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古村,珠三角還有很多傳統(tǒng)的古村,與保留在山區(qū)的古村不同,珠三角的古村不是建筑的化石,大多還是鮮活的,不僅新舊混雜地保留了很多傳統(tǒng)建筑,也在現(xiàn)代生活的夾縫中留下了很多傳統(tǒng)的習(xí)俗。
在佛山市南海區(qū)九江鎮(zhèn),有一座煙橋村,名字充滿了詩情畫意,2016年,中央電視臺《記住鄉(xiāng)愁》(第二季)欄目中,以《煙橋村——恪守本分行正道》為名,為煙橋村出了專門一集,那么這座小小的村莊,為什么值得央視專門用半小時介紹,它又到底有哪些看點呢?不妨隨我走進煙橋村,看看這座500多年歷史的古村。
南海煙南煙橋村,于明代正統(tǒng)十四年(1450年)建村,六世祖慕莊公由石龍村遷居來到這里開村,距今已有570多年。
煙橋村因舊時布局如一展翅飛燕,故稱燕橋村。村口長木橋原名“燕橋”,因終年水汽蒸騰,霧氣繚繞,清乾隆年間已有“煙橋”之稱,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為“煙橋村”。
作為遠近小有名氣的古村落,煙橋村的榮譽很多,當(dāng)然最值得一提的還是被列入了“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除了榮譽,煙橋村的看點也不少,國事榕、煙橋正道、古木橋、何世六世祖祠、節(jié)孝牌坊、旗桿夾石等等,每一處都是這座古村引以為傲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煙橋古村其實并不大,主要的精華集中在村口,最令人矚目的當(dāng)屬這棵百年古榕。
嶺南榕樹多,但獨木成林的百年古榕,也并不多見,煙橋村這棵榕樹是清光緒年間種下的,樹齡已超過百歲,別看這么多樹干,其實它就是一棵樹。
這棵榕樹還有個名字叫做“國事榕”。因為煙橋村的村民,每當(dāng)遇到國家有大事發(fā)生時,就把榕樹的氣根引種到地上,讓榕樹再育出一棵新樹來,如1945年為日本投降,1949年為新中國成立,1982年為改革開放,1997年為香港回歸、1999年為澳門回歸、2000年為慶祝千禧年、2011年為建黨90周年等,都各引種一枝。這也讓這棵古榕有了更多的歷史意義。
如今這棵百年古榕依然在茁壯生長,不僅吞了佛龕,也正在吞著旁邊的石凳,形成獨特的景觀。
古榕一旁還有一家古色古香的私房菜館,如果恰巧是飯點時間,在這樣的建筑里就餐,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古榕另一旁是煙橋村的土地神位,旁邊有塊清光緒年間的鄉(xiāng)賢坊,是光緒皇帝為煙橋村首位舉人、進士,官至兵部主事加員外郎的鄉(xiāng)賢何文綺立的。
何文綺在鴉片戰(zhàn)爭期間參與策劃了三元里抗英,晚年回鄉(xiāng)后,教導(dǎo)南海人朱九江讀書為人,后來朱九江中了進士,晚年返鄉(xiāng)教書,康有為就是朱九江的學(xué)生,所以也可以說何文綺就是康有為的師公。
而古榕旁邊的何氏六世祖祠,紀(jì)念的正是建村始祖慕莊公,這也是煙橋古村原有的六座祠堂中現(xiàn)存的唯一一座。
何氏六世祖祠是一座典型的嶺南祠堂,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呈現(xiàn)出清末的裝飾風(fēng)格,祠內(nèi)的“惇敘堂”三字是咸豐九年(1859年)的探花順德人李文田題寫。
祠堂前的旗桿夾石也是一大看點,大家知道,只有在科舉及第,才能在宗祠前樹立旗桿夾石,上面鐫刻上及第者的姓名名次以及生平事跡等,是宗族的榮耀,以激勵后人。由此可見,煙橋村歷來是人才輩出。
小小的村口,已經(jīng)有了不少看點,不能錯過的還有那座木頭建造的古煙橋,這也是煙橋古村得名的由來。
據(jù)《煙橋何氏家譜》記載,煙橋村前原來的長木橋,最初用竹架制成。1831年—1835年,鄉(xiāng)人如驤公倡改建為木橋,1908年鄉(xiāng)人錫恩公與族侄毓楨公重修改建,用堅厚木板12塊砌成,穩(wěn)如磐石。
木制的煙橋由3條長木板組成,寬約40厘米,長25米,最為特別的是,中間的木板是一塊柚木,橋板可以挪動,讓船只經(jīng)過。
后來,由于煙橋不能通車,1995年,村民在擴建何清至煙南的公路時,將木橋改為鋼筋水泥公路橋。2012年,煙橋村成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村民又搜集當(dāng)年建木橋所用木板,拆除水泥橋,重新修建古木橋,恢復(fù)煙橋當(dāng)年舊貌。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煙橋,也可以說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古木橋。
古煙橋正對著的一條巷子,叫做煙橋正道,所以有“一過煙橋、必行正道”的說法。
“正道”一祠,代表著正確的道路,端正的品行,有道義的行為,而剛好又正對著煙橋,所以煙橋正道的命名具有雙重的意義,即說明道路的方位,又鼓勵鄉(xiāng)人要行得正,不走歪門邪道。
除了集中在村口的這些歷史古跡,還可以在村中隨便走走逛逛,村中還有不少古樹古巷古民居。
這條叫做“蘭桂坊”的巷子,和香港著名的酒吧街蘭桂坊并沒什么關(guān)系。晚清時期煙橋村民何星橋在西歐經(jīng)商,光緒二十年,他回家鄉(xiāng)興建星橋書院 ,因為何星橋的兒孫分別名為蘭桂、芝蘭和丹桂,何星橋希望自己的子孫可以“昌盛顯達、蘭桂騰芳”,便將此處命名為“蘭桂坊”。
此外,村中還有一處節(jié)孝牌坊,牌坊位于煙橋新莊貞巷旁邊,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
旌表的是鄉(xiāng)人何蘊斯的妻子程氏,程氏在丈夫去世后恪守婦道,守義四十年,勤惠一生,其丈夫的弟弟何文綺在京師為官,留下其長子給程氏撫養(yǎng),程氏視若己出。她的行為被上報朝廷后,何文綺奉旨在鄉(xiāng)中建造了坊旌表。
如今,這座旌表節(jié)孝牌坊也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佛山市現(xiàn)存的6座貞節(jié)牌坊之一。
恪守本分行正道,看完這篇,你大概了解央視為何要用半小時專門介紹煙橋古村,煙橋古村雖小,但在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的故事頗多,是一座值得細細品味的嶺南古村落,這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也記得住鄉(xiāng)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