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者”屈原——劉旦宅的屈原連環畫作品賞析
《孤勇者》能夠讓小朋友如此沉迷,與其歌詞中塑造的“一腔孤勇獨自前行”的勇者形象密不可分,正如歌詞中所唱:
“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愛你對峙過絕望,不肯哭一場,愛你破爛的衣裳,卻敢堵命運的槍,愛你和我那么像,缺口都一樣。”
回望歷史,在2300多年前,有一詩人終生都活成了孤勇者。
他就是寫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
公元前340年,屈原誕生于戰國七雄之一楚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
屈原,羋姓屈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的先祖們本就是天潢貴胄,又曾出現過沙場點兵的軍事家、舌戰群儒的外交家,所以整個家族都有過無比輝煌的高光時刻。
可由于先祖們逐漸逝去,在屈原誕生時,整個家族都處于人才凋零、家世沒落的尷尬境地,所以屈原從小就立志于發奮圖強、振興家業。
屈氏雖然是沒落貴族,可屈原卻也因為貴族的身份而得以上學堂讀書。
有一段時間,家里人發現屈原總是早出晚歸,特別是晚上一天比一天歸家晚,屈原的姐姐不放心屈原,便偷偷跟著他。
姐姐發現,屈原在學堂很快的完成了先生布置的課業,便步履匆匆的離開學堂。
姐姐也一路跟隨著他,只見屈原走入一個山洞之中,姐姐以為屈原進入山洞一定是去玩耍,可洞中卻傳來了少年人朗朗讀書聲。
姐姐走入洞中,只見屈原被小山似的成堆書簡包圍,而手執書簡誦讀的少年被洞頂投射下的陽光照耀的仿若仙人。
屈原的姐姐喜極而泣,她喃喃低語道:“平兒如此努力上進,我屈氏一族振興有望。”
在最是貪圖玩樂的少年時代,屈原便獨自一人尋求僻靜的讀書之地,與書為伴,好學上進。
少年時代的屈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孤勇者,他心知家族使命,也愿意用還未成熟的稚嫩肩膀擔起家族使命,摒棄少年人的貪玩心性,孤身一人在巖洞與書為伴,孤勇前行。
終年日夜勤勉苦讀的屈原學識淵博、文采斐然,他也發現楚國被逐漸強大的秦國凌弱威脅。
于是少年屈原心中就埋下了“誓要改變楚國困局,富強大楚”的種子。
終于在行完弱冠之禮象征男子成年后,屈原從家鄉秭歸縣來到了大楚宮殿求見楚懷王熊槐。
他獻給楚懷王的第一件禮物,就是自己所做的《橘頌》。
沒錯,詩中所歌頌嗯就是我們后世經常吃的柑橘。
《橘頌》開篇就寫道: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橘啊,你是天地間的嘉美之樹,生在南楚,便扎根南楚,永不遷移。意志是多么的專一。”
屈原在《橘頌》中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自比扎根南楚、永不遷移的橘樹,立志終生為大楚奉獻,永遠熱愛大楚。
楚懷王熊槐誦讀完屈原所作的《橘頌》,連呼三聲:“好!好!好!”
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是諸侯割據,諸侯國林立,但其實原本都屬于周朝,各諸侯國的子民也都是同宗同源。
在當時“楚材晉用”是常態,今朝為楚人,明日就可以為晉人,為大晉效勞。
屈原如此的不同,愿意做一個永遠效忠吾國吾土吾民的孤勇者。
所以楚懷王記住了他驚才絕艷的詩篇,也記住了他“生為楚人便終生效忠大楚”的愛國忠心。
于是在公元前317年,23歲的屈原被楚懷王任命為左徒,類似于丞相之職,開啟了他快意人生的詩篇。
翩翩少年佳公子,身軀凜凜,相貌堂堂,文韜武略,笑傲群芳,剛過弱冠之年的屈原便已位極人臣。
此時的屈原,一躍成為成為楚國金龜婿Top1。
在所有人都以為迎接屈原的,將是充滿鮮花與掌聲的快意人生之路,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屈原上任后實行的政策,卻將他從有為青年、大楚金龜婿榜首變成了被貴族階層人人喊打。
這重大的轉折,都是因為屈原為了心中的“富強大楚夢”,走上了一條“孤身走暗巷”的孤勇者之路,用一己之力去對抗了楚國整個貴族階層。
屈原作為沒落貴族,有幸在少年時代生長于平民之中,貴族的驕奢淫逸,欺壓平民,讓他深知這個國家的弊端。
于是在屈原上任左徒后,他積極變法,在楚國實施了多項削弱貴族利益,保護平民權益的政令。
屈原推行的新政,主要有以下內容:
1、經濟上,鼓勵平民開墾土地、獎勵平民參軍征戰。這一政令必會崛起許多新貴族從而沖擊舊貴族。
2、政治上限制貴族權利,唯才是舉。這一政令相當于切斷了舊貴族壟斷統治楚國的命脈,也給了平民子弟成材的機會。
3、外交上,主張“聯齊抗秦”。秦國由于采取商鞅變法政策已躍居第一強國,楚國如果想改變被秦國吞并的命運,聯合齊國是最正確的選擇。
屈原所推行的都是保護平民和捍衛國家利益的政令,這樣的變法勢必損害了大楚舊貴族階層的利益。
所以他們聯合起來想要治屈原于死地,在前朝權臣上官大夫和后宮寵妃鄭袖的聯合下,楚懷王不斷聽信讒言,逐漸疏遠了曾和他志同道合一心為大楚考慮的愛國青年——屈原。
為國為民的變法運動在楚國剛剛實行三年就被終止,26歲的屈原也從左徒被貶為三閭大夫,相當于從一國丞相被貶為王族子弟的私塾先生。
即使被貶屈原也沒有對楚國喪失信心,他依舊努力教育著楚國的子弟,在他們心中種下“愛國、美政”的種子,為楚國積蓄了一批批人才力量。
被后世熟知的著名詩人、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宋玉就是屈原的愛徒。
屈原以為只要自己兢兢業業的為大楚謀劃,楚懷王就一定會理解自己的苦心、重新啟用自己,他孤寂又滿懷期望的等待著。
在經歷了無數個心憂家國、夜不能寐的煎熬等待中,經歷了無數個輾轉反側、渴求得到重新啟用的煎熬等待中,屈原寫出了《九章·惜誦》向楚懷王訴說忠心。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與向服。
謁忠誠以事君兮,反離群而贅肬(zhuì yóu)。
言與行其可跡兮,情與貌其不變。
我愿讓蒼天為證,我所說皆是忠言之言,我愿讓五方神帝、六宗神祇來公平裁決。
我竭盡忠誠侍奉君王,不與小人為伍,反被小人讒言污蔑。
大王啊,我言行一致全都有跡可查,我表里如一對楚國的忠心從曾不更改。
才華橫溢、文采斐然的屈原,若想阿諛諂媚楚懷王,一定可以寫出無數動人的詩篇去迎合君上。
本就是貴族階層的屈原,他本可以為了一己私欲繼續擴張貴族的利益,欺壓平民的權益。
可他不愿意,他不愿意違背本心,阿諛奉上,他不愿意泯滅良知,坐在貴族的高臺上,繼續啃食著平民的血肉。
為了心中道義,為了心中的富強大楚夢,屈原毅然決然的走上了一條孤勇者之路,雖千萬人吾往矣。
就像孤勇者歌詞中所唱的那樣,屈原要在已經被貴族侵蛀地破敗不堪的楚國廢墟上重新建立美政城邦,要為了楚國富強、為了天下蒼生去與貴族階層征戰對抗。
就算被小人詆毀排擠,就算被貶謫流放,就算身邊再無盟友親人,他依舊永不屈服,孤勇前行。
政治上不受重用沒有擊垮屈原,可秦國謀士張儀來訪楚國,卻令屈原痛心疾首。
張儀的到來,也使戰國七雄之一的大楚開始走向覆滅。
秦國謀士張儀以幾代楚國國君都想要收復的商於之地為誘餌,唆使楚國撕破與齊國的盟約,聲稱楚國若與齊國斷交,秦國將后退600里。
在張儀的游說下和以上官大夫為首的群臣慫恿下,以及幾代國君都想收復商於之地這一夢想的渴求下,楚懷王答應了張儀的說法,與齊國斷交。
屈原聲聲血淚勸諫,也沒能阻擋楚懷王帶領楚國走向滅亡的腳步,反而遭到楚懷王的貶謫流放。
在勸諫失敗的絕望下,屈原泣血長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正如屈原所料,楚國與齊國斷交后,秦國并沒有如承諾的那般后退600里,而是只后退了6里,憤怒的楚懷王興師伐秦,然而最終卻是以戰敗告終,還失去了漢中郡。
憤怒失望又無可奈何的楚懷王,直至此時才想起泣血勸諫卻遭到貶斥的屈原,于是他再度啟用屈原。
心懷家國大義的屈原沒有計較個人得失,依舊堅定的為楚國奔波出使齊國,企圖和齊國重修舊好。
然而在屈原帶著齊國愿意再度與楚國合作的喜訊回到大楚王宮后,面對的卻又是楚懷王再度被秦國以漢中郡之地蠱惑,不想再與齊國聯盟。
這一次,屈原依舊沒能阻止楚懷王的再度背信棄義,反而是阻止他的自己又再度被貶謫流放。
于是悲痛的屈原寫下了千古絕唱《離騷》,其中有多個被后世無數次引經據典的絕句,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作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對楚懷王是怨的吧,怨他不肯信自己的忠心,怨他背棄共同富強大楚的夢想,怨他帶著國家走向沒落。
可當被貶謫流放的屈原得知楚懷王要與秦國國君會晤之時,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前去阻攔,以死勸諫。
屈原勸諫楚懷王的地點,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回車鎮,人們為了紀念屈原特在此設立屈原崗。
然而無論屈原如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甚至以死相逼都沒能阻擋楚懷王去會晤秦國國君的腳步。
而二人至此分別卻也是見了此生最后一面,楚懷王熊槐終是被秦國俘虜,從一國君王淪為他國階下囚徒,客死他鄉。
屈原得知楚懷王的死訊后,悲痛欲絕,可他沒有一味沉溺于悲傷,而是渴求輔佐新君富強大楚。
可新上位的楚頃襄王依舊被小人環伺,沉迷酒色,屈原也依舊被流放貶謫。
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楚頃襄王逃走,大廈傾覆,屈原國破家亡。
屈原少年時代,就誓死效忠的大楚王朝覆滅。
屈原寄予厚望的門生子弟,都死于秦國鐵蹄之下。
屈原夙興夜寐、殫精竭慮所為的國家,山河破碎、哀鴻遍野。
這個無論怎么被小人坑害都不肯屈服,無論怎么被貶謫流放都不愿放棄的政治家至此絕望。
在五月初五,他站于滾滾江水滔滔不絕的汨羅江畔,義無反顧的跳入江中。
或許在死亡來臨的前一刻,他恐怕都在想:
“我屈原一生都為楚國而生,而今家國不在,我屈原絕不茍活。”
殉國就義留千古,汨羅江畔空遺恨。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為了他的家國大義,為了他的美政理想,為了他的大楚王朝終是付出了性命。
屈原已逝,可他對于一代代中國人來說卻是雖死猶生,他的浪漫主義和愛國情懷卻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熱愛祖國、詩意生活。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飄風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
李白在《陳情贈友人》中寫道:“飄風吹云霓。”
屈原在《九歌·山鬼》中寫道:“雷填填兮雨冥冥。”
杜甫在《即事》中寫道:“江中風浪雨冥冥。”
梁啟超也曾說:“屈原是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
屈子已去,精神不死,他的詩意浪漫、愛國情懷,早已融鑄于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的一種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