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館·劉九庵講書畫鑒定
劉九庵 口述 劉凱 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3年5月
故宮博物院有近五萬件繪畫藏品,近千件系國家一級文物,幾乎囊括了中國繪畫發展各歷史時期的名家名品。在這數千件一級文物中,有一件畫軸特別值得一提,它就是南宋佚名絹本風俗畫——《柳蔭群盲圖軸》。
南宋 佚名《柳蔭群盲圖軸》,絹本設色,縱 82 厘米,橫 78.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晉唐兩宋繪畫·人物風俗》記:
《柳蔭群盲圖軸》是一幅風俗畫。圖繪柳樹下,三盲人叫罵斗毆,衣衫撕裂,帽巾落地,幾人拼力勸架。算命先生在一張桌前禱告上蒼,一老者拄杖大笑,童子牽牛[驢]而立。柴門內有老人及幼童向外張望。聯想南宋朝廷不顧民族危難,內部盲目斗爭的背景,令人感悟到畫中意味。圖中柳樹、柴門、小橋、人物,均以墨筆勾勒,衣紋用釘頭描,柳樹略施淡色,筆法勁力,具有時代特色。
這件畫軸乍看尋常,卻有一段不平凡的入藏經歷。
1958年,武漢軍區后勤部政治部擬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一批書畫。這批書畫據說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不法商人擬盜運出國被檢查扣留下來的。有些已經被喜好者取走,有些被拿來做懸掛裝飾,還有些認為不好的就被燒毀,只剩了這些。故宮博物院隨即安排了一位書畫鑒定專家前往鑒定和接收。當專家抵達武漢“逐件看過”之后,發現這批書畫“多屬偽劣之品”,唯獨挑了這一件,先行“辦理了捐贈手續”攜帶回京。
當年的這位專家就是劉九庵先生。
兩度參加鑒定小組
出身寒門的書畫鑒定家
劉九庵(1915—1999),中國古書畫鑒定家。
劉九庵出身于農民家庭。他自幼家境貧寒,3歲時喪母,由祖母撫育成人。14歲時,在北京琉璃廠“悅古齋”字畫店學徒。據其回憶,當學徒非常辛苦,不僅要了解店里規矩,而且要眼里有活兒、手腳要勤快,三年沒有嘗過坐的滋味。劉九庵勤奮好學,處處留心,店里買進、賣出文物時,他就留意聽人家怎么講,是真是偽,時常向店里的老先生和伙計請教,邊問邊學,等到晚上其他人都睡下了,他再點上煤油燈,蓋上紙罩,查書做筆記。偶爾被掌柜看到,還要受到訓斥:“不是讓你到這里來學習的!”真可謂之“偷藝”。
在當了12年學徒之后,劉九庵26歲開始自己經營,憑著誠實可靠的信譽, 從各家畫店取書畫賣,賣出以后再付款,賣不了就原物璧回。他非常注重向同行學習,經常與其他書畫經營者討論遇到的問題、觀摩所收藏的東西,或是向一些收藏家借些字畫舉辦展覽。
1949年,百廢待興。故宮博物院急需人品優異、口碑好、眼力好的書畫鑒定收購人才。1956年,劉九庵由張珩、陳半丁推薦,進入故宮博物院,從事故宮書畫整理、鑒定、征集、研究等工作。
1962年至1964年,劉九庵參加了文化部文物局組織的以張珩為首的全國博物館鑒定小組。小組成員最初為張珩、謝稚柳和韓慎先,但韓不久即故去,劉九庵被確定為三人小組成員。他們經天津、哈爾濱、長春、沈陽、旅順、大連跨越四個省市,鑒定當地博物館所藏古書畫,歷時約半年。茲后,因張珩先生英年早逝,改為劉九庵同謝稚柳、啟功二先生共赴湖北、四川等地鑒定書畫。
1983年,國家文物局再次組建“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成員共七位: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鑒定小組負責對全國各地文博機構收藏的古代書畫進行鑒定,足跡遍布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對208家收藏古代書畫單位的61000余件古書畫逐一進行鑒定,歷時達7年之久。有關這次鑒定的一些細節至今仍然廣為流傳,甚至被描述得頗為傳奇。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全體成員
左起:謝辰生、劉九庵、楊仁愷、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傅熹年
由此,奠定了劉九庵在中國古書畫鑒定領域的權威地位。
珍貴記錄!
回到29年前“全國重要書畫贗品展”去上一堂書畫鑒定名家課
1994年10月,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劉九庵先生在故宮博物院主持舉辦了“全國重要書畫贗品展”。這是國內外首次以書畫贗品為主題的展覽。來自全國35個單位的兩百余件書畫贗品,皆是有較高水準的作品,分門別類以摹、臨、仿、代、改、造各種手法加以區分,另選真跡作為對比,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在展覽的同時,還開辦了四期“書畫鑒定高級研討班”,聘請了徐邦達、啟功、劉九庵、傅熹年等先生授課。
右起:劉九庵、徐邦達、傅熹年
本書有幸收錄劉九庵先生在此展覽期間一節寶貴的書畫鑒定課,通過口述、筆錄的方式,重新整理編排,并配合高清圖版,力圖真實、準確且生動地還原劉九庵先生的教學課堂。課程總時長達2小時,講課內容涵蓋了自東晉至清的19位書畫家、近30件書畫作品的真偽鑒別分析,可以說匯集了劉九庵先生頗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劉九庵先生在課程中所談的問題大都非常具體、細致,相較于專高門檻的學術論文,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極具可操作性。他以極細心認真的比較研究,揭示了許多在斷代辨偽中便于掌握和記憶的細節。例如在講沈周偽作《飛來峰圖》軸時,對書畫作偽手段“轉山頭”作了明確的解釋:
當初我們看的時候,打開一看是假的,但是再看看下邊確實畫得很好,并且收藏印也都對。這個東西是因為上邊殘了,殘了以后,后人把上邊這一部分去掉了,另補的紙。補完了紙以后,后來題了這個字,這個畫是真跡。這種作品叫“轉山頭”。上邊本來就是補的紙,隨著淡墨染一染,把接紙的痕跡掩蓋住,讓你看不出來。
(傳)明 沈周《飛來峰圖》軸 (真畫假款)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藏
數十年古書畫鑒定研究之精華
不容錯過的書畫鑒定實用指南
1古代書畫作偽方法都有哪些?
“后門造”“蘇州片”“河南造”各有什么不同?
識真和辨偽是書畫鑒定必然繞不開的兩個課題。“既想知真,必須知假”,在本書開篇《談中國古代書畫鑒定》一文中,劉九庵先生提到書畫鑒定首先“要對歷來作偽的方法了若指掌”。
他首先列舉了摹、臨、仿、代、改、造六種作偽的方法,并分別詳細舉例。比如提到給董其昌代筆最多的是沈士充:
代筆最多的要算是明人董其昌,因董其昌不擅長畫舟橋、人物、建筑題材的作品,常請人來代筆作畫。……其中代筆最多,得到董其昌認可,且現存有實物證據的就是沈士充(子居)。只有沈士充代筆的畫,董其昌是要親自落款的,其他人的代筆,董其昌較少落款。董曾自言:“題楷書(小楷書)款的,才是親筆。”董其昌楷書功力很深,多寫顏體,凡有楷書“其昌”款的作品,也就是董其昌最滿意的作品。現存有六七件楷書款的作品,可算是董其昌的精品。董其昌作品落款很有特點,一般說字不寫“玄宰”款,畫不寫“其昌”款。但蘇州藏有一幅字,落“玄宰”款,確是董其昌真跡,所以,鑒別真偽的條件也不是絕對的。
比如全國不同地區造假的特點:
湖南造,清代開始出現在湖南長沙一帶,作品大多是綾本,經染色有小米黃和湖藍色兩種,畫法如同現代的鋼筆速寫,筆道直細,很有特征,字畫皆然。其所偽冒的都是一些冷門名家的假畫和明清之際節烈人物的作品。如南京博物院藏何吾騶《松石圖》軸,以及上海朵云軒藏署款鄒應龍、周光年等人的作品。這些人,史傳上記載不少,而其書畫作品卻無遺存,無從比較,好事者以為奇,易將假造品作為真跡收藏。
明 何吾騶《松石圖》軸(湖南造)
南京博物院藏
各時代作品所使用紙絹材料,裝幀形式差異:
絹本的時代性變化不太大。絹的經緯緊密,灰塵不易浸著,光勻細致,歷久不疲。其紋理沒有變化就不太容易看出是宋代絹還是元代絹,這時就要看其原作的時代氣息、風格特點。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馬麟《層疊冰綃圖》、宋徽宗《聽琴圖》,這兩幅畫的原跡保存很好,絹看上去很新,近人黃賓虹看過后誤以為是新的。絹本因保管、收藏、懸掛和展看條件不同,其顏色變化很大。絹有很多種,還可分為扁絲絹、圓絲絹如五代南唐徐熙的畫,其絹是用粗絲織成的,紋理很粗。畫絹在每一個時期都有粗細之分,宮廷用絹都是很細密的,院外用的畫絹多粗糙些。如明代畫家在內廷供奉的多是用細絹,光勻細致,民間的就較粗一些了。
宋 馬麟《層疊冰綃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或是古代書畫作品中的常用避諱規則:
封建社會對于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在官、民的書寫行文中不能直書,必須避諱,以示尊敬,自宋以后逐漸嚴格。所以,在古代書畫作品中的題款、卷末題跋和書法原文中,往往出現避朝諱(避先朝和本朝帝王的名字)與避家諱(避作者先輩的名字)的情況。避諱方法主要有三:其一是缺筆,將要避諱的名字缺寫一筆(多為缺寫最后一筆);其二是將避諱的名字改寫成同義字或同音字,嚴格者,連同音字也不許用,即為嫌名諱;其三是將避諱的名字空格不寫。根據不同歷史時期所避諱的字,一般可以判斷書畫作品的年代。當然,有時由于書寫者的疏忽,當避諱而未避諱的情況也是有的,這也是鑒別書畫真偽時應注意的。
最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文字材料均由劉九庵先生的嫡長孫劉凱先生一手整理,逐一審定,并傾情作序,講述自己祖父治學之路上的傳奇一生。
劉九庵與長孫劉凱(右一)在香港藝術館
首發福利!
我們準備了精美的藏書票,由劉九庵嫡孫、編者劉凱先生為讀者毛筆手書簽名并鈐印,數量極為有限,先到先得。
1參考資料1
秦明《劉九庵經典書畫鑒定事跡鉤沉》,《藝術工作》2022年第4期
余輝主編《晉唐兩宋繪畫·人物風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05年5月,第230頁
澎湃新聞:看劉九庵先生的“知真而辨偽”,故宮舉辦紀念座談與文獻展
鑒真館·劉九庵講書畫鑒定
劉九庵 口述 劉凱 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3年5月
定價:88元
點擊圖片跳轉購買
本書為上海書畫出版社“鑒真館”系列之一,為劉九庵的書畫真偽鑒定文集。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談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從摹、臨、仿、代、改、造六個方面介紹中國古書畫的作偽。第二部分是“書畫偽作辨析”,是由1994年劉九庵赴臺北講座的筆錄整理而成,首次整理出版。講座內容為包括王羲之、蘇軾、黃庭堅、趙孟頫、沈周、鄭燮等在內的十幾位古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真偽鑒定實例分析,通過具體案例,具體分析歷代作偽的手段以及鑒定方法。全書均根據文稿配以高清圖版,全彩印刷,為中國古書畫鑒定學習者和愛好者的必讀書籍。
劉九庵
劉九庵(1915—1999),中國古書畫鑒定家。1956年入故宮博物院,專門從事古書畫的征集、鑒定和研究工作,歷任國家歷史文物咨議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常務委員,是我國文物博物館界首批獲得國務院批準享有特殊津貼的專家之一。曾兩度參加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中國古書畫鑒定組”,鑒別、鑒定古書畫累計6萬余件。他在清理、鑒別故宮博物院藏數萬通的明清尺牘中,發現了大量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信札。他還在已被劃為非文物的字畫中,發現了宋人《柳蔭群盲圖》、元顏輝《山水》軸、元趙孟頫《行書五言詩》軸等國家一級文物,為國家挽救了珍貴文物,避免了重大損失。
劉凱
劉凱,1969年生于北京,劉九庵嫡孫。自幼受家庭文物藝術熏陶,1994年加入初創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計19年拍賣工作過程中經手了大量中國書畫。其間隨時請教于祖父劉九庵先生外,亦多問學于徐邦達、傅熹年、蕭燕翼及章津才先生。諸先生皆傾囊而授毫無保留,使之受益匪淺,對中國書畫鑒定認識有了長足進步,并在主持中國嘉德古代書畫拍賣期間取得優異成績。2013年從中國嘉德離職,從事文化文物藝術品領域的投資工作。
“鑒真館”系列1為上海書畫出版社自2020年起陸續推出的一套聚焦中國古書畫鑒定的叢書,現已出版《張珩怎樣鑒定書畫》《徐邦達講書畫鑒定》《謝稚柳講書畫鑒定》、《劉九庵講書畫鑒定》《王季遷書畫過眼錄》《蘇庚春講書畫鑒定》6種。該系列匯聚近現代中國古書畫鑒定大家,所收錄文稿或為經典著述,或為首次公開的教學實錄或珍貴手稿;有的偏重方法理論,有的注重實踐經驗,兼具專業性和可讀性。這些杰出的古書畫鑒定家所述鑒定理論與實例,對我們認識古書畫鑒定的歷史、方法極具啟發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