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五年(144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韓恭王朱沖(火或)薨逝,朝廷給予了“孝友恭儉,樂善循理,著聞中外”的評價,是妥妥的一代賢王。然而就在他尸骨未寒之時,韓恭王的兩個弟弟襄陵王朱沖炑、樂平王朱沖烌(音xiu),圍繞著韓王之位的繼承權問題,與侄子、爵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開城王朱范圯(音yi)爆發激烈沖突。朱沖炑兄弟倆認為朱范圯不適合襲封韓王,要求從韓恭王諸子中選賢而封。朱范圯則上疏表示兩個叔叔是在污蔑自己。
平涼云崖寺
正統六年十二月,被韓藩那點破事搞定頭痛不已的明英宗,只得親自下場,充當和事佬。對朱范圯表示朱沖炑哥倆只是聲稱應當選賢嗣國并無他言,“誣奏”二字無從談起,爵位該是他的就是他的。又對朱沖炑兄弟表示侄子有錯,當叔叔的應當予以指正,豈可動輒就要擼人帽子,真如此只會貽笑天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想要擼人爵位的襄陵王朱沖炑,看看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
不受重視的大齡未婚王爺
朱沖炑(音mu),生于建文三年(1401年),為韓憲王朱松之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生母韓憲王夫人季氏。《明實錄》、《明史》等都稱其為韓憲王次子,可據《韓憲王壙志》記載,朱松共有五子,朱沖炑位居第三,不過次子早夭,故不計入排行,是以他才會被認為是韓憲王次子。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被冊封為襄陵王。
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三十日,韓憲王朱松薨逝,年僅28歲。受靖難戰爭影響,朱松一生從未涉足過自己的藩地遼東三萬衛(今遼寧開原市),成為明代唯一一個安葬在南京的成年藩王。朱松早逝,諸子年幼,雖然嫡長子朱沖(火或)得以襲爵,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幾個叔叔踏上之國道路,而自己一家終永樂朝都沒能踏出這一步。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駕崩于第五次親征漠北回師途中,隨即皇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當年十一月初八,朱沖炑三兄弟由南京趕到北京,朝覲新皇帝。長期居于南京唯一的好處是哥仨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繼承了老爹“性英敏,通古今”的特點,在文學上頗有建樹,上來就獻詩對皇帝堂兄的德行一頓吹捧,令明仁宗龍顏大悅,向近臣盛贊他們的才華。
“上覽畢以示侍臣曰:‘韓王兄弟文詞皆有可觀,亦其資性聰敏,務學所致。王者之學,雖不在文,然能留心于此,不役志于他,斯亦可尚。’遂賜敕獎諭曰:‘覽王詩頌詞明理暢,足見勤學好文之篤,誦之至再嘉嘆不已!諸弟皆有淳篤明敏之資。自今亦潛心再籍,用志古之賢王,使東平、河間不得專羙前代,豈不偉哉!’并賜白金、鈔幣有差。”(《明仁宗實錄》)
明仁宗劇照
明仁宗為人本就比老爹仁善,加上長期留守南京,與朱沖炑兄弟多有接觸,雙方關系親厚。在頒給賞賜的同時,下旨核定韓王兄弟的歲祿,其中朱沖炑的歲祿為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次月正式確定韓藩的新藩地為陜西平涼府。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韓王朱沖(火或)帶著家人及兩個弟弟正式之國平涼。
這一年朱沖炑已經25歲,可依舊是母胎單身,這個歲數放在當下實屬正常,可在那個年代屬于大齡未婚青年。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孫子,當朝皇帝的侄子,堂堂宗室郡王娶不到老婆,你信嗎?
說穿了就是韓藩在皇帝眼中毫無地位,即便是在眼皮子底下,也懶得多搭理你。直到宣德元年(1426年),26歲的朱沖炑終于得以成婚,王妃為平涼衛指揮同知鐘瑄侄女鐘氏。
以孝賢聞名
韓藩遷國平涼時,位于南京的韓憲王朱松墓并沒有一起遷移,而是留下其女榮河郡主夫婦負責祭掃。宣德三年(1428年)十月,榮河郡主去世,儀賓王榮則去世于正統十二年(1447年)五月。
王榮去世的次月,朱沖炑上奏朝廷,稱自己作為家族支子不敢擅自派人前去祭奠,可念及父王的墓園長時間沒人“展省”,也就是祭掃維護,希望朝廷準許他派人祭告,“以盡追遠之情”。明英宗“嘉其孝”,給予特批。
韓府山
韓憲王朱松去世時,朱沖炑年僅7歲,大哥朱沖(火或)11歲,幼弟朱沖烌才3歲。諸子年幼,是年紀輕輕就喪夫的韓憲王妃馮氏撐起了這個家。幼年的經歷讓朱沖炑心懷感恩,對嫡母馮氏、生母季氏百般孝順。
韓藩從繁華、濕潤的南京遷居偏僻、干燥的平涼,家族成員多有不適。朱沖炑想盡辦法供應母親,想方設法給兩位母親創造舒心的環境。
正統十年(1445年)三月,朱沖炑上疏朝廷,請求準許他在平涼城北一里左右的地方修建一座菜園,主要目的不在于為王府提供時令蔬菜,而是方便在良辰美景之際,陪著母妃到這里來散心。鑒于其孝心,明英宗給予了恩準。
韓憲王妃馮氏、韓憲王夫人季氏曾先后罹患疾病,久治不愈。朱沖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僅向上蒼禱告乞求以自己的壽命換取母親延年益壽,還“刲股和湯以進”,兩位母親都得以恢復健康。所謂“刲股”指割大腿肉,割股療親雖然在現代看起來很愚昧,但在古代被視作是至孝的行為。因此他先后受到明英宗、明代宗兩代皇帝的表彰。
“(正統十二年三月)孝弟,人之至行,治道所當先者。我祖宗以是為治,用厚彝倫,而美風俗。叔祖宗室懿親,勤學好禮,孝弟出于天性……宜神貺昭達,屢有明徵。于戲!天倫之道,人鮮能全,叔祖之德,誠可嘉尚。孔子言“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叔祖有焉!顓此奉書用致褒嘉之意。”(《明英宗實錄》)
天順元年(1457年),81歲的季氏病危,連湯藥都難以吞服。時年57歲的朱沖炑拖著憔悴羸弱的身體,衣不解帶的侍奉于病榻之前。為讓母親恢復健康,他再次“藥刲股肉作汁以進”,并剪下自己的須發,連同肉屑,和進香中,焚香禱告。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季氏奇跡般的得以恢復。
次年,季氏去世,享年82歲,在古代屬于高壽而終,這一切離不開朱沖炑的照料。
焚香禱告
母親去世后,朱沖炑不顧年事已高,年年帶著子孫親自前去祭掃,并親自動手給母親墳頭添土,在此過程中哀痛不已。因此受到明英宗、明憲宗父子兩代皇帝表彰。
“(成化十年六月)丁卯……韓王偕灊奏:‘臣曾叔祖襄陵王范址(當為朱沖炑)性至孝,嘗刲股、剪須以療母疾。今年已七十又五,每祭掃猶躬自負土培其母墳,哀慟誠切。古所謂終身慕父母者,王蓋有之。乞加獎諭,以為宗室子孫之勸。’上特移書獎諭之曰:‘覽韓王奏,知曾叔祖高年至行,嘉嘆再三!夫孝,實人道大端。人于親存,能致孝養者固多,至于既沒而孝思不衰者,鮮矣。惟曾叔祖曩因母疾,刲股剪須以進,母疾良愈。茲又盡力竭誠于體魄棲憩之所,其于事親終始之道兩無愧焉,于宗室不有光歟,于風化不有勸歟!曾叔祖其益篤孝行,以為藩輔之式,異日垂名簡冊諒在是焉!。’”(《明憲宗實錄》)
接手安惠王墳園祭掃
平涼,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的藩國。永樂十五年(1417年)八月二十九日,安王朱楹在藩國平涼薨逝,享年35歲,朝廷賜謚曰惠。由于安惠王沒有子嗣,他去世后安國被除國。韓藩遷國平涼,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當地留有親王府,可以省時省力地進行改建。
一代而絕的親王,其身后事是悲涼的。安惠王朱楹的墳園,位于今平涼市崆峒區安國鎮油坊村。安藩除國時,明成祖對這位安葬于邊陲之地的弟弟身后事做了相應的安排:保留安藩儀衛司的三把手典仗,改稱守墳典仗,由他率一支百人規模的校尉守衛安惠王墳園。
安惠王的祭祀,最初應當是由平涼府官府主持,韓藩遷來之后,轉由韓藩主持。叔叔畢竟不是親爹,關系隔了一層,韓藩對安惠王的祭祀逐漸流于形式,以至于每年清明王府祭祀過后,守墳典仗王隆會找校尉們湊錢重新進行祭祀。明英宗得知之后非但沒有處罰王隆,反而讓禮部制定了祭祀安惠王的規格,并由官方支出所需費用。
“(正統元年五月)丁丑……初襄王(原文如此,不知是韓王,還是襄陵王)奏:‘安惠王墳園守墳典仗王隆,遇清明節本府祭畢,私斂校尉銀鈔重辦祭祀。’上命禮部定議禮物,給官錢支買。至是,禮部奏:‘請每歲六祭,每祭羊豕各一,香四兩,燭十二對,帛一束,果五品,酒二瓶,永為定例。’從之。”(《明英宗實錄》)
明立安惠王重修享堂碑
朝廷的初衷是好的,可安惠王墳園畢竟遠在陜西平涼,朝廷難以時時兼顧,且對于正統以后的諸朝皇帝來說,這就是一位絕了嗣的遠支親王,也未必會多上心,是故負責看守和祭掃墳園的人員也就逐漸變得敷也了事。
安惠王朱楹的就藩時間為永樂六年(1408年)十月,兩人同在南京八年,必然存在交集。自幼喪父的朱沖炑對朱楹這個叔叔頗有感情也是可想而知的。
景泰五年(1454年)八月,對安惠王墳園混亂的祭掃忍無可忍的朱沖炑,憤而上疏朝廷,乞求由他出面重新修繕安惠王墳園,并監督祭祀事宜。
“甲申,襄陵王沖炑奏:‘叔安惠王葬于西城三十余里,無子。祭掃雖有,守墳人等茍且怠忽。臣欲親往脩治墳塋,嚴督祭事,少伸追慕之情。’從之。” (《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朱沖炑出面監督對安惠王的祭掃,本是出于對已故叔叔的一片“追慕之情”。明英宗復辟后,干脆命他專門負責安惠王的祭祀工作,從此襄陵王家族成了安惠王的奉祀家族,與普通郡王有了些許不同。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吧。
匡扶大宗
朱沖炑兄弟自幼喪父,相依為命的一路扶持著走來,因此感情深厚。大哥韓恭王朱沖(火或)病重之時,朱沖炑衣不解帶、目不交睫地日夜守護在側,各種湯藥他都要先嘗一遍,沒問題之后才給大哥服用。韓恭王去世后,他更是悲傷不已,以至于違反禮制,徒步護送哥哥入葬。
既然朱沖炑如此尊敬大哥,那么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開城王朱范圯患有陰厥之癥,也即寒厥。此病主要因長期處于寒冷的環境中外寒內侵,導致體內陽氣大損,血脈臟腑失其溫養造成。常見癥狀為四肢發冷、昏沉欲睡,嚴重時會陷入昏迷。在朱沖炑兄弟看來,實在不是韓王的合適人選。
事實證明朱沖炑兄弟的擔憂并沒有錯。正統九年(1444年)五月,韓王朱范圯突然薨逝,在位正好一年,享年25歲,朝廷賜謚曰懷。
平涼古城墻
景泰元年(1450年)閏正月二十八日,第四代韓王、年僅30歲的韓王朱范(土卬)薨逝。朱范(土卬)共有二子,長子朱徵釙此時虛齡年僅11歲,次子朱徵鍉(音chi)更是僅有2歲,尚在襁褓之中,皆沒有授爵。一家老小全指望韓王歲祿度日,朱范(土卬)一去,歲祿自然得停支,韓府祖孫四代頓時失去了經濟來源,眼看就要揭不開鍋了。
關鍵時刻,襄陵王朱沖炑主動站出來上疏朝廷,聲稱失去了韓王歲祿這個經濟來源,韓王府宮眷難以度日,請求朝廷網開一面,繼續發放韓王應得的歲祿。明代宗相當闊綽的同意了。
“景泰元年三月乙巳朔……襄陵王沖炑奏:‘近者韓王宛逝,宮眷無以養贍,乞仍給歲祿。’從之。”(《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成化五年(1469年)韓惠王朱徵釙薨逝,成化十年(1474年)韓悼王朱偕?(音chong)薨逝,留下一個年僅3歲的庶子朱旭檜。兩任韓王接連去世,以至于王府想入沒錢舉辦喪禮的窘境。已經榮升高叔祖的朱沖炑再次站出來為韓王府說話,請求朝廷撥付韓王歲祿的一半給予養贍,獲得明憲宗的準許。
當然,并非所有匡扶舉動都會受到大宗的感恩。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韓藩承奉正永壽等彈劾襄陵王自持叔祖之尊,肆意欺凌韓王。原因嗎,是因為朱徵釙襲爵之時年僅11歲,朱沖炑唯恐侄孫行偏走差,常常打著“我這是為你好”的旗號越俎代庖,用自己的道德標準進行約束。
明代少年親王:湘王朱柏劇照
年幼之時這樣做還沒什么,可隨著朱徵釙成長,內心漸漸有了自己的主見和反抗心理,自然不愿朱沖炑這個糟老頭子一天到晚地在自己耳邊叭叭個不停,一會說這不能干,一會說那是錯的,應該如何如何。于是乎雙方就起了沖突。
忠君愛國
孝敬長輩,關愛晚輩的同時,朱沖炑沒有忘記自己是太祖之孫、大明宗室這一重身份,當朝廷有事之時,并沒有只顧著自己的小家,而是選擇挺身而出。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率蒙古諸部入寇,明英宗見獵心喜御駕親征,結果在中秋節當天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也先的高級戰利品。隨即瓦剌大軍揮師東進,兵臨北京城下,舉國震驚。
朱沖炑聞訊,第一時間上疏朝廷,表示要盡一份綿薄之力,要入京勤王,以保衛大明。
明朝自建文朝以后,削藩是主流,在明成祖祖孫三代的努力下,宗室的實權幾乎被剝奪一盡,連出個城都要向朝廷報備,獲得準許后才能成行。面對猶如天傾的土木堡之變,當時很多宗王都表示要率軍赴京勤王,可無一例外地被新皇帝明代宗以各種理由擋回,朱沖炑也不例外。
“(正統十四年十二月)書復襄陵王沖炑曰:‘得奏,以虜寇侵犯京師,欲奮身勤王,足見忠誠切至。然此寇已為大軍戮敗,潛遁出關。叔祖幸自固守藩疆,不必遠來。’”(《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時,形成了一個幾字彎,幾字彎頂部被稱為河套地區。整個河套地區可以分為,以寧夏平原為主的西套地區,位于黃河與長城之間的前套地區(即鄂爾多斯高原),黃河以北、陰山以南的后套地區。河套地區以水草豐美著稱,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譽,是自古以來就是漢地。
河套地區
前套地區因位于黃河以南,又稱河南地,明代很多時候河套地區專指這一地區。明初整個河套地區都在明朝掌控之中,隨著永樂朝將掌控東套地區(前套、后套的合稱)的核心衛所東勝衛內遷,后套地區陷落,前套也就是明代狹義上的河套地區成為,明軍與蒙古各部爭奪的中路重點地區之一。北京保衛戰之后,以鄂爾多斯部為首的蒙古部落逐漸侵入前套,明憲宗多次發動反擊,著名的搜套之戰就發生于這一時期。
成化六年(1470年),蒙古人侵犯再次入侵河套地區,此時朱沖炑已經七十高齡,自然難以馳騁沙場,不過他子嗣豐沛,故上疏朝廷稱請求準許其子孫、女婿等家人追隨總兵官抗擊入侵者。
明憲宗得信,表彰朱沖炑忠君愛國的同時,表示我大明沒有宗室從軍討賊的事例,所以這事就算了吧。
“上以書復王曰:‘比者,丑虜潛住河套,累犯邊疆,已命將出師征討矣。茲淂王奏,具見忠君愛國之心,朕甚嘉焉。但王以宗室至親,名分尊崇,難與總兵官同事。況國家自祖宗以來,藩邦無從兵共討例。專書以復,惟其亮之。’”(《明憲宗實錄》)
向往南方溫暖地
韓藩之國前,朱沖炑兄弟已經在南京生活了20幾年,生于斯長于斯的他們,早已習慣了小橋流水、四季分明的煙雨江南。突然之間讓他們從吳儂軟語、文化昌明的江南,千里迢迢地遷徙到大西北,感受大漠落日,飽嘗風沙之威,實在是接受無能。逃離苦寒的平涼,回歸溫暖濕潤、文化昌盛的江南,是他們兄弟一致的愿景。
宣德年間,韓恭王朱沖(火或)接連上疏,以護衛軍中屯田軍卒逃遁等為由,上疏朝廷請求改封江南。然而他面對的是有“小太宗”之稱的明宣宗朱瞻基,自然討不到好。
韓恭王朱沖(火或)去世后,襄陵王朱沖炑接過了請求遷國的接力棒。
天順八年(1464年)五月,朱沖炑上疏朝廷,稱家族人口越來越龐大,歲祿問題已經對平涼造成不小的沖擊,請求準許襄陵王家族前往江西或湖廣,以緩解當地官府的壓力。
此時在位的皇帝為對宗室頗為優待的明憲宗,對朱沖炑的遷國請求表現得模棱兩可,表示時下百姓生活困頓,遷國會加重百姓的負擔,待民力紓緩之后再探討此事為好。
“癸酉……襄陵王沖炑奏稱子漸眾,平涼供億愈繁,乞遷府于江西、湖廣地方。禮部以民困未蘇,請令有司報王,候豐年處置。從之。”(《明憲宗實錄》)
美景如畫的煙雨江南
朱沖炑從中看到了希望,自然不肯罷休。成化三年(1467年)五月,他再次上疏朝廷,以“平涼城隘地狹,支庶日繁,不足以容”為由,再次提出遷國請求,這次給出了相對明確的目的地:湖廣或江西建昌。結果被明憲宗以“分封已定”打回。
然而朱沖炑所稱宗室對平涼地方官府正常運行以造成巨大影響,也屬于實情。成化五年(1469年)二月,總督陜西軍務、右副都御史項忠奏稱,慶、韓二藩居于邊地,宗室繁衍日盛,難以供應,請求將二藩的郡王內遷。
經過商議,朝廷決定將襄陵王家族遷往陜西鳳翔府。之所以讓朱沖炑遷居鳳翔,是因為鳳翔本為明仁宗次子首封鄭王朱瞻埈的封國,正統九年(1444年)鄭藩遷國河南懷慶府(今河南沁陽市),留有鄭王府,稍作整改就可以安置襄陵王家族。
鳳翔府地處關中平原西部,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生活條件,都比平涼府優越得多。不成想朱沖炑竟然拒絕了朝廷的這一提議,因為他心目中的白月光是江南。然而以“去母園陵”,也就是如此會遠離母親的墳園為由,拒絕遷國鳳翔府后,又屢屢上疏請求徙居江西建昌府、浙江衢州府、湖廣德安府。這下明憲宗終于被他惹火了,于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去信對朱沖炑進行了嚴厲批評。
“王累奏欲遷移,以就供給,下所司議,謂:各處王府分封已定,歲饑民貧事難準行。而王亦嘗自奏甘心舊居,不愿外遷,恐離母妃墳園及勞擾下。人言猶在耳,須守而行之,終身不渝可也。而今乃又有建昌、衢州、德安之請,何哉?專此以復,王其亮之。”(《明憲宗實錄》)
阿越說
成化十三年(1477年)閏二月初八,襄陵王朱沖炑薨逝,在位時間長達74年,享年77歲,朝廷賜謚曰莊穆。朝廷對他的評價極高,稱其“素忠孝,以讀書樂,善啟迪后人,且節儉好禮,為藩輔之冠,璽書凡六見褒嘉。”
朱沖炑教育后代的確有一套,在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下,襄陵王家族以孝著稱。朱沖炑長女清澗縣主,庶長子鎮國將軍朱范址都曾“刲股”救母,孫媳輔國將軍朱徵鍨(音kui)之妻王氏“刲股”救夫,各自受到朝廷的表彰。《明史》稱“韓諸王以襄陵家法為第一。”
孝感動天國畫
朱沖炑雖然沒有實現上陣殺敵,為國效力,但他的確做到了在家盡孝,為國盡忠,可謂是忠孝兩全。也正因此,朝廷對他不嗇獎賞。比如景泰五年(1454年),在他的奏請下,明代宗同將其歲祿調整為七分本色,三分折色;成化十一年(1475年),又將其歲祿中的一百石折色改為本色。至此,他的歲祿由八百石米糧,二百石折成寶鈔組成。
成化十三年十一月,朱沖炑長子朱范址上疏朝廷,稱自己父王平生忠孝,屢屢受到皇帝的褒獎,請求立石進行表彰,明憲宗為此開特恩給予準許。
“己卯襄陵莊穆王長子鎮國將軍范址奏:‘父莊穆王平生忠孝,事跡屢蒙列圣褒美。乞敕詞臣撰銘刻石,庶以表潛德,而溥昭勸。’事下禮部覆以非例。上特命立石。”(《明憲宗實錄》)
最后更正一個問題,阿越此前稱在位72年的吉陽恭順王朱聰注,為有明一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王爺。然而寫到這里才發現,朱沖炑的在位時間比朱聰注更長,所以前文有誤。
相關文章
韓憲王朱松:唯一安葬在南京的大明成年親王,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