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志愿填報(以下簡稱“志愿填報”),近幾年突然成了熱門焦點,應該主要還是源于有教育機構把這做成了產業,然而,很少有人關注將因此引起的“反身性”后果,以及會給家長和學生帶來什么樣的負面影響。
01.高價志愿填報咨詢已成產業
6月21日,教育部對高校招生錄取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各高校嚴格規范管理,全力維護高校招生錄取公平公正。同時表示,將會同市場監管等部門,加強對個人或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志愿填報活動的監管,嚴肅查處收取高價咨詢費用、價格欺詐及虛假宣傳等問題,提醒考生謹防“高價志愿填報指導”詐騙陷阱。
如果不是親自遇到,我也很難想象,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竟然能做成商業模式。
四年前,遼寧的親戚孩子高考前,就和我約定,讓我幫著研究一下如何報志愿,我覺得當仁不讓,可等我開始研究后,親戚告訴我,她去聽了教育機構的講座,覺得還是人家更專業,了解的學校和專業更多,機構老師說“能讓孩子一分也不浪費”,并比喻為“報個性價比最高”的學校和專業,我一聽就敗下陣來,那就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辦,更何況,遼寧的親戚,辦事不找關系而是想用商業手段解決,這不是很大的商業文明進步嗎?
就這樣,親戚交了6000元,獲得了一個一對一志愿填報老師服務,帶孩子去做了估分后的第一次咨詢,之后,老師就建了一個群,規定只能兩名家長一名學生,所以,我是代替孩子爸爸進群的。
老師根據孩子估分和意愿,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表格,內容涉及建議高校的簡介、專業介紹、歷年錄取分數等,剩下時間,我們就耐心等分數公布,有問題也可以隨時咨詢老師,結果,沒想到,孩子預估分數高了10分,一下子從一本隨便選,到了只剩幾個一本(還是不好的專業)可以選了,最終,根據老師建議的幾個學校,去現場看后,選擇了一個不太理想的大學,但不能怪志愿指導老師,畢竟是孩子的分數問題。
后來,一位教育機構的朋友和我說,如果當初知道孩子是這分數,真沒必要繳費咨詢,但如果是預估的分數,那確實有必要咨詢。
親戚告訴我,遼寧高三家長特別喜歡花個五千一萬的找志愿填報服務,因為想著價格能承受,還能得到專業性服務,挺值得的。
很多時候,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滿足的是家長的心理需求——證明“我那年幫孩子選的專業是對的”,或者簡單說,就是“證明我又對了”的心理需求。
02.網紅言論會誤導志愿填報嗎?
6月22日,《中國教育報》頭版發表了署名“鐘焦平”的文章,稱要“?警惕網紅言論誤導志愿填報”,指出那些簡單、粗暴的“網紅”言論,具有很強的迷惑性,警惕這些“網紅”言論和“網紅”導師的誤導,需要理性、專業、負責任的聲音,需要更多真正的導師站出來,給予考生們正確的指引。這是主流媒體?的責任,也是包括高校在內的全社會的責任。?
有網友對此反問:不聽網紅的,聽你們媒體和高校導師的,等畢業了找不到工作,你們能解決就業崗位嗎?
其實,沒必要這樣抬杠。大學畢業都是4年后的事了,誰還真能找志愿填報服務機構嗎?
首先,選專業,一般家長和孩子一開始并不關心將來就業,而是關心能否“不浪費一分”的前提下, 進入更“劃算”的學校和專業——選高校名氣>選城市>選專業,至于畢業后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那是分數足夠高的孩子才有資格考慮的問題。
其次,網紅志愿填報服務商,在直播面向群體闡述觀點時,唯一要追求的就是影響力,而且,人家隨口說,又沒和家長簽合同,又沒有收費,憑什么要對你負責任?——這和你聽到鄰居家對話說“鹽要漲價”,你就去囤鹽一樣,其責任性沒有太大差別。
第三,能否選到畢業就能盡快變現、且變現最大化的專業,真沒有網紅能預測準確。
畢竟網紅是根據以前的經驗總結的,但是,上大學四年后,社會會發展成什么樣?哪些崗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或者哪些職位的收入會逆轉?
網紅專家不是未來學家,如果他們能預測準的話,為什么不去到這些他們認為的、就業前景優良的領域布局,而是在這里指導學生和家長填報志愿選專業呢?
03.當心志愿填報服務帶來“反身性”后果
反身性(Theory Of Reflexivity),簡單說,就是參與者的相互決定性。最早由William Thomas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隨后由社會學家Robert Merton在40年代晚期完善。索羅斯又將反身性理論推向金融領域,而且“戰無不勝”。
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沒有可靠的客觀標準,理解不完備,預期經常發生偏差。思維也會發生雙重作用,一方面,參與者試圖理解參入的情景(理解不完備);另一方面,參入者的見解干預和影響事件的過程;二者相互干擾,最終結果的不確定性更高。
運用到志愿填報領域,同樣如此。
如果報志愿服務,已經把大學的專業分成三六九等,而且普遍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甚至也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那么,高校可能就因此調整某些招生專業——提供更多深受社會歡迎的專業,按理也說得過去吧?那結果就是——網紅志愿服務業老師們提供的結果被改變了!網紅志愿填報老師認為應該是天坑專業,因為報考的人少,最終反而高薪難求;
而網紅認為絕對有前景的專業,比如,某網紅老師一直認定計算機專業好,但如果因此畢業生太多,供大于求,“內卷”是必然,其實,目前的碼農領域,如果不是高水平高素質人才,已經“卷得”很厲害了吧?
而且,這里面還有個風險,會不會高校為迎合社會、迎合家長學生而創辦新的、本身弱勢專業,實際教授的專業課程其實很“水”?
總的來說,報專業這事,高中學校應該列為工作范圍,而且應該有考核,不能把這事完全甩給社會化服務。
而對于志愿填報服務行業,應該服務的是少數高端的學校和學生,收費反而不需要限制收費標準,甚至可以限定最低收費標準比如不能低于兩萬,引導他們服務高收入無暇顧及孩子的人群,才更符合市場需求,高收費門檻,反而能放過那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
畢竟,沒有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的市場化,也沒有那么能引起家長學生焦慮的了,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