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繼古法,山水“有我”
——王文芳的山水畫藝術成就
王文芳(1938-2020)
1938年,王文芳出生于山東招遠。
195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李可染、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
1962年,分配到北京畫院成為專業畫家。
上世紀60年代,前往敦煌,學習敦煌壁畫技法。
上世紀80年代,赴甘肅、西藏、新疆等地寫生。
1988年,于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初踏征旅》等五幅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5年,作品《風雨鍛筋骨》入選百年中國畫展。
1998年,“王文芳畫展”與“王文芳師生展”同時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2011年,王文芳畫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獲高度評價王文芳的藝術成就。
2017年,王文芳藝術館開館,北京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王明明題寫館名。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
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編審、著名美術評論家劉龍庭先生認為,在山水畫題材的開拓與色彩的運用上,王文芳做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嘗試,他的山水畫作品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與獨特的風格,在當今中國山水畫畫壇上,王文芳以自己的勞績與才華占據了他應有的位置。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
王文芳“有我”之藝術個性,體現在表現題材和精神追求上,是他從對中國山水畫發展歷史的研究中感悟到,傳統山水畫大家輩出,博大精深,氣象萬千。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有所突破,以“撼我心扉,攝我魂魄”的大美雄風抒發情懷。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
正是這種大美追求,使他在作品題材和表現對象上逐步拓展,把藝術視野投向古人和前輩畫家關注不多的甘肅、青海、新疆、西藏、云南等西部地區。特別是對隴原大地情有獨鐘,屢屢走絲路,訪隴上,出陽關,入大漠,力求從西部的大山大水中找到“靈魂的追求”。
王文芳與弟子李寶堂(甘肅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他潛心研究歷代優秀山水畫家,特別是北宋“三大家”、南宋和元明“四大家”、清初“六大家”“四僧”以及李可染等恩師的作品,學習掌握傳統山水畫和導師們創作的技法。從經營位置到畫面形象,從用筆用墨到賦彩設色,都細細精研,轉化為我。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
他的作品特別是西部風格的作品,特別重視對景寫生,不僅構圖精到,形象生動,意境優美,氣勢恢宏,而且用筆果敢老辣,線條蒼勁有力,用墨大膽厚重,墨韻生動豐富。尤其是他獨創的先潑色再施墨的筆墨技法,使畫面既呈現蒼勁有力的線條,又見水墨淋漓、溫潤透明的效果。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作品
上世紀60年代,王文芳敦煌歸來,對于創新有了體悟。他曾說:“敦煌石窟492個洞子壁畫浩如煙海,北魏粗獷,唐代富麗,宋代清癯。有的幾代壁畫都在一個洞子里,咫尺之內竟也風格各異。北魏統一北方還不到一百年,居然形成了強烈的時代面貌。唐代分初、盛、中、晚四期,也有風格的差異。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作品
壁畫內容多為佛教本身故事,既嚴肅又規矩,粉本都是師父一輩輩傳下來的,壁畫內容多為佛教本身故事,既嚴肅又規矩,粉本都是師父一輩輩傳下來的,自由再創造的余地很小,但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一個風格,道理很簡單,這就是時代的烙印,誰也脫不過。”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作品
上世紀90年代,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第二次個人畫展,同年在《美術》雜志上著文發表了自己的“山水畫宣言”。對自己40年的創作體悟,從理論的高度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山水三美”——意境美、構圖美、筆墨美。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評價其作品:“我們的學長王文芳是一個以藝術為生命的人,每次看他的畫,我都會想起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不由自主地對歷史文化自然合一中的偉力,興起由衷的敬畏之情和高山仰止的崇高之感。”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作品
在王文芳先生的畫作中有敦煌壁畫般一望千年的古調,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博大,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蒼涼悲壯,有青藏高原上攝人魂魄的宗教氣氛,有歌頌有鞭撻,有內涵有構思……這就是大家氣度,大家風范。王文芳用他畢生的追求和努力,在當代中國山水畫的史冊上,留下了又一個響亮的名字!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作品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作品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作品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作品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文芳》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