圓形小鏡子和一些簡單的護膚品,很溫馨。
吳清揚與楊倩、周雪梅與她老公所住的單間,在項目建筑工地上被稱之為“夫妻房”。但這種“夫妻房”不是所有工地都有。
━━━━
幸福的模樣
建筑工地的“夫妻房” 陳標志/攝
“夫妻房”一角。陳標志/攝
有人把建筑工地生活區比作一個“移動的村落”,項目建在哪兒,哪兒就是他們的家。
作為“95后”,吳清揚與楊倩的愛情故事跟許多工地年輕人有著相似的“路徑”,他們在熙熙攘攘的城市偶遇、相識、相知,最后走到了一起。
吳清揚向記者講起他們的愛情故事時,洋溢著一臉的幸福。兩年前一個偶然機會,平時不太愛出工地湊熱鬧的他,被朋友叫去一起聚會。在這次聚會上,吳清揚第一次見到了海南女孩楊倩。此時的楊倩即將從衛校畢業,正在一家醫院實習。
這次見面,吳清揚與楊倩彼此給對方留下了較好的印象,并互換了聯系方式。隨著之后的深入溝通了解,兩人確定了戀愛關系,并走在了一起。
“我們也探討了一下,她即便轉正做了護士,收入也并不高,我讓她去考了建筑施工升降機司機證。”吳清揚告訴記者,楊倩在他所在的項目工地找到了一份升降機司機的工作。
龍湖海口時代天街項目是海口市中心一個超大型商業綜合體,于2020年開工,總建筑面積80多萬平方米,其中吳清揚所在的中天建設承建了近50萬平方米。“明年干完這個項目,我們就正式登記結婚。”吳清揚告訴記者。
“工資待遇還可以,肯定比做護士的工資要高。”盡管吳清揚沒有透露楊倩的具體工資,但他表示,他們在工地也沒什么開銷,每月掙的工資大部分都能攢下來。
“我除了打臺球沒有其他更多愛好,下班了基本上就看看書。”吳清揚告訴記者,他們有時也一起去海邊散散步,“我給她買杯奶茶,幾塊錢的那種,她很高興很滿足。”
“不打算在城里買房,我們結婚后到她老家蓋棟房子。”吳清揚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他打算把家安在海南,“等攢夠了錢,我們就開個小店,做點小生意。”
項目負責人劉琦告訴記者,在他們這里工人的工資待遇還可以,比如升降機司機崗位,底薪加績效工資,多的能拿到12000元/月以上;施工員是技術管理崗,待遇也不低。
在海口江東新區椰青園S01項目干工的周雪梅,與這對小情侶的想法還不太一樣。她的幸福,源于一個平凡且和睦的家庭,以及對子女成長的期盼。
今年40歲的周雪梅將一對兒女放在了老家三亞,兒子正在上高中,女兒上初中。
海口椰青園項目“產業工人生活園”職工食堂。陳標志/攝
“我老公在工地干雜工,我在工地超市做售貨員,一月掙的錢雖然不太多,但已經夠生活了。”周雪梅告訴記者,兒女上學每月需要2000元至3000元,所以她最大的愿望是多掙錢,將兩個小孩養大成才。
“現在工人的工作、生活條件和薪資待遇要比過去好很多了。”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海口椰青園項目黨支部書記強建紅告訴記者,椰青園S01項目“產業工人生活區”是按照高標準建設的,住宿區、職工食堂、小超市、理發室、閱覽室等應有盡有,700多人的生活區,就如一個不大不小的小區。
━━━━
“他們不叫‘農民工’”
吳清揚告訴記者,結婚后他將安家在海南。陳標志/攝
“在數以萬計的建筑工人中,女子能頂半邊天。”強建紅告訴記者,隨著建筑領域機械化程度不斷加深,數字化在建造領域的廣泛運用,女性在工地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
“比如塔吊司機、升降機司機等工種,女性比男性更有優勢,因為她們更細心。”強建紅說,這些女工中,基本上是“夫妻檔”——與丈夫在同一個工地干活,所以項目生活區設置“夫妻房”成為一種剛需。
“2020年的一份建筑行業調查,工地女性占比在17%左右,且占比在逐年提高。”強建紅告訴記者,這是時代在變化,工地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扛水泥、搬磚塊等又臟又累的活了,男性能干的活女性也能干,且某些方面女性更有優勢。
“對于現在的建筑工人,我們不能簡單地稱為‘農民工’。”在強建紅看來,他更希望把他們定義為“產業工人”或者“技術產業工人”。
中天建設集團海南公司總經理曹建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夫妻房”并不是簡單的字面含義,它還包含有“家”的意義,工地生活區專門設置“夫妻房”,更多的是一種人性關懷。
記者了解到,目前,這樣的“夫妻房”在椰青園S01項目工人生活區有50多套,在龍湖海口時代天街項目工地也有10余套。“許多工人來自省外,假期妻子會帶上兒女來工地探親,一般都會住上一個月左右。”劉琦告訴記者,隨著暑假的來臨,“夫妻房”的需求量會增大,他們正在想方設法增加“夫妻房”的配置。
最近,記者也在海口隨機采訪了多個項目工地,他們表示,設置“夫妻房”并非是強制性要求,所以并沒有專門設置。
“由工人所在班組提出申請,我們要核實夫妻身份的真實性,然后進行‘三級’安全教育,才能拿到‘夫妻房’。”中交城市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楊乃強告訴記者,他們管理的椰青園S01項目“產業工人生活區”目前有40多對工人夫妻,他們大部分來自四川、貴州、云南等地,“這個數據是動態的,我們預留了‘夫妻房’基礎,隨時可以搭建。”
據了解,椰青園S01項目將在明年9月份完工,建成后將提供回遷住房1250套;中天建設承建的龍湖海口時代天街項目也將在明年年底完工。
項目完工后,周雪梅將與丈夫將要離開工地,轉移到其他項目工地工作,繼續完成撫養兒女的重任;吳清揚與楊倩將會挑個好日子登記結婚,他們或許繼續留在建筑工地,或許拿出積蓄開一家小店,朝著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奔跑。(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周雪梅為化名)
文中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原標題:《建筑工地上的“夫妻房” | 特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