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實話丹青——魯風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魯 風
魯 風 本名楊守森。1939年出生于山東省鄄城縣。1946年隨軍轉徙于河北、山西、河南,1950年到貴州。1964年從貴州大學美術系畢業。從事工藝美術設計16年。1980年調入貴州國畫院從事專業創作。2003年退休。
曾任貴州國畫院美術委員會主任、貴州美協副主席、貴州省第八屆政協委員、貴州文史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作品被眾多美術機構、博物館及中南海紫光閣等單位收藏。多次獲國家級、省級獎項。出版個人畫集多部。
魯風作品
清韻 1996年 紙本水墨
秋光無限 2006年 紙本設色
烏蒙朝暉 2010年 紙本設色
春花秋實話丹青
文/魯風
正當全國人民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經過四年努力,我的美術館終于落成開幕。這不僅是完成了我個人的一個心愿,也是對祖國和人民的一個匯報。
花枝欲動春風寒 2002年 紙本設色
魯風美術館坐落在貴陽市青巖古鎮的“南山園”。
青巖古鎮離市中心三十余公里,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出青巖南門約里許,有座小山,坐南朝北,居高臨下,青巖古鎮一覽無余。故且把此地命名為“南山園”。
秋高 1996年 紙本設色
南山園占地約十畝,美術館內設主展廳、接待室、畫室、停車庫及客房,門面房數十間。
主展廳分兩層,展出繪畫作品一百二十余件。
展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我的老師及其作品。
根盤蛟蜃路藤蘿 2005年 紙本設色
我的中國畫啟蒙老師是貴陽一中美術教師張云麓先生。他當時已年過七旬,是貴州一位老國畫家。
我雖從小喜歡涂畫,但在遇到張先生前對中國畫一無所知。1956年,我上初三,那時貴陽一中每周六下午是自由活動時間,有很多課外活動小組,科技的、體育的、唱歌跳舞的,不分年級自由組織。那年張先生組織了一個“國畫小組”,從初一到高三的學生都可報名,由張先生認可就可成為學員。我報了名,半年后,張先生竟任命我為組長。不料這一無足輕重的任命卻成就了我一生的事業,60年后還建起了這個美術館。假如當初沒有張云麓先生指引,我的人生將是另一個樣子。我將張先生1973年留給我的他的兩幅參加省美展的代表作放在展覽之首,那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云貴春曉 2005年 紙本設色
素葩 2005年 紙本水墨
1960年,我高中畢業考取了貴州大學美術系。當時貴州最具盛名的美術泰斗——貴州人習慣聯稱“宋王孟方”四大家,即宋吟可、王漁父、孟光濤、方小石四位先生都任教于貴州大學美術系,我有幸成了他們的學生。三年級分科,我成為王漁父先生花鳥工作室的學生,專攻中國花鳥畫至今。他們的作品雖都是習作,但藝術成就可見一斑,于是也屬于第一部分。
黔山深處 2005年 紙本設色
映日荷花別樣紅 2006年 紙本設色
第二部分是我學畫期間臨摹、寫生的習作及創作練習。其中還有我1957年創作的第一幅花鳥畫。張先生鼓勵我參加美展,幸虧沒有被選上而能保留至今。那是我學中國畫僅半年時間的作品。
蕉蔭下 1989年 紙本水墨
第三部分是我的花鳥畫作品。從咫尺小品到丈二巨制,絕大部分是在我2003年退休后創作的。
第四部分是全國各地美術界前輩及朋友歷年贈送與我的作品。因場地有限,只展出了一小部分,這是我的遺憾之處。
唯大乃容 1998年 紙本設色
在世界藝術之林中,中國花鳥畫也許是最獨特的畫種。一個以花鳥為專題的畫科,一畫即連續一千余年,實在令人不可思議。總有人會問相對簡單的花花草草,有幾個高手畫過之后還用得著這么反復折騰嗎?事實上,中國花鳥畫不但沒有衰敗之象,還擁有了世界各種畫種中最為龐大的隊伍。
幽蘭 1993年 紙本水墨
中國花鳥畫與中國古典詩詞可謂人類文化中的兩朵奇葩。它們異曲同工,代表著中華文化的高峰。它們有一共同點:入門易,成就難。
花團錦簇晴方好 1998年 紙本設色
入門易,容易上手。正因為容易入門,從幾歲孩童到耄耋老人,只要愿意,稍加練習,很快就可以畫出一幅有模有樣的作品來。人數多了,就必然會有比較,標準也就越來越高、越嚴。技術層面容易,思想層面就難。故畫界有一說法,畫家一生畫來畫去,最后都是在畫“修養”。
高原情思 1998年 紙本設色
除了畫家與生俱來的天資,更重要的是勤奮。天分即悟性,更多成分是善于總結經驗,善于思考。只知“畫”,不懂“思”,最終只是“畫匠”。思得正確與否,取決于對萬事萬物的認知與是否敬畏人類知識。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有認真的態度。在創作中并非一味“認真”就好,還有一個“度”的把握,逸筆草草有時更具藝術性。
春光明媚無限好 2005年 紙本設色
花開野徑清 2001年 紙本設色
中國畫定位于“意象”繪畫藝術,與寫實繪畫相比較,它是一種提升。寫實主義繪畫以科學為基礎,一切都表現得明白。形、光、色、透視,甚至生理、心理,都說得清、道得明。“意象”則模糊得多,說白了,它是人們對“意”的表述。這個“意”,海闊天空,有大有小,是以畫家個人修養為基礎的。在技術層面上以“寫”——書法藝術標準為標準,筆墨質量形成它的藝術高低、雅俗、優劣標準,這是大家普遍認可的。經長期經驗積累,畫家明白在發揮“意”時,以“適中”為好,“過”總是被詬病的。畫家在盡量展現自己思想——“意”的同時,會將筆下形象典型化,所用手段是“變形”,而變形必須有“度”。要把握“度”,各行各業在中國哲學框架下都是如此。這是一個人行為成熟的標志。
繁花似錦 2010年 紙本設色
任何藝術行為都有優劣、高低之分,中國繪畫藝術歷來用“品”確定之。古人以“神、逸、妙、能”為大框架,細分為三十二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不大提及畫之品位,現在以“力作”“精品”確之,顯然說不明白了。將“精品”等同于“制作”更是一個誤區。倡導“寫意精神”自然是不錯的,但很多人把重點放在“寫”上而不是“意”上,錯誤地認為“大寫”比“小寫”高級。其實大寫、小寫,甚至工筆,其創作思路都是“意象”的。“意象”者,立“意”為“象”。“意”的雅俗、大小、高低、文野都來源于畫家個人文化修養。
山谷清香 2005年 紙本設色
山花爛漫圖 2005年 紙本設色
看似最簡單不過的花花草草,在中國一畫就是一兩千年,至今國人還樂此不疲,什么原因呢?稍微懂點中國文化就會明白,正是中華文化創造了這一藝術奇葩。同是畫梅、蘭、竹、菊,其意千差萬別,甚至相反,這也是中國花鳥畫長盛不衰之根源。
高原春曉 2005年 紙本設色
畫界多年來有句振聾發聵的話叫“筆墨當隨時代”。其實是“思想當隨時代”。思想認識不變筆墨很難變。任何藝術形式都是在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比較中發展的。創辦美術館也許是一個辦法。我今年八十歲,早已失去爭強好勝的興趣,退休后潛心于創作,倒也自得其樂。建立一個美術館費用巨大,我是敢想不敢做的。我的夫人郭翠屏女士能吃苦、善經營,二十年間白手起家創辦了自己的企業,手里有了一些積蓄。創辦這個美術館完全是她的主意,兒子女兒也熱心,一家同心我何樂不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