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琴司鼓奏皮黃,字正腔圓韻味香。”國粹京劇的多種伴奏樂器中,胡琴是最主要的。胡琴,也叫京胡,過去在北京,做胡琴、賣胡琴是個專門行當(dāng),叫“胡琴鋪子”。
京劇伴奏樂隊合影 選自《中國戲曲與現(xiàn)代音樂》1926年法文版
胡琴鋪子不只賣京胡,“二胡、中胡、高胡、板胡、四胡等,這些拉弦類樂器過去統(tǒng)稱‘胡胡兒’,都屬于胡琴類。”中國民族管弦樂學(xué)會樂器改革制作專業(yè)委員會顧問王文生老先生告訴記者,老百姓管胡琴鋪子叫“弦子鋪”或“胡胡兒鋪”。
位于打磨廠的利順齋弦子鋪,可以清楚地看到鋪子的招幌和門牌號。海達·莫理循攝
聲宏齋用琵琶等樂器模型為幌。
北京胡琴鋪子的鼻祖是文盛齋弦子老鋪,清代咸豐年間就在琉璃廠開店了。店主姓張,河北深縣人,膝下只有一獨生女兒,女兒嫁人后不幸早年喪夫,便回娘家成為了文盛齋的女主人,鄰里同行皆以“張寡婦”稱之。張寡婦沒有文化,但掌管文盛齋后,很快把小小的弦子鋪發(fā)展成了行業(yè)翹楚。鼎盛時期,文盛齋占房15間,前面六間是店面,后院三間上房是店主人自住,其余房間用作庫房。
文盛齋的買賣興盛,還得益于京劇的走紅。清末民初,京劇盛極一時,以至“滿城爭唱叫天兒”(京劇泰斗譚鑫培人稱“叫天兒”),文盛齋不僅為清朝宮廷制作樂器,而且吸引了眾多票友,鋪子的樂器甚至遠銷四川、云南等地。
伙計正在用耪子(制作胡琴的專用工具)耪琴筒。海達·莫理循攝
給胡琴琴筒蒙皮 海達·莫理循攝
用馬尾制作胡琴的琴弓
民國初年,新的弦子鋪紛紛開張。這些新店的老板很多都是文盛齋的學(xué)徒,如文興齋、馬良正等。據(jù)北京民族樂器廠首任廠長陳韶軒回憶,文興齋之下又有陳韶軒、楊寶忠、文聲齋等,馬良正之下又有友聯(lián)社、施子云、史善朋、公和興等名號。1956年,北京民族樂器廠成立時,其中一半以上的工人都出自文盛齋一脈。
名號眾多的弦子鋪大致分布在琉璃廠和打磨廠兩個地段。王文生介紹:“琉璃廠的琴鋪一般比較高端,多為專業(yè)演奏家制琴;打磨廠雖然也有高檔琴鋪,但以中低檔為主,量大,發(fā)往全國各地。”為梅蘭芳伴奏的天才琴師王少卿的胡琴,就是交給琉璃廠的馬良正胡琴鋪子攢組起來的。
馬良正胡琴鋪的幌子是文字和胡琴圖案合用的。
弦子鋪說是鋪子,其實像文盛齋那樣規(guī)模的極少,多數(shù)都是小作坊,往往是一間鋪面,連掌柜帶伙計僅兩三個人。“伙計”很多都是掌柜的自家兄弟、本家子侄,他們從河北農(nóng)村到北京,只圖學(xué)個手藝,討口飯吃。“今天做胡琴賣出去了,就吃炸醬面,賣不出去,就賒幾斤棒子面兒蒸窩頭。”王文生早年在北京民族樂器廠工作,從弦子鋪的老師傅口中聽了不少故事。
樂器制造行家滿瑞興曾在打磨廠的義和齋學(xué)習(xí)制作胡琴,他曾回憶:“過去曲藝屬于‘下九流’,沒人看得起。我們是伺候‘下九流’的,更不值錢。要飯的都不上樂器店來,因為我們比他們強不了多少。”
即便如此,正規(guī)的胡琴鋪子對尋常百姓而言還是略顯奢侈。那時候普通的一把胡琴得一兩塊銀元,最好的要三十銀元。普通百姓只能光顧那些走街串巷賣胡琴的。賣胡琴的大部分是河北定州一帶的農(nóng)民,他們做的胡琴價格低廉,背著沿街叫賣,有時也邊走邊拉,招攬顧客。胡同里、集市上、廟會中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走街串巷賣胡琴的 海達·莫理循攝
1956年,全國手工業(yè)推行“公私合營”,胡琴鋪子的手藝人都進入了北京民族樂器廠。如今,北京民族樂器廠已發(fā)展為國內(nèi)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產(chǎn)企業(yè)之一,當(dāng)年從小作坊里走出的滿瑞興等師傅們,也有不少成了樂迷們熟知的樂器制作大師。
文 | 楊麗娟
供圖 | 王文生、李哲等
編輯 | 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