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著濃郁生活情趣的畫家——郭味蕖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郭味蕖先生(1908-1971)
郭味蕖先生(1908-1971)是我國著名畫家、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藝術鑒藏家,1908年出生于山東省濰縣(今濰坊市)的一個文化世家。幼年入私塾學習傳統文化。青年時期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1929年入上海藝術??茖W校學習西畫;后在“中國人更應該懂得中國畫”的感悟下,1937年入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室臨摹古代原作,并隨黃賓虹先生學習畫論及鑒賞。1951年受徐悲鴻先生之聘任職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民族美術研究所。1956年受命籌建徐悲鴻紀念館。1959年調中央美院中國畫系,后任花鳥畫科主任?!拔幕蟾锩敝?,郭味蕖先生遭受極左路線的殘酷迫害。1969年被“疏散”遣返回山東濰坊老家。1971年含冤去世,時年63歲。“文革”后平反昭雪。
郭味蕖先生精研傳統,學通承變,他是傳統花鳥畫向現代轉型的重要代表畫家,他的花鳥畫開一代新風,閃爍著時代的光輝。
郭味蕖先生學養深厚,著述豐贍,為后人留下了多部美術史論方面的奠基性著作。他所著《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是他一生教學經驗的總結,他培養了大批花鳥畫優秀人才,影響了一個時代。
20世紀前中期中國畫的存在一度受到質疑,因為既不能描繪革命建設也不能描繪山河新貌,以描繪自然景物為題材的花鳥畫壇更是百花凋零,很難與社會現實直接接軌,這在現實主義的文藝主潮中是難以立足的?;B畫作為傳統文化的瑰寶,它的價值卻不可以一筆抹殺。雖然花鳥畫無法表現復雜的社會事物,但是卻可以表現人性深層次的情趣性靈。她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她要存在,需要拯救和保護,所以許多藝術家都通過尋求變革來傳承花鳥畫。那么在紅色年代花鳥畫如何同時代接軌、表達時代精神,這成了一輩藝術家努力解決的時代課題?;B畫表現的是生活情調、意趣靈明,是個體化的生命感受,要迎合群體性的社會運動主潮,談何容易。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花鳥畫的變革和傳承更加艱難,探索與嘗試很多,失敗也很多。
在這種社會文化環境中郭味蕖卻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繼承創新之路,他的花鳥畫可謂一枝獨秀,這實屬難能可貴。在中國畫的現當代轉型過程中,在如何對待繼承與創新的問題上他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他的藝術從根本上克服了許多生硬附會的變革弊端。首先郭味蕖應合時代需要把花鳥畫的取材轉向了勞動,但是他對于勞動的表現沒有迷失花鳥畫抒寫個人情懷的基準,沒有流于空洞浮泛。
他運用花鳥畫表達自己的個人化的真實感受。他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樂觀詩意與浪漫情調,把準了時代脈搏,通過抒寫個人情懷來表達時代精神,構思立意新穎獨到。他的變革是從藝術的原本層面著手進行的。同時他致力于消化吸收融匯中國畫的傳統素養,不拘成法,在傳統筆墨范疇之內開掘創新,創造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開拓了花鳥畫藝術的全新境界。郭味蕖是成功運用花鳥畫的形式表現時代精神的典范,他的藝術昭示了中國畫變革的方向,影響了其后的花鳥畫發展,他的藝術在花鳥畫現當代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傳統花鳥畫是封建士大夫的雅玩,是自鳴風雅的產物,反映的是文人雅士的情感志趣,所以孕育出了“梅蘭竹菊”四君子題材。世俗花鳥畫取材則集中在具有富貴吉祥寓意的花卉禽鳥題材。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紅年代,新的時代是廣大勞動者當家作主的時代,工農兵成為社會革命的主力,封建社會底層的體力勞動者成為新社會的主體,他們的意識形態也必將占據主流。
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中,花鳥畫要存在就必須進行變革以應和時代思潮。其中從舊社會走進新時代的一些老一輩畫家(比如陳半丁等),大多通過利用花鳥畫諧音寓意的藝術手法,把傳統題材重新組合,改變原來的繪畫題榜,賦予傳統題材以新的寓意來表達全新的主題,例如“和平統一”“又紅又?!钡?。此外還有一種變革傾向就是取材層面的,通過轉變描繪對象來表現新生活,把描繪對象從自然物轉向人造物,從梅蘭竹菊題材向果蔬農器莊稼過渡,把取材對象轉向勞動者喜愛的自然事物以及與勞動者日常生活相關聯的事物,以此來表現勞動、描繪新時代。例如在新中國初期,齊白石筆下的果蔬農具受到新政權的大力褒揚,也為社會各階層所認可與喜愛,這無疑為花鳥畫的變革昭示了一個方向。
與日常民生相關聯的柴米油鹽肯定是為文人雅士所不齒的俗物。傳統繪畫題材中也有以田園農莊、農具果蔬為題材的花鳥畫,但都是從民俗風情這樣的角度來表現的,并沒有走出傳統的藩籬。那么在20世紀中期這樣一個文化環境中,果蔬與農具則成為花鳥畫取材的重點。郭味蕖是一位有著濃郁生活情趣的藝術家,他發現了百姓日用之物的美,并且用花鳥畫藝術的形式來描繪這種美。
齊白石是偶一為之,他則更加集中并且拓展為一種獨立自足完善的體系,他把自己的取材范圍轉向了農具家什、家畜莊稼、田舍院落、果蔬籬笆等與日常民生相關聯的事物,把這些俗不可耐的、與日常民生相關聯的家什描繪出來,但是并沒有給人以粗鄙丑陋之感,反而獨具一種純樸之美,并以此摸索出了自己鮮明的風格。他那彌漫著果實香味的作品《秋味》《蔬香》,表現臥在籬笆下面悠然酣睡的豬的《午夢》,刀刃部泛出青光的《銀鋤》,這些都是勞動者的上手事物,上手事物中就有他們生活世界的全部,包括勞動者的對豐收的喜悅,對收獲的希冀,對播撒的期待,他們的辛勞與汗水、他們的情趣與信仰,都映現在這些上手事物中了。
《麥熟時節》中農具上粘著的泥土記載著農民的辛勞,《歸興》中斗笠上插著的野花透出了勞動者的浪漫情懷,《以農器譜傳子孫》中對農器這種勞動工具的贊美與敬畏、對農作耕種生存方式的穩定感受與信賴,郭味蕖描繪的這些事物,雖然沒有人物出場,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讀出勞動者的全部希冀與夢想,他們從耕耘到播種再到收獲這樣一個完整的生活過程,他們一種代代相傳的農耕生存方式,已經感性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通過這些工具,郭味蕖描寫的是人的生活,是農耕文明孕育出的人性的質樸與美好。通過一滴水來映現整個世界,從郭味蕖的花鳥畫中我們讀到的是勞動者一個完整的生活世界,感悟田園的詩情畫意,召喚民族精神。郭味蕖筆下的這些形象都浸透著勞動者濃郁的、樸素的情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這些都是對農耕生存方式的體味與贊美。通過對于勞動者的生產工具與勞動產品的描繪來呈現人的生存,通過描繪這種生存狀態來贊美人性,來歌頌勞動者的情懷與人性。這觸及了我們這個農業民族的精神根脈。
用花鳥畫藝術來歌頌勞動,表現勞動者的情趣,這就是郭味蕖通過花鳥畫來描繪社會、時代的藝術手段。同時期還有許多藝術變革嘗試都走了描繪勞動工具與產品這樣一條道路,但是在紅色年代,出現了許多“假大空”的東西,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流行“紅光亮”的調子。例如一些工農兵畫院花鳥組創作的作品,生硬運用明暗表現手法,把農作收獲物堆積在一起,像西方靜物油畫,以此來表現農業豐收,歌頌黨的路線。
這種形象更像是植物標本或者政治路線宣傳畫,缺少郭味蕖藝術中那種深厚的情感內蘊。那其中的意味情調就是藝術家對于生活的真實感受。同樣的取材和手法,卻形成不同的藝術面貌。這里面就是因為郭味蕖的花鳥畫之中還有著更加深層的東西,那就是真實的個人情感體驗。郭味蕖是一位有著豐富農村生活經歷的藝術家,他本身對于勞動就有著深厚的生活積淀,他是用一種富于情感的筆墨來抒寫自己的真摯情感的,所以他的花鳥畫中浸透著濃郁的、深沉的、真摯的情感。
郭味蕖的花鳥畫藝術格調是清新雅健的,沒有半點塵俗氣與迂腐味,他筆下的梅蘭竹菊形象都是健碩昂揚的,沒有一絲病態。他畫的竹子竹葉肥厚,欣欣向榮,富于朝氣活力,勁健挺拔。他畫的許多花卉大膽使用艷色,富于生機活力。他畫的《魯迅詩意》《毛澤東詩意》同樣剛健清新,富于浪漫色彩與詩情畫意。像《驚雷》中塑造的雨后竹筍的碩大根節,我們仿佛能夠聽到生命成長的聲音?!对律稀贰洞簼尽贰渡交€漫》中花卉的欣欣向榮之態,濃艷欲滴之色,都畫出了生命的光澤、形狀與色彩。在《秋味》《蔬香》中能夠聞到彌漫在空氣中馥郁的香味。
郭味蕖的花鳥畫作品并不局限于描繪具體事物本身,而是通過一點具體的事物來描繪整個宇宙富于生機與活力的氣息,例如在《秋光》《朝霞》《月夕》中彌漫著一股剛健之氣,這就大大提升了他作品的境界與格調。他不拘泥于一花一草,我們總能通過他描繪的花草感受到整個大自然、宇宙的生機與活力、浪漫與詩意。郭味蕖的花鳥畫具有很強烈的時空感,他的《春澗》《月上》等作品通過一束花卉就把四季歲月流光(春天的生機萌動,夏天的山花爛漫,秋天的風朗氣清等等,以及生命在春夏秋冬、風雨陰晴中存在的形狀、顏色、味道、聲音)都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了。
再像《曉露未晞》《霜色》《初陽》《晚妝》《霜紅時節》等,雖然描繪的是一處一時的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但是他能通過這一具體的景物就把春光秋色、晨曦晚霞大千世界的萬千氣象都映現出來,把整個浩渺的宇宙時空、四季的輪回以及人在無盡的時空中存在的詩意情懷溢于紙外,原因就在于他善于選取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致,來詠嘆人在無限時空中存在的詩意。在這些作品中個體生命與整個宇宙獲得了存在層的統一。
通過郭味蕖的花鳥畫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宇宙的生機,也能夠感受到整個民族的活力,感受到他所表達的政治主題。但是郭味蕖的政治主題是采用了另外一種手法來表達的,他依然沒有有離利用花鳥畫來抒寫個體化的生存感受。郭味蕖是一位真實的藝術家,他傾聽時代呼聲,感受時代精神,體驗時代情趣,以開放的胸襟接受新時代的洗禮,參與社會事務,使自己徹底成為新時代的一位新人,成為一位富于情趣的新人。
我們的民族剛剛走出百年戰亂,正在洋溢著蓬勃的生命張力進行建設發展,郭味蕖對此不是無動于衷的,他同樣襟懷激蕩、感觸萬般,這就是他抒寫的時代情懷與時代精神。《換了人間》《驚雷》《東風春雨》等作品更是通過寓意手法來含蓄表現的,形象本身即表現萬物復蘇與生機勃發?!掇r家院落》《竹報平安》《春節景物》《田園豐熟》《學書》《雞舍》《庭梅初放》《扁豆籬落》等作品直接描繪現實的世俗安寧生活,就是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歌頌與贊美。
但是這種歌頌與贊美不是通過喊口號,也不是在畫上寫標語這種形式來表現的,而是運用了藝術的手法,以富于情味的筆調描繪了節日生活中習見的爆竹、風箏,富于生活情調,含蓄意味深長。這種寓意手法自然妥帖,真摯誠懇,更富于藝術內涵。這種對于萬物生機的描繪與田園生活的贊美就是對時代精神的表現,但是這種表現是通過回歸到花鳥畫抒寫個人情懷,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的情感來達到的。
郭味蕖刻印“取諸懷抱”,正如他畫中的藝術形象是經過了深厚的情感積淀,經過了深沉情感的過濾,每一筆都是來自內心深處、發自肺腑的,而不僅僅是復制一種視覺形象。郭味蕖用他的藝術向我們展示了那個年代純真質樸的美好情愫與真摯情感。這種鄉土氣息與平凡本色不是封建文人孤立的旁觀與體味所能得到的,他的畫中籬笆的粗簡與石頭的平淡無奇所透出的生活氣息必須是有著豐富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和表達出來的。
從這個勞動者個人化的生活空間,我們能夠間接含蓄地感受到勞動者的情感與品質。這些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的自然事物雖然并不高雅,但是與人之間有著深厚的生存聯系,富于人情味和人間世俗情趣。我們的民族是在傳統農耕生產方式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所以對于勞作與田園有著深厚的情感,這積淀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即對于自然的親和之情,對于土地的依賴,對于農作生存方式的穩定與信賴產生的平和心態,對于依靠自己的勞作來生存的方式的自足感。
郭味蕖在作品中對于生命的贊嘆,對于勞動者的贊美,對于農耕生存方式的回味,抒寫的正是這種情懷。自然農耕生活方式的安定自足與浪漫詩意,這是我們的民族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形成的人性集體無意識,是我們的精神家園。郭味蕖的作品引發了我們民族的一種懷舊與精神回歸,這是郭味蕖的藝術感動了、感染了成千上萬的觀者、引發社會共鳴的深刻原因。郭味蕖拓展了花鳥畫的題材,強化了藝術內涵與抒情性,同時也深化了花鳥畫作品的思想內涵。
郭味蕖還是一位有著深厚傳統藝術積淀的藝術家,他出身詩禮之家,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同時也有著堅實的傳統中國畫技法基礎,他長期臨摹、研究中國古代繪畫作品,比當時許多畫家具備更加扎實全面的傳統文化修養與藝術史的眼光,黃賓虹、傅抱石、潘天壽亦然。但是傳統的東西沒有成為他藝術變革的負累,這源于他深厚的生活積淀與超絕的藝術膽識。他不但在取材上面大膽變革,而且還在花鳥畫的基本風格面貌、意境格調方面進行大膽變革,他融匯表現語匯,拓展藝術形式,取諸懷抱不拘成法,為我所用,大大拓展了中國畫表現的可能性。
郭味蕖的畫境營造落實到筆墨層面,首先就是他在新題材開掘中對于筆墨的彰顯。因為描繪這些新的題材,像農具莊稼果蔬等,在20世紀中后期“學院派”教學體系盛行的時期,有些同時期的作品在描繪這些題材的時候借鑒西方靜物畫的表現方法,利用明暗造型,拘泥于物象描繪,卻忽視了傳統的筆墨的表現力的發揮,迷失了中國畫的基本路徑。郭味蕖則在這些形象中把中國畫的筆墨灌注了進去,開創了全新的境界。例如他對于鐮刀、藤筐的描繪用筆應該是一個創造,他用寫藤的筆墨描繪藤筐、鐮刀與柴耙,因而他的藝術形象有筆有墨,飽滿充實。他筆下的石頭描繪用筆不拘常法,筆墨磊落大方,富于膽氣,給人以暢快淋漓之感。這種放筆直取、不囿于法,不拘小節的取舍方法,使他的藝術形象勁健挺拔,簡潔洗練,這為郭味蕖的花鳥畫賦予了質樸與豪放的品格,這是他寫意的一面。
另外就是郭味蕖對于花卉的塑造,同樣他也大大拓寬了花鳥畫的取材范圍,描繪了許多傳統題材之外的花卉品種。對于這些新題材的塑造他也沒有因循守舊,而是調動多種表現語匯,開創了許多花卉題材的表現手法,創造了許多全新的藝術形象。例如先以淡彩點染再用重色勾寫的山茶杜鵑花形象,他則不拘泥于工筆寫意的分界,勾寫兼用,豐富色彩層次,深化畫面內蘊。他不放棄使用艷色,也不放棄繁瑣的勾勒,在色調與筆墨品質方面都與粗簡的山石籬笆形成了明顯的反差,更加凸顯了生命的律動,這是郭味蕖花鳥畫精微濃艷的一面。另外郭味蕖的筆下也有瓦罐、柿子、藤筐等藝術形象,用色不慍不火,沉著老到,平淡樸實,富于生活情調,這為他的畫面籠罩了濃郁的鄉土氣息與格調。
郭味蕖 雞舍圖 144cm×46cm 1965年
郭味蕖的花鳥畫是在20世紀中期花鳥畫變革的一個成功的典型,全面的修養與扎實的功底讓他的藝術脫穎而出,既沒有“公概化”,也沒有塵俗氣,讓我們驚嘆地看到了那個年代里的純真質樸情愫和美好人性。
郭味蕖是一位有著濃郁生活情趣的藝術家,他發現百姓日用之物的美,并且用花鳥畫描繪,把這些俗不可耐的、與日常民生相關聯的家什展現在畫面上,不但沒有給人以粗鄙丑陋之感,反而獨具一種純樸之美。
他的這些花鳥畫,立意清新獨特,色彩鮮艷明麗,構圖質樸新穎,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郭味蕖本身對于勞動就有著深厚的生活積淀,他用一種富于情感的筆墨來抒寫自己的真摯情感,所以他的花鳥畫中浸透著濃郁的、深沉的、真摯的味道。
、
他在藝術上大膽實踐,勇于創新,主張花鳥和山水相結合、白描和點染相結合、工筆和寫意相結合、重彩和潑墨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他的作品立意清新,色彩秀麗,構圖新穎,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郭味蕖是位學者型的畫家。
他的學術研究,包括中國美術史、金石考古、書畫鑒賞、歷代書畫家研究、中國版畫史、民間年畫、中國古代建筑與雕刻、花鳥畫史、花鳥畫創作技法理論,以及文學、詩詞、書法等諸多方面。
劉曦林評說:“中西繪畫兩層根基,史論與實踐雙軌同步,是中國近、現代諸如陳師曾、黃賓虹、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許多大藝術家的共同道路。郭味蕖也是這條造就大師的道路上的后來者。
這條畫家兼學者的廣采博取的道路,充實了他的學養,并使他得以從縱的歷史演變及橫向的對比聯系中得以把握了藝術變革的規律,為其更新花鳥畫藝術的觀念,攀登花鳥畫新高峰奠定了基石。”
中國畫追求的含蓄、中正、平和,一種真正的養心養目,這些方面是西畫所不及的。耐心看郭先生的畫越看越有味,內在的東西值得細品,對當代人來說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他的作品都不是舊程式的,但中國畫意極濃。作為學者型畫家他對畫的思考縝密,落筆有據,在工寫之間取得均衡,在寫生和筆墨之間取得一種高層次的均衡。他是平和的,集幾十年的修煉達到的一種境界,要品郭先生的畫需要深入細品,要有修養、有品位才能共鳴,才品得進去。
郭先生的畫明朗、樂觀向上,這是藝術家最寶貴的發自內心的真誠,這與文革以來虛假的浪漫主義是有很大的質的差異。郭先生的作品所給予我們的是能跨越時代的、持續給后人的真誠的藝術境界。如果談到中國畫現代性問題,我認為從這個角度應該有一個新的理解。
—— 殷雙喜《郭味蕖藝術研討會發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