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業這么多年,唯一的感受就是農業一直沒變,農業人一直在變,高大上的牛一直在吹。
本文目錄是:
一、供應鏈的變了又似沒變
二、農業生產作業局部變了,但得太少
三、加工自動化突飛猛進
四、數字農業越來越低價值
五、農產品直播只能解決個別問題
六、農產品品牌都只剩食品品牌
七、中國種業還是老樣子
特此聲明:全文可能過于直白和犀利,請農業人們勿喜輕噴(抨)。也請感興趣的朋友多轉發,讓更多人加入到中國農業改造升級打怪之路。
談生鮮供應鏈或者農產品供應鏈的變化,得益于生鮮電商在疫情中和疫情后的需求爆發,再加上生鮮社區店、生鮮超市的爆發和洗牌。資本市場在國民每天吃上面也是一波一波搞事情。
咋一看,咱們供應鏈應該蓬勃發展了。但實際上是分揀、包裝、運輸、配送、冷庫冷鏈的標準化與公司業務是否為新業務、特定的農產品單品等息息相關。一旦運行久了,就會受地域、品類、銷售渠道的變化而變化。
要么就是純高端市場的,一如既然的高標準高售價低產出,但又高端農產品占比小、不是普適,對解決溫飽問題沒太大價值。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最終形態就是以一批批發市場的供應鏈先進度來衡量供應鏈的變化。畢竟80%的農產品交易的觸點是批發市場。
說得天花亂墜的生鮮平臺都是從一批拿貨,沒多少CEO敢直接大量投資一產,更多的也就是聯營農場。這些CEO擅長的是講資本故事、玩商業模式、管公司經營,而非種地養豬捉魚。
地域區分、飲食差異、歷史文化、經濟情況等都導致著我國農業生產作業的差異化。大平原種糧、丘陵種菜、山地種林,家禽家畜隨機。
目前整個行業來看咱們大平原的耕種管收機械化了,也僅限于千畝以上的大面積種植。中小農戶的傳統作業+局部機械化模式還是大頭。還需要先流轉、再連片、再機械、再智能、最后無人農場。
大平原的機械化還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下一步就是丘陵山地的“高標上田”和無人作業化機械化。這是解決中國特色農業問題的關鍵一步。未來的走向和競爭也會非常激烈。這一塊變得就更少了。
不可否認最近高標農田、無人農場是越來越多了,事物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就看發展的速率能不能有所提高,發展的廣度能不能覆蓋丘陵山地農業。
大農機如何變成小農機,如何上山下海,就留給專業人士回答了。
農業細分領域最喜人的就是加工環節的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包含整體的倉儲物流、保鮮技術、自動化加工生產線。
其中自動化加工生產線幾乎所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都會使用。要不然怎么去政府拿產業園的地,講自己的先進性,更沒辦法消耗本地以及周邊的農產品。
自動化加工生產線也是農業向工業邁進的基石,是把初級農產品轉變為食品,還有提高附加值、降低損耗、擴大銷售范圍等優勢價值。就是稅收方面需要貢獻貢獻。
就是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就是讓保鮮技術的低價化、通用化。
不僅造價要低,實施成本要低,還要支持不同單品農產品的加工,至于要不要使用AI技術,我只想說又一個噱頭而已。實際用來品控和分揀的成本和類型還不滿足要求,還需要加強訓練。
至于會不會替代農業產業工人,我想這個話題是沒有絕對的。
如果數字農業只聊軟件、AI和物聯網,那離爛也就不遠了。也正是很多做IT的人都聊這個,導致現在數字農業越來越難做,也越來越價值隱形化,現在連科技示范、大屏吹牛的機會都沒有了。政府和國企也學精了(guanxihu項目除外)。
導致這個問題,拋開政府資金層面的原因,還有就是故事都在和政府講,效益都沒產生,軟件買了,物聯網部署了,農產品該賣不出去就是賣不出去,該買上高價的時機就是把握不住。優勢農產品,,,,
所以出路就三條。
第一條是將數字農業補充產業鏈業態,做成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互動,不是盲目地種地和養殖,不是盲目地賣農產品。
第二條是扶持農企的數字化,至于農企的大小,就自己選擇了。至于農企的數字化能做什么,怎么做,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第三條是做數字鄉村,去做和政務、黨務、宣傳相關的工作。
大家還有其他的出路和想法的話,也歡迎補充。
至于數字農業里面的常態,也需要保持。軟件該做做、該抄抄。物聯網該紅海競爭就競爭、該貼牌就貼牌。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盤。
隨著抖音快手直播帶貨能力的發展,農產品的終端銷售不再僅限于生鮮電商、拼多多等貨架電商、生鮮商超,多了新的渠道,不斷講不斷播,不斷拍視頻,不斷成交和退貨。
但就整個產業鏈來看,農產品直播只能幫助賣出去部分農產品,這個“部分”的占比不到1%,且很多是從食品的緯度在出售,比如預制菜。
這個也是非常合理的,農產品的區域、季節、損耗等特性,導致大批量的農產品還是走批發、走線下,有一些還必須走大宗。
所以我想說直播,最大的價值是賣出去,第二大的價值是打響聲量。這個聲量用企業的名字和品牌太小、太可替代,需要用……
為了實現這兩大價值,就需要去做標準化,去讓相關的達人可以做到無憂帶貨。
幫達人解決選貨源、組貨、供貨的事情,然后能做到這些的品牌和供貨商過于稀少,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頭部達人不愿意直播生鮮。
此外毛利和退貨的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
怎么讓貨品保質期更久,讓賣出去的農產品品質一直保持較高水平,都是需要配套考慮和解決的。有一些是政府去解決,有一些是協會去解決,有一些是龍頭去解決。
直播賣貨還是直接解決了一段時間農產品賣出去的問題,產業配套,也是希望能在全國某些區域以特定農產品品類有最佳實踐。
短期內有所突破的直播賣貨,還有配套的物流建設、產業園建設和農產品品牌等考慮和價值。
初級農產品的品牌沒有多大的起色的。大家能叫上名的不太多。但是整個農業從縣域政府到農業協會到農戶又都希望能夠有個牌子,幫他們能賣高價,能夠“打壓”周邊縣域和企業。往往一個誰的特產都得爭一爭搶一搶,就看誰的產業配套全了。
以地理標志和名人代言的農產品品牌數量,除去高端特供之外,微乎其微。
至于地標農產品,是農業必然經歷的過程,也是現階段流于表面的癥結。
普世的農產品還是依靠佳沃、洪九、江楠等品牌方和批發商帶動。剩下的就是食品品牌了。把咱們的初級農產品加工成農副食品。
其中米面糧油、乳制品這個兩個大類目下的競爭尤為激烈,傳統的有機、富硒、進口等都無法滿足了。這一個競爭對于初級農產品的品質要求也在逐步顯現。
市面上的農產品品牌策劃公司有很多很多,現在基本上都流于抖音快手品牌的設計了,只限外包裝,具體的品牌故事和情懷,能做出好的案例的公司太少。
追其根源就是其他行業的品牌策劃趨于飽和,品牌策劃從業者和IT從業者一樣都看上了農業這塊預算并不多的藍海,他們都需要不斷補充農業認知,尋找農耕文化、農旅和飲食文化的契合點,并用他們的跨界思維,沉下心來通過十幾年打造出新的中國初級農產品品牌。
在分子育種、生物育種、AI育種、國家級育繁推中心、各省種業集團等這些超高人氣的話題下面,我們的種業還是老古董、老套路、老章法。
要么農業院校用傳統育種,要么一線十八線農科院傳統育種,要么大國企傳統育種。要么啥也不育、直接買、直接獲權改造。
歸根結底是,真正使用這些新技術的青年育種家還沒有“權”。
所以所謂種業振興,就是買服務器、買測序器、買物聯網,走上了前幾年智慧農業的老路,因為現在只有種業有經費。
當然這些投入還不如開發出某一個單品的“育種芯片”,就是受品種限制復用的可能性不大。
重復一遍:
全文可能過于直白和犀利,請農業人們勿喜輕噴(抨)。
也請感興趣的朋友多轉發,讓更多人加入到中國農業改造升級打怪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