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與不防,相差多少?
差很多。
比如皮膚細膩度、柔軟度、毛孔大小、水油平衡狀態,以及是不是臉上還經常會發紅疹子或者過敏,都跟防曬有關系。當然,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還跟所處地區紫外線是否強烈有關。
說得“上綱上線”一點,也沒錯。例如,紫外線是皮膚老化的“第一殺手”,也是皮膚癌的誘因之一。
有些一輩子從來不防曬的人可能會嗤之以鼻。這就有點像抽了一輩子煙僥幸沒得肺癌一樣。醫生會跟你辯論嗎!
但如果你真的有把防曬當回事兒,那可以簡單看一下“防與不防”之于皮膚衰老的邏輯是什么:
強烈的UV,會損傷細胞、母細胞,阻礙細胞分裂、新生;也阻礙表皮角質細胞的新陳代謝,造成“舊的不去,新的難來”。
不止如此,隨著皮膚自我修復能力下降,紫外線觸發的皮膚“炎癥警報”持續拉響,隨時隨地都會讓人變成“脆弱肌”。
二十幾歲就把抗衰老掛在嘴邊,我也覺著大可不必。但把防曬付諸行動,那你10年后的皮膚一定比同齡不防曬的人要強得多。
容貌焦慮、年齡焦慮要不得。但也要正視自己的生活品質,該做什么就做什么,對自己好一點。人生路上已經有很多事情會讓我們變得滄桑,沒必要平白無故自毀容顏。
2
因地制宜,不要硬抗
關注美妝的人,大部分的人防曬意識都很強了。帽子、口罩、墨鏡、袖套、防曬衣都是旅行必備。
你說是不是陰天也防曬?這確實有商榷的余地。
我個人認為是習慣。比如我就是365天每天把防曬都作為護膚最后一步來進行的。這一步,也不止于防曬,還兼具了很重要的“隔離”、“調節膚感”和“控油保濕”的作用——
A. 隔離氧化和灰塵、粉塵,阻止皮膚暗藏、臟污附著造成堵毛孔
B. 調節膚感,尤其是一些帶有“粉感”的控油防曬,能“收”住上一步驟的保濕面霜,讓皮膚呈現啞光感
C. 持久地控油保濕,夏天選控油的防曬,冬天用保濕的防曬,能強化調節皮膚干濕度的“持久性”
但有些人覺得紫外線強、長時間戶外運動的時候防曬一下,通勤完全沒必要。那我也只能說這就是“習慣問題”了。畢竟,防曬意識,有比沒強。
但“因地制宜”這四個字必須牢牢記住。這四個字的另一面還有四個字,叫做:靈活變通。
“通勤”兩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每個人遇到的細節問題都不一樣。比如有的人只要花兩分鐘進入地鐵、地道,到站后直接可以通過某個出口進入寫字樓。但有人的通勤,卻需要在沒有樹蔭的陽光下行走10分鐘,別看10分鐘,臉已經曬紅了,留下曬斑的種子。
中國的東南西北各地環境完全不同,還得看是在哪兒通的勤。
我每每在敦煌,都感嘆莫高窟里的講解員小姐姐、小哥哥們甚是不易。
春夏秋冬,罕有雨天,我們在感嘆晴空萬里、分外清明的時候,她們面對的是日復一日行走在強紫外線和極干燥環境。這兩者之“加乘”,對皮膚的傷害,是“指數級”的。
因此,防曬這件事,真的是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負責”。別人的“指手畫腳”,我從來都不屑一顧。
3
防曬衣還是防曬霜?
手臂上涂了防曬霜,再穿防曬衣的話,在35度的室外不到2分鐘,防曬霜就會被“汗蒸”浮起來。顯然,這兩者很難兼得。
如果是需要長時間走在太陽底下,我會優先選一件比較好的防曬衣。
防曬衣的防曬指數,參考一下就行了,正規品牌這里買的,都會有標注。在此基礎上,我再看兩點:
織物的密度:透光性太強的,防曬力肯定不行;換句話說,防曬衣不能“太輕薄”,一些看起來有點“厚度”,反而效果會更好。
面料的膚感:很多有“冰感”設計的防曬衣,確實能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防止高溫損傷,也是防曬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身體防曬如此,那么面部防曬呢?
個人還是堅持“軟硬兼施”,口罩、面罩要戴,防曬霜也要涂。
確實啊,前兩年流行的防曬口罩能完美貼合面部、眼周,跟大檐防曬帽組合一下,幾乎是“無死角”了。但小小的缺點是,如果一整天的戶外活動,戴上就不怎么能脫下,因為口罩會把臉上的防曬給蹭掉,尤其是除了汗之后。解決辦法是隨身戴一個替換的口罩,并且在中午補一次防曬霜。略顯麻煩。所以,今年裝備又升級了,不貼合的臉罩,和帽子扣在一起,直接把脖子一起遮擋住。實踐下來,透氣性不錯,呼吸也更加順暢了。
辦法總比困難多,夏天的防曬,需要自己動腦筋。
4
防曬霜,選哪個?
再次重申,無論你選不選“硬防曬”,面部防曬霜是都要涂的。現今的防曬霜,已經不止于阻隔(吸收)百分之多少紫外線了,它作為護膚最后一層,防止皮脂過度氧化、控制皮膚水分含量的功能,足以彌補一些防曬霜本身無法達到滿分的部分。
同樣需要再次重申的是:
因地制宜、靈活變通
在干燥地區,哪怕是混油皮,也需要偏重保濕。反之,在潮濕的南方,哪怕干皮也要保持面部清爽。這里面,又是“只有自己曉得”,別人無法替你決定。
可選擇的好防曬霜太多了,今年春天寫過的幾款都很棒,這篇,以我最近在用的兩個來舉例:
雪肌精逸透系列藍色和白色兩款防曬霜,是我日常交替使用最多的。
SUMMER TIME
兩款都具備SPF50+/PA+++的防曬力。
藍色偏控油,
白色偏保濕。
在比較干燥的地方,比如之前去敦煌、去洛陽我帶的就是白色款。
雪肌精逸透致柔防曬乳
一方面是因為它的保濕滋潤力不錯,能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膜,來維持皮膚滋潤,但又不會顯得太過粘膩。
另一方面,它還是款為敏感肌設計的防曬,采用物理防曬配方(由二氧化鈦、氧化鋅為主的防曬劑,通過反射UV來達到防曬效果的配方),出門在外,對皮膚的穩定性更多一份安心保障。
藍款和白款防曬霜里都有雪肌精逸透系列的核心配方,由艷山姜、芍藥花、海巴戟果汁等天然植物活性物構成(ITOWA逸透華復合精華成分),用來預防皮膚變得粗糙、暗沉,提升皮膚的屏障功能,始終保持柔軟、細膩、透明感的膚質。
此外,還有一個常常在抗氧化、抗衰老精華中看到的成分——依克多因——也被添加在其中,用以抵御、修護紫外線對細胞造成的損傷。
整體來說體現了8個字:
思路清晰、效果在線。
5
劑型:乳霜、膠棒和噴霧
乳霜是最常見的防曬產品質地
依經驗來說,越是做得像面霜質地的防曬產品,越是貴。比如阿瑪尼黑鑰匙、POLA黑BA、法兒曼的防曬霜都要接近或超過千元。即便如巴黎歐萊雅,膚感最好的那只粉牡丹防曬,原價也在三百多。不過有句講句,是真的好用。比如下面這3支,都能算得上是「精華乳(霜)」的水平了,Orbis這個的“精華”是名副其實的,除了膚感舒適,成分上面還用上了頂配純度的煙酰胺,以及諸多植物精萃,來改善角質層沉淀的黑色素,是真正意義上的美白型防曬霜。
但這不意味平價防曬就不好用。這10年里,防曬霜的整體平均水平在提高。原來“搖搖樂”那種修正液的質地,最大的弊病是不易抹勻、容易假白,如今已經完全改善了。
防曬膠棒是我的第二選擇
城市通勤者是用不太到的,但戶外活動多的人都建議常備。(可惜國內市場太卷,這種“小眾”產品迫于壓力這兩年都紛紛下架)
用它補防曬那是太方便了,用紙巾以按壓的方法把臉上的油脂和灰塵弄干凈,然后直接涂上去即可。既能保濕滋潤,又能修補防曬漏洞。不只是夏天帶著它方便,冬天在山上滑雪更方便,還能抵御極寒下的皮膚干燥問題。
噴霧,其實現在很少用了
一來,別看它方便,看似噴幾下“雨露均沾”了,但根本不均勻,部分皮膚上的防曬量也不足,起不到應有的防曬效果。最均勻的,還是涂抹乳霜。
二來,噴霧的膚感也著實一般,噴上去時清爽,但之后總有些黏糊糊的。
三來,攜帶不便。壓縮氣體瓶的防曬噴霧無論在機場還是火車站都被視為“不友好物品”,想想還是算了吧。
6
方法:用量、補涂和清潔
一張臉上的防曬霜的指導用量,是把手掌張開,擠一元硬幣(RMB)大小的量。
記得“因地制宜、靈活變通”八字口訣,如果今天是要在外曬一天的,可以涂2遍,第二遍擠個5毛硬幣大小的量著重在額頭、顴骨這些位置涂抹。
寫字樓通勤防曬確實不怎么需要補涂。
但真的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看看如下的建議:
第一,去衛生間把手先洗干凈。
第二,用干的、不掉屑的紙巾,以按壓的方式把臉上的油、汗、灰混合物弄干凈。
第三,如果覺得干燥的話,可以搞點保濕噴霧讓臉上清爽保濕一下。
第四,補涂防曬。
以上四步,一氣呵成。
并沒有什么很麻煩的,哪怕坐在旅游大巴里,也照樣可以完成。沒地方吸收,難道不能自己帶個酒精濕紙巾了嘛?因地制宜,靈活變通!
最后,是很多人關心的,防曬要用卸妝來清潔嗎?
回答一: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回答二:我每天都用。每天都多用一步ELEMIS的精油卸妝膏。
除了清潔以外,濃郁的精油味道更是一種享受式護膚。感覺這個跟洗防曬也沒多大關系。非得說什么過度清潔的人,反正我皮膚肯定比你健康。
回答三:一般潔面膏完全能把防曬霜洗干凈了,無非就是多沖一會兒、少沖一會兒的區別。
7
防得太牢,會缺鈣嗎?
沒覺得這句話本身才是“智商稅”嗎?
8
心態:學學辯證法
不懂辯證法的人,活得很痛苦。
說了半天“因地制宜、靈活變通”,到最后還是發愁,“我”到底該用哪個?用了防曬霜是不是就曬不黑了?完了,白寫那么多字。
總是不曬太陽,心情就要抑郁。
毫無措施地狂曬太陽,皮膚就會受不住。
生活只剩極端情況了嗎?
非也。
護膚品是多好的“調節劑”啊,充分滿足了“既要又要”。
擁抱陽光,敬畏陽光。
前者是道法自然,后者是會心一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