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們都聽過一種觀點說:端午節是紀念戰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對于這個說法,有人說對,有人稱不對。到底對不對?我的觀點是:不對,也對。
唐代詩僧文秀作詩《端午》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關于屈原和端午節的關系,前述說法流傳了千百年,這當然不會是空穴來風;端午節確實是因為屈原的影響力,才變成一個傳揚幾千年并深入人心的偉大節日。
但問題是歷史上有些人理解出現了一點偏差,以為古人為紀念屈原才設立的端午節,這種誤解世代相傳,導致越多的人認知偏差,而更多的人則陷入了困惑:到底是先有端午節,還是先有屈原?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其實歷代民俗專家早就給出答案了:早在上古時期,今江浙地區的先民,以龍舟競賽的形式開展龍圖騰祭祀活動,這就是端午節的雛形或由來。
以上端午節起源早到什么時候?我個人認為大概在江浙良渚文化興盛時期(公元前3000年前后,距今約5000年)。那時候的端午節,正式名稱叫什么?沒有人說得清;是否有確定的日期,譬如農歷五月初五?也不一定。
唐代龍舟圖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該龍圖騰祭祀習俗,經世代流傳,在戰國時期的吳越楚等國有一定的民間基礎。
傳說在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在汨羅江投江自盡。這個時間點恰好在賽龍舟古民俗的時間窗口期內。屈原的劃時代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他的忌日跟端午節古民俗形成了疊加效應,這就在歷史長河中推高了端午節的文化衍生意義和民俗影響力!
從上古時期至先秦世代,古人發明的節日或民俗,遠比我們知道的多得多,可用不計其數來形容,但隨著時間的流轉,能傳承到后世的節日或民俗,少之又少。
同為上古時期就有的端午節賽龍舟,這一民俗或節日為什么能流傳至今且如此光大?我的觀點是沾了屈原的光!若沒有屈原的文化影響力助推,或許端午節也就是個微不足道的區域性小節日,更不會被寄予這么多文化內涵,甚至早已消失在歷史視線之外。
屈原雕塑形象
這就是為什么說,有關屈原與端午節的說法,既不對又對。端午節的起源(賽龍舟習俗)確實與屈原無關,但端午節傳承至今成為一個文化內涵豐富、影響力深遠的偉大節日,我以為全然是因為屈原。譬如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草等風俗,誰敢說是或不是為紀念屈原呢?歷史有無限可能。
有關屈原與端午節的關系,實在不必糾結太多,我更好奇的是,為什么屈原能憑一己之力影響一個節日兩千多年?這個問題可如是推之:當我們紀念屈原、表達對他的敬仰之時,我們到底在紀念和敬仰他的什么?當然不是因為他的生命本身,而是屈原那純潔而偉大的靈魂!
眾所周知,我是為讀匾而為文。而之所以在端午節寫下此文紀念屈原,是因為走在匾額館內,隨意瀏覽牌匾,匾額文字中處處可見屈原的精神屬性在“流淌”,——這不就是屈原的靈魂之偉大、影響端午節數千年的文化鑒證嗎?
譬如這塊【志潔冰壺】匾,這是清代光緒年間一位讀書人題寫的,贈予一位八十大壽的老婦人,贊譽老太太一輩子品行節操清白高潔。
再看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題寫的【志潔行芳】匾,同樣是贈送給一位女性,贊譽對方品行清白、美名流芳。
以上兩塊匾,文中均含“志潔”二字,形容一個人志向高潔、靈魂干凈。而“志潔”二字,語出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文中如此形容屈原:“其志潔,其行廉。”
可見,屈原的品行之高,被后世史學家放到了歷史大視野下進行考察和評鑒。這樣的屈原,難怪受到千秋萬代的敬仰。
下面這塊清同治年間的【清譽襲人】匾,也是用于夸贊受匾人品行潔凈的。匾文中的點睛之詞是“襲人”,意思是熏陶人、感染人,專用于修飾美好事物,如為人品行純潔、為官清廉,以及自然界的清潔花香等。
襲人本是動詞,但我們看到這個詞,卻能聯想到其“牽連”的美好事物,這份文學功勞應歸于屈原,他是歷史上最早用“襲人”營造出這種意境的人。
屈原《九歌·少司命》曰:“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屈原的意思是,綠葉素枝的芳菲令他陶醉。這份意境的背后,是屈原對綠葉和素枝的賞識,可見他喜歡的正是干干凈凈、樸實清潔的美,這恰恰是屈原的純潔靈魂之象征。
還有清乾隆年間的祝壽匾【齒德齊芳】,也令人想到屈原。
匾文中“齒”指人的年齡,“德”當然是品德,關鍵詞“芳”意指美好、芳香。匾文寓意受匾人年齡和德行雙雙美好,意思是高壽、德滿。不贅述。
令人深思的是,今天的我們,當然很熟悉“芳”字的用法,但在古代,首次用“芳”字來形容德行美好的,屈原或許又是第一人!屈原《離騷》曰:“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詩中用芳香來形容一個人的聲譽之美好。詩如其人,屈原的品行高潔令人信服。
再看清代堂號匾【松蔭堂】、【立修堂】,寓意深遠。
松樹是常青樹,松齡長久,常比喻堅貞,這是我們都熟知的中華文化語境。追根溯源,這也是有典故的。屈原《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意指松柏永遠是堅定不移的庇護之所。詩以詠志,屈原用松柏比喻個人志向的堅定之意,令人嘆服。
匾文“立修堂”意指樹立美德、修養身心的地方,立志樹德、修身養心是根本,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和修身是前提。屈原詩《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令屈原的立德修身之志名揚天下。
這塊清康熙年間的【素行謹厚】匾,用于贊譽受匾人為人恭謹樸實。
“謹厚”,形容一個人處世恭敬、慎重、樸實寬厚,是君子美德的一種。最早見于屈原《楚辭?九章?懷沙》:“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
類似由屈原詩文及其美德衍生而來的匾額主題詞,不勝枚舉。行文至此,我們絲毫不懷疑,戰國楚大夫屈原就是一個品行高潔的君子,他的靈魂干干凈凈、不摻一絲雜質,這正是他成為偉大詩人、先秦時代愛國主義第一人的美德基礎。
每年的端午節,世人為何自發紀念屈原?一個原本與屈原無關的民俗節日,為何因屈原而發揚光大?原因只有一個:屈原的潔凈靈魂,是塵世間蕓蕓眾生都需要的一面梳妝鏡。
屈原選擇在端午節投江明志,端午節也因他而多了一份紀念的價值。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端午節確實和屈原有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