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深圳檔案館聯合深圳市政數局推出系列欄目——《檔案里的深圳》。該系列一經推出,便得到不少熱議,還有不少好評。許多人依靠此欄目,初步了解深圳從古代到改革開放的歷史。不過,欄目中記載的深圳古代史的部分內容,土生菌覺得是有待商榷的。
01
本文介紹的是“深圳”地名的由來和變遷。
此文開篇寫道:“‘圳’的繁體字為‘甽’,在客家方言中指田間的水溝,‘深圳’則因村莊周圍水澤密布,田間有一條深水溝(即深圳河)而得名。”這是有失偏頗的。
原文截圖
無論是粵語、客家話還是閩南語,都有使用“圳”的習慣。三種方言中的“圳”指向也有不同,粵語區中的“圳”,和“涌”類似,稍小于“河”;客語區中的“圳”,指的是田間灌溉的河溝,這是目前網上最為流行的說法;而閩語區中的“圳”,多指灌溉水利工程。深圳墟一帶為操粵語的族群聚集地,因此,深圳的“圳”為粵語語境下的意思。
深圳墟周邊的村子,均為操莞寶話的族群
接著,文章又提到,最早記載深圳地名的檔案,為咸豐六年兩廣總督葉名琛的奏折——《葉名琛題為廣東督糧道王增謙等疏防新安縣屬深圳墟貢生劉達源藥材店被劫事》,記載了當年正月三十日,深圳墟一家藥材雜貨店被打劫的案件。
原文截圖
實際上,這并不是最早記載深圳地名的檔案,土生菌亦發現一份奏折,系咸豐二年時任兩廣總督徐廣縉的奏折——《奏報審辦糾奪抗糧傷弊兵勇之新安縣民廖家祉等案》,里面就已經提到了“深圳墟”地名。土生菌相信,應該還有比這份奏折更早記錄“深圳墟”地名的檔案。
《奏報審辦糾奪抗糧傷弊兵勇之新安縣民廖家祉等案》的奏折錄副上的“深圳墟”,原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文章又寫道:“‘墟’(集市)是由清政府設立的一個個墩臺發展而來的。”這個是該文作者對“墟”和“墩臺”的認知錯誤。
原文截圖
早在北宋,便有“墟”的記載:“嶺南謂市為墟……蓋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而嶺南新市,滿時少,虛時多,謂之虛”(《青箱雜記》,作者:吳處厚/北宋)。明朝時,《廣東通志》就已經記載有位于現深圳地區的周家墟、黃松岡墟、茅洲墟等墟市。
萬歷《廣東通志》記載的新安縣的墟
而墩臺則是軍事設施,明朝稱之為烽堠,即烽火臺。兩者無論從出現的時間還是用途,均無絕對聯系,何為“墟由清政府設置的墩臺發展而來”?
02
本文講述的是永興橋的發展史。
文章截圖
本文標題系目前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也是最常見的一個錯誤。實際上,在深圳,現存的古代石拱橋不止永興橋這一座,載于《新安縣志》的至少還有南頭的大板橋。最正確的表述應如正文所寫的“永興橋是深圳僅存的一座古代三孔石拱橋”。
南山區的大板橋
文中又寫道:“永興橋下,新橋河與茅洲河匯合注入珠江”。實際上,茅洲河并沒有注入珠江,而是注入珠江口的合瀾海。
原文截圖
茅洲河和珠江并無關系
03
這是一篇主題就是錯誤的文章。 文章提到的五立,分別為東晉咸和六年(331)、唐天寶元年(742)后、唐貞元年間(785-805)、1914年以及1981; 而五撤,分別是“初唐至開元末,寶安縣一度被裁撤并入東莞縣”、“唐至德二年(757),寶安縣被并入了東莞縣”、“中唐以后寶安縣建制又被撤銷,深圳地區劃歸東莞縣管轄”、“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以及“1993年1月撤寶安縣分設寶安區和龍崗區”。
原文截圖
然查閱古志書及正史,歷史上的寶安縣就只有三立兩撤(也有專家學者認為是“三立三撤”),并無五立五撤。東晉咸和六年(331),設寶安縣,這是寶安縣第一次出現于歷史舞臺。
天順《東莞縣志》記載的東莞縣沿革
崇禎《東莞縣志》“建置沿革”中關于寶安設縣、更名東莞、析出新安等事件的記載。
到了唐至德二年(757),寶安縣改名東莞縣。需要注意的是,331年設的寶安縣,實際上是東莞的前身,可以說它延續至今。直到757年,才有東莞縣的出現,所以初唐至開元末,何來的寶安縣并入東莞縣?至于貞元年間復設寶安縣及之后的撤銷建制,縣志、府志以及廣東通志,均無相關記載。
距離新安設縣最近的一部官修志書——萬歷《廣東通志》,記載了新安縣地的歷史沿革,只提到“唐改寶安為東莞……宋元沿焉”
從有史料記載,寶安縣應為三立兩撤,而非該文說的五立五撤。
此外,文中所說的“隆慶七年(1573)”,應為“萬歷元年”,明穆宗總共在位六年,于隆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駕崩。
04
本篇文章講述的是“新安縣”的“立”、“廢”、“復縣”以及“改名”。
由于這篇文章承接的是《寶安縣“五立五撤”的風云變幻》,因此部分內容的錯誤與前文如出一轍,默認公元331年設置的寶安縣的轄區與后面的新安縣的轄區差不多:“1572年,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劉穩請求朝廷在原寶安地區設縣。”
原文配圖
實際上,對于明朝時的人來說,整個東莞縣都是原寶安地區,連第一本東莞縣志都叫《寶安志》。對于東莞的文人而言,他們是寶安,而新安縣則為“寶安故地”。元朝何真的父親、明朝莞城人陳璉,都自稱自己為寶安人,還有東莞的一些大族,都會以“寶安X氏”自稱。
天順《東莞縣志》提到的《寶安志》
《羅浮志序》陳璉署名為寶安陳璉
到了1914年,新安縣更名寶安縣,東莞那邊才漸漸地不再稱呼自己為“寶安”。
05
本文介紹的是中共寶安縣一大召開地素白陳公祠的前世今生。
文章對素白陳公祠的來歷進行了描述,但這是錯誤的一段描寫。文中說:“素白陳公祠建于清代中期,先人陳素白生于北方,考取探花后被安排到新安縣一帶做官。他的后人為紀念他,建了這座分支祠堂。”
原文截圖
根據燕川陳氏族人的講述,素白公為燕川陳氏的十二世祖,是土生土長的燕川人,而不是生于北方,而且他也不是探花,并未入仕。陳素白生活的年代大約是弘治正德年間,此時新安并未設縣。燕川村出過一名進士,為萬歷年間的陳向廷。
燕川陳氏族人的回答
而且,明朝的探花,按例授正七品翰林院編修或從七品翰林院檢討,而不是外放去當縣官。
06
本文介紹了深圳地區近代最大的私人書院——綺云書院。整體而言是可以讓讀者清晰地了解這座書院從建立至今的那段歷史,只是有點非常小的瑕疵。
原文截圖
文中所說的“書室緊鄰鄭氏宗祠,西面是西鄉墟正街、北帝古廟以及王大中丞祠。”emmm,綺云書室位于西鄉墟正街、北帝古廟及王大中丞祠的西面,文章把方位顛倒了。
從西到東分別是綺云書室、王大中丞祠、北帝古廟
07
本文介紹了近代深圳第一大墟——深圳墟,也就是東門老街的前世今生。
原文截圖
開篇的表述其實是值得商榷的:“東門老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當時它的名字還是‘深圳舊墟’。”目前能找到“深圳墟”記載的最早的文獻還是清康熙年間的《新安縣志》。明朝的三本《廣東通志》、成化《廣州志》及崇禎《東莞縣志》均無記載“深圳墟”。
康熙《新安縣志》是目前發現最早記載深圳墟的史冊
08
該文的末尾提到: “這座陵墓是目前廣東省內發現的唯一的帝王寢陵”,這個表述其實不大準確。
原文截圖
歷史上,廣東省內曾經出現過具有影響力的割據政權,包括西漢的南越王國以及五代十國的南漢國,還有兩個流亡政權——南宋的小朝廷以及南明的紹武政權。
廣州南越 王博物館官網截圖
南漢二陵博物館官網截圖
目前廣州出土了南越王國第二代國王文王的墓葬、南漢國兩代帝陵,還有紹武君臣冢。因此,宋少帝陵不能說是“廣東省內發現的唯一的帝王寢陵”。
瑕不掩瑜,該系列還是非常精彩的,尤其是改革開放的那段歷史。 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持續輸出相關的文章,給深圳市民繼續普及深圳歷史,打破世人對“深圳沒有歷史”“改革開放前深圳就是個小漁村”的偏見。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3-03-24
2023-04-30
2023-05-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