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青島電影學院一女生畢業作品《吹響小山河》只獲得三等獎,該女生登臺后表示接受不了,拒絕領獎,自己的作品在國際上獲得了不少的獎,為何在學校只能得到三等獎。
《吹響小山河》也在網上爆火,那么這部三十多萬的小成本短片,是否真的失???亦或是學校不懂藝術?
耐著性子看完這部20分鐘的短片,感慨頗多。
下面就說說我的看法,當然可能我不懂藝術,不懂電影,所以評價只供參考,也只代表個人意見:
第一:環境割裂感很強
導演似乎在刻意塑造一種“鄉村環境”,但卻又脫離了現實。
從一開始看吧,按照環境,我以為是在大山深處,有山有水,這樣似乎和我老家差不多,可看著看著,又覺得不是,更像西北地區的環境,可隨后發現,好像又在海邊。
原諒我,我實在沒辦法代入其中,我自始至終不知道,導演想要描繪的環境到底是什么?
其次,為了塑造農村環境,刻意制造了一些不屬于農村的東西,但又要讓人覺得這就是農村,所以就有了“很農村”的一些東西。
比如破舊的窗戶、老舊的課桌、農村小院子、矮房、一只羊。
可導演不覺得過于刻意了嗎?
只要是在農村生活過一星期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環境,就是一個固定機位選取出來的藝術作品,和農村生活沒有半毛錢關系。
第二:人物塑造很失敗
以短篇角度來說,確實很失敗。
從開局四個小孩子一條線慢跑,很明顯的就能感受到“看,他們在哪里演戲呢!”
是吧,一眼就看出來,這就是假的。
你隨便大街上找三四個小孩子,讓他照著演,他也不會給你演出視頻里的樣子。
這就是事實。
那么為什么出現劇中的樣子呢?很顯然,導演為了追求所謂的藝術,為了藝術,所以淡薄了孩子的天性。
再比如,校長、老師、快遞站等等的著裝,太過刻意,不像是正常鄉村人物的著裝,仔細一看,其實這種著裝有很濃厚的國外藝術色彩。
縱觀整個國內,我能想到稍微沾點邊的,也就是新疆維吾爾兄弟姐妹們的著裝。
可這又與環境刻畫格格不入。
第三:主體太單薄
從作品名字能夠看出,吹響小山河,就是借助《彎彎的月亮》里面的小河,以此來講述“留守兒童”的故事。
可惜這個故事很單薄。
至少從我這個農村人的角度來說,我感受不到任何留守兒童的生活氣息,唯一能契合的,估計就是小男孩一個人的表演,僅此而已。
就比如他們在廚房做飯這一段,怎么看怎么假,一看就是一群城里人,十指不沾陽春水,他們所刻畫出來,農村廚房有趣且增進感情的戲碼。
自始至終,沒有半點農村生活的氣息。
所以,刻畫出來的所謂留守兒童,也不過是無病呻吟。
最后,對不少網友評論的一點回應:
有人在短片下評論:這是給留守兒童發聲!
我的回答是:這確實是在刻畫留守兒童,同樣結局用一群農民工看視頻,以此來告訴大家,要關注留守兒童。
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是對的。
但從作品的角度來說,是一部失敗的作品,最簡單的來說,如果我是農民工,遠在大城市,你拿這樣一部作品給我看,告訴我這是農村留守兒童。
那我站起來就給你一巴掌,就是這么現實。
這是導演眼中的留守兒童,而不是真實的留守兒童,因此這樣的作品,得不到任何的認可,你隨便拿去大街上找個從農村來的人,問一問,就明白。
所以導演說國外獲獎,這其中的味道,自己品。
還有人說,這是反諷?
可能我藝術不夠,感受不到他所謂的反諷在哪里?他反諷的是什么?
對吧,你說反諷,那么就得有一個對象,那她反諷的是什么呢?
整部作品,沒有沖突、沒有對立,有的只是幾個所謂的留守兒童,以及奇裝異服的小丑,反諷的是什么?
借助小孩子反諷留守兒童?反諷家長不應該出去打工?又或者其他的?
所以,花二十分鐘看完《吹響小山河》這部短片,我不認為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至少他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內容來看,它的描繪可能符合國外的看法,所以得到提名,但它卻真正的脫離了現實。
我不知道第一名、第二名的作品是什么,所以也不對《吹響小山河》得第三,發表意見。
但從導演的發言,我們品出一個事實:花30+在國外獲得提名(拿獎)就是優秀作品。
這很明顯能夠感受到一個事實:第一名和第二名花費不高,且在國外沒獲任何提名獎,所以導演認為這是刻意打壓。
如果這樣的理由成立,那《長城》就應該成為國內電影的標桿,而不是成為恥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