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建筑” —— 朱锫個展
"Architecture of Nature" ― Zhu Pei's Solo Exhibition
展覽時間:2023/6/29-2023/11/17
Exhibition Time:2023/6/29-2023/11/17
論壇時間:2023/6/29 09:30
Forum: 2023/6/29 09:30
開幕時間:2023/6/29 16:00
Opening:2023/6/29 16:00
策展人:王明賢
Curator: Wang Mingxian
出品人:黃立平
Producer: Huang Liping
學術主持:魯虹
Academic Host: Lu Hong
主辦單位:合美術館
Host: United Art Museum
協辦單位:中電光谷,朱锫建筑設計事務所
Co-organizer: CEC Optics Valley, Studio Zhu Pei
展覽地點:合美術館8/9號廳(武漢市洪山區野芷湖西路16號)
Exhibition Location:Hall8/9/,Unit Art Museum(NO.16,Yezhi West,Hong shan Section,Wuhan)
2023年6月29日,“自然建筑”——朱锫個展將在武漢合美術館正式開幕。這是國際知名建筑家、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院長朱锫先生在國內的首次個展,也是合美術館所舉辦的首個建筑家個展。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與藝術史學者、評論家、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王明賢先生任策展人,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先生任學術主持。
作為中國當代實驗建筑的代表性人物,“實驗性”和“文化視角”一直是朱锫在創作中最為著力探索的方向,也是他所堅信的建筑生命力的源泉。在過往十多年的實踐與思考中,中國傳統自然哲學給予了朱锫極大啟發,對自然山水和人類建造文化的感悟也在不斷深化與凝煉,促成了“自然建筑”思想的臻于成熟——它一方面是一種建造文化的詩學,另一方面也是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地域文化斷裂”這兩個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所給出的源于傳統東方自然哲學的回應。
“自然建筑”既不是講景觀建筑,也不是講綠色建筑,而是在探究建筑背后的自然建構法則。“自然建筑”所探索的是存在于建筑與人、地域文化、地理氣候間的某種血緣關系,試圖從中尋求傳統與當代,根源與創造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追尋天、地、人同源,以及 “詩意地棲居” 這一建造理想的意義。換言之,它不是指狹義的自然,而是一種自然的態度。
“自然的態度”如何實現?“自然建筑”理論最為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將這一抽象的理念轉譯成為可以踐行的建筑語言。
首先,“根源性”與“創造性”是“自然建筑”從理論到實踐的雙重路徑,一方面,挖掘根源,建筑可以根植于某種特定的氣候和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創造性的態度讓建筑可以塑造開放的體系, 容納很多新的可能,創造新的經驗。
同時,“自然建筑”提出了五個維度,使得“自然的態度”以建筑的語言得以表達和實現:
1.坐相——建筑和自然環境、地質、地形之間的血緣關系。
2.結構和形式——建筑的建構之美與意義的所在。
3.海綿建筑——海綿般的虛實相涵、內外相生,邊界模糊,以容納陽光、風、人的活動、以及各種事件在建筑中的發生。
4.穴與巢——兩個人類原始居住形態的基本原型,一陰一陽,從人的心理、生理層面和自然界建立橋梁。
5.不完整的完整性——這是對自然、建筑、人之間相互依存的血緣關系的詮釋——因建筑功能和內容的不完整性,才為后人如何享用這個建筑創造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賦予建筑生命,從而創造永恒。
▲ 展覽作品 ?朱锫建筑
Exhibition Works ?Studio Zhu Pei
本次展覽所選取的是朱锫近年來的五件“自然建筑”代表作品——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馬家窯遺址博物館與觀景建筑、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景德鎮紫晶國際會舍、以及楊麗萍表演藝術中心。它們坐落于迥然相異的自然環境、各自承載獨特悠久的文化歷史,卻以各具特色的結構、材料、建筑形式以及空間形態,以“歡慶”和“謙遜”的態度嵌入大地,共同詮釋了“自然建筑”理論的無限豐富和創造潛能,表達出在天地之間追逐“詩意棲居”的努力。
▲ 展覽作品 ?朱锫建筑
Exhibition Works ?Studio Zhu Pei
展覽以豐富的建筑模型、大量的創作手稿、影像記錄片、文獻及出版物等多元方式再現建筑作品的創造過程,帶給觀者的不僅是全新的空間和審美體驗,更激發出有關人、自然、文化如何共生綿延的思考。
作為本次展覽的出品人及合美術館的館長,黃立平先生是力主將朱锫個展作為合美術館建筑家展覽系列第一人的倡導者。在他看來,“自然建筑”理論沒有局限于從“自然美”的框架詮釋建筑本質,也沒有執著于從“藝術美”的角度拓展美學價值,他真正看重及強調的是設計創意的邏輯起點與創造物背后的合自然性的自由度,尤其其中所提出的“不完整的完整性”,正是中國傳統精神中“天人合一”理想的智慧呈現。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注重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性與現實生活場景的融合是藝術發展的當代必然,借助歷史文化資源深厚積淀,實現創造性轉換,進而精準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視覺表達方式,這正是當代藝術取得歷史性文化成就并贏得主流價值體系尊重的重要思想方法。
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表示,朱锫的建筑作品價值在于,其建筑思想是建立在“順其自然”的傳統價值觀之上,他所設計的每一個建筑形式都是對相關問題綜合思考的結果。朱锫根據特定的地理氣候和文化土壤進行具體的建筑設計,既重視探索建筑設計與自然環境,還有氣候特點的相融,以及對當地天然材料的有機運用;也聚焦在探索建筑設計與特定文化傳統與的氛圍的機智性對話。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自然建筑”,正如策展人王明賢先生在此次展覽的前言中寫道的:“21世紀之初,當代建筑在中國迎來了高度的活躍與繁榮,與此同時,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地域文化斷裂、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自然建筑’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中萌芽和發展的。建筑家朱锫通過他的探索與實踐,對現代建筑與自然這個命題,給出了源于傳統東方自然哲學的回應,這是世界當代建筑一次難得的實驗,也是對世界建筑理論的一個重要補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