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是個大漢奸,投靠日本人賣國求榮,如果他不死,抗戰勝利后即便不槍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手下的陳公博、丁默邨等一大批漢奸,都是被處決的。
其實早期的汪精衛,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是一個為了追求民主而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
他原名汪兆銘,出生于沒落的官宦家庭,父母去世得早,從小寄養在叔叔家中,就見識了社會的冷暖和人性的善惡,他懷念自己的父母,怨天憂人,逐漸養成了懦弱自卑、優柔寡斷的性格,卻又充滿著對命運的不屈和掙扎。正是這種矛盾的性格,影響了他的一生。
他非常努力讀書,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廣州府院的童生考試中,一舉拿下了第一名(秀才),相當于現在全省高考的狀元。如果他再努力一下,考個舉人,中個進士,也未曾不可,但歷史的車輪沒有給他機會,大清搖搖欲墜。
他作為廣東省杰出的青年才俊,次年被官費送往日本留學。在日本,廣東人有一個以孫先生為首的文化圈子,這個圈子就是弘揚民主精神,建立共和的。
汪精衛認識了孫先生之后,認為孫先生所弘揚的思想,正是他的期望,所以鞍前馬后地追隨,首先加入了孫先生和胡漢民領導的興中會,由于他的文筆很好,很快成為骨干。1905年,孫先生和黃興等人把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為中國同盟會,汪精衛成為第一批同盟會的老會員。
同盟會成立之后,以報紙的形式進行宣傳,創刊了《民報》,與康有為等?;逝傻摹缎旅駞矆蟆丰樹h相對?!睹駡蟆返闹骶幨钦卤牒吞粘烧拢嬲龍坦P的就是有胡漢民、汪精衛等幾個人。
汪精衛不愧是廣東第一秀才,以“精衛”的筆名寫文章,寓意自己要當一名填海的精衛鳥。他文筆辛辣,相繼寫出了《民族的國民》、《論革命之趨勢》、《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等文章,令人耳目一新,影響了很多人,使得大批的熱血青年加入同盟會,要創立了一個民主共和的中國。
1906年,汪精衛畢業之后,拒絕兩廣總督岑春煊的高薪聘用。果斷跟隨孫先生去南洋籌款和設同盟會分會,到了南洋之后,他擔任南洋革命黨報《中興日報》主筆之一,把孫先生的革命思想灑向了南洋的每一個角落,使得孫先生如期籌到了革命的經費。
1908年,對于汪精衛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這年他在馬來西亞認識了華僑巨富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汪精衛長得眉清目秀,就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帥小伙,陳璧君為之傾倒,毅然跟著他一起革命。但是一心革命的汪精衛,盡管年紀不小了(26歲),卻沒有考慮個人的終身大事。
他按照孫先生的指派,繼續宣傳革命精神。1910年,汪精衛回北京刺殺攝政王載灃,他知道此去兇多吉少,沒打算活著,但陳璧君很欣賞他,盡管連兩人沒有結婚,毅然和他同居了幾天,嘗了身為男人的味道,讓汪精衛沒有遺憾。
刺殺果然失敗,汪精衛被捕入獄,他在監獄里寫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想學著譚嗣同那模樣,豪氣萬丈地走上刑場,哪知陳璧君舍不得他去死,已經拿著她爹的錢賄賂了肅親王善耆,改斬首為監禁。
肅親王善耆知道汪精衛的身份,是孫先生的親信,所以不斷派人游說。汪精衛的性格本來就是矛盾性質的,被肅親王那么一勸說,也覺得肅親王說的很有道理,革什么命呢?人生在世,不就是追求錢財和權力嗎?
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凱釋放汪精衛并以禮相待,許以高官厚祿,時南北和談期間,汪精衛明為南方民軍議和總代表伍廷芳的參贊,卻暗中為袁世凱賣命,還一個勁的游說孫先生讓權,他利用自己在革命隊伍中的名氣,提出了“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的“六不主義”,間接逼迫孫先生讓權。
孫先生考慮到革命力量的懸殊,不愿南北起戰端,不得不讓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
汪精衛為了體現他的“六不”主義,與陳璧君結婚之后,沒有在袁世凱的帳下任職,而是去了法國留學。
由于汪精衛這一招迂回之策做得很隱秘,彼時孫先生還沒有看破,把他當成自己人。第一次討袁運動,他沒有參加,1915年第二次討袁運動,他雖然參加了,卻沒有出多少力,只顧埋頭寫小說。寫了一部《紅樓夢新評》,文筆之間沒有了先前的那股闖勁和熱血,變得暮氣沉沉。
汪精衛很想騎墻,但對于袁世凱的帝制還是很反對的,袁世凱一死,他死心塌地回到孫先生的身邊。
1917年到1918年的護法運動,寫了幾篇文章,多少有一點作用。隨后奉孫先生指派去上海辦《建設》雜志,繼續宣傳孫先生的思想。
汪精衛由老丈人出錢支持,得到孫先生的信任。在外人看來,汪精衛就是孫先生的嫡傳弟子,他也以這種身份自居。
1921年,廣東革命政府成立之后,汪精衛擔任高等顧問和教育會會長等職,受到孫先生的器重。第二年,他擔任國民黨本部參議,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逐漸生于漸隆,超過了胡漢民。不過,在孫先生聯俄聯共的方針上,他沒有胡漢民那么積極反對,而是繼續騎墻,打溫柔招牌。
1924年,汪精衛在國民黨“一大”上,被孫先生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成為國民黨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又躊躇滿志起來,積極推進了孫先生創辦黃埔軍校。黃埔軍校的一部分建校費用,還是他向老丈人要來的。當時孫先生讓蔣介石當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汪精衛提出了異議并排擠蔣介石(在報紙上刊登蔣介石的私生活),想自己當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孫先生沒有采納。
蔣介石的名譽受損,沒有及時出任黃埔軍校的校長,在黃埔第一期生的招生過程中,廖仲愷替代了一陣子蔣介石的職責。
在孫先生的眼中,汪精衛是文,蔣介石是武,只有文武兼備,民國才會強大。
在黃埔軍校的開校儀式上,孫中山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汪精衛只撈了一個政治教官的頭銜,排在胡漢民之前。
這個時候的國民黨,勢力還是很弱,只控制了廣州這一小片地方,隨便拿出一個軍閥的地盤,都比國民黨的地盤還大。這一年,馮玉祥在北京起事,邀請孫先生北上議事。當年11月,汪精衛以孫先生秘書的身份,跟隨孫先生去北京,與馮玉祥共商國事。
1925年孫先生病逝,汪精衛以孫先生繼位人的身份,打著孫先生的名號,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改組了國民政府,并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宣傳部長。
這個時候的國民黨內部,主要分成四派,分別是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蔣介石。胡漢民為了奪權,抬出了孫科,而廖仲愷卻不久遭人暗殺,真相至今成謎。
汪精衛不懼胡漢民,擔心的是手握兵權的蔣介石。
蔣介石一直把黃埔軍??醋鱾€人的資本,打造“校長”為大的思想,積極培養親信勢力。汪精衛看不下去,在軍校講話時宣稱:無論什么軍事和政治,都要以國民黨的黨綱和政策為準,軍隊是屬于黨的,不是屬于個人。
汪精衛此舉撩了蔣介石的逆鱗,兩人的矛盾開始激化,為了打擊蔣介石,汪精衛查辦了蔣的兩個把兄弟,一個是走私貨物的虎門要塞司令陳肇英,另一個是圖謀海軍領導的歐陽格。
汪精衛斷了蔣介石的財路,而蔣介石也沒有閑著,搗鼓出了“中山艦事件”,把污水潑向了汪精衛。汪精衛被迫辭職去海外旅游。
1927年,當蔣介石想把國民黨政府遷往南京的時候,遠在蘇聯的汪精衛暗中操控,使國民黨政府遷移到了南京,由于資格老,名氣大,被選為武漢國民政府委員會議主席,他還沒有從蘇聯回國,所以由譚延闿暫時代理。汪精衛到任之后,馬上就開會,擼掉了蔣介石的一切職務,為了得到共產黨人的支持,還與陳獨秀共同發表了一則聲明。蔣介石一氣之下,索性折騰出了“四一二事變”,拿工人階級和共產黨人開刀,還在南京另立中央,汪精衛非常生氣,開除蔣介石的黨籍并予以通緝。
這就是歷史上的寧漢分裂。
蔣介石火了,要派兵進攻武漢殺一殺汪精衛的銳氣,汪精衛也知道武漢這邊的軍隊打不過蔣介石,急忙讓人請求李宗仁和朱培德等人從中斡旋:大家都是孫先生的弟子,不要鬧了,還是先北伐穩固政權吧。
蔣介石一聽有道理,老子還是先占據好地盤再說,他為了得到財閥的支持,頻頻向宋三小姐示好,只要拿下了宋三小姐,孔宋兩個勢力團體就為他所用。這一招汪精衛已經用過,不算稀奇,還屢用不爽。
汪精衛想與蔣介石一爭高下,卻不料后院起火,轟轟烈烈的湖南土地改革,觸動了國民黨高層的利益,引發了“馬日事變”。蘇聯顧問鮑羅廷提出抗議,可這邊,何健與朱培德等國民大員也逼汪精衛表態,汪精衛為了得到國民黨高層人物的擁護,不得不趕走鮑羅廷,開始清黨。
盡管如此,仍沒有改變局勢,于是汪精衛通過黨內的派系斗爭,轉移矛盾,利用何應欽和李宗仁等勢力,逼迫胡漢民和蔣介石下野,但他自己也被李宗仁算計,不得不通電宣布下野,帶著老婆再次去法國吃面包。
臨走之前,他授意陳公博、顧孟余等人,一面繼續反蔣,一面成立“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用孫先生早先改組國民黨的那一套,排擠政敵,一心把他推上去。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由于得到孔宋勢力的支持,加之李宗仁為了平衡黨內派系的矛盾,很快就重新起用。出山后蔣介石被推舉為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又兼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
汪精衛傷敵八百,自損卻是一千。他以為把蔣介石摁下去了,哪知蔣介石這個打不死的小強,一下子變成了大強。不過他有聲望,國民黨內很多人還是唯他馬首是瞻,陳公博等人的“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推選他為“中國國民黨改組派”中央領袖,大家都想他回來主持大業。
1929年,汪精衛回國,以國民黨主席的身份招攬各方勢力,大肆封官,此舉果然厲害,為他贏得了一些支持,也分化了蔣介石的勢力??珊镁皼]過多久,就被蔣介石開除黨籍并通緝,不得不在1931年元旦發表下野聲明。他玩過的招數,被蔣介石一一照搬,但效果出奇的好。
下野后的汪精衛,內心非常不服氣,于5月28日在廣州成立了國民政府,否認南京國民政府的合法性。
這一幕鬧劇確實厲害,廣州是國民政府的起源地,還能得到當地和南洋財閥的支持。蔣介石盡管很生氣,卻選擇了息事寧人,暫時讓汪精衛蹦跶,他全力在江西“剿匪”。只要拿下江西,順勢平息廣東。
這一年,東北發生了意外,汪精衛首先發難,指責蔣介石身為總司令抵御外辱不利,蔣介石為了緩和關系,一面釋放了被軟禁了胡漢民,讓胡漢民與孫科對付汪精衛,一面通電下野,派蔡元培和張繼攜帶他的親筆信去廣州和汪精衛談判,讓汪精衛來南京當行政院長。
汪精衛一看老蔣給了臺階,那就下吧,其實他在廣州折騰,也折騰不出什么實質性的東西,連軍隊都沒有,廣州的警察署都指揮不動。
老蔣第二次出山,汪精衛就任行政院長,兼著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外交部長、內政部部長等職,看上去是妥妥的二把手,實權派。
大家都以為,蔣汪二人一笑泯恩仇,一度形成汪主政、蔣主軍的新局面,哪知汪精衛卻被老蔣再一次算計,空有職權沒有實權,在行政院里說話,沒有幾個人聽。
第一次淞滬大戰,汪精衛作為外交部長,與日本特使談判。他對日本是有感情的,死傷多少中國人倒在其次,首先他的目的是如何獲利,趁機奪取政治資本。在這之前,他見老蔣已經下令小張把東北讓出去了,所以授意外交次長郭泰祺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他為了表示對日本的友好,以行政院長的名義,否決了小張兵進熱河的戰略計劃。
這個時候的汪精衛,已經向漢奸邁出了第一步,他為了獲取政治資本,有些不顧一切,他代表的親日派,采取媚日的形式,面對日本的進逼步步退讓,還參與了“何梅協議”的制定。由于公然宣稱日本帝國的強大,認為中國的力量不足以與日本抗爭,贏得了一批鐵桿追隨者。淞滬戰役中么很多國民黨軍官見識了日軍的火力,開始畏戰,所以很多人認可汪精衛的和平戰略。但也有不少人恨汪精衛親日,傳出了“打到汪精衛”的呼聲。
時間到了1935年,汪精衛終于嘗到了惡果,被人暗殺,雖然他沒死,卻留下了后遺癥,連醫生都說他熬不過10年。
很多人猜測那場暗殺就沖著他去的,為什么拍照的時候,蔣介石碰巧有事走開,為什么碰巧殺手在那時候開槍?連他老婆陳璧君都對著蔣介石哭喊:“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可以不干,為什么派人下毒手啊?”
他在蘇醒過來后,面對前來探望的蔣介石,也說了一句:“這件事能不能恢復我們之前的感情?能不能化解我們之間往日的誤會?”
言外之意,他已經挨了一槍,能不能化解兩人的恩怨?
蔣介石當然沒有回答他。
傷勢好了一點之后,汪精衛出國治病,等于是避禍。他心里明白,他和蔣介石已經是兩條道上的人,他內心很不服氣,卻又無可奈何。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西安發生了一件事,眼看蔣介石性命不保,國民黨群龍無首,何應欽等人第一想到的就是汪精衛。連陳璧君都給汪精衛發去電報:老公,你回來吧,老蔣被小張扣住了,老何想你回來,你的好日子就要來了。
汪精衛屁顛屁顛地回國,卻不曾想老蔣啥事都沒有發生,好著呢!老蔣一看汪精衛回來了,也要意思一下,彰顯他的胸襟,于是讓汪精衛當了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
都說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想。汪精衛這個“副”只掛在頭上,比緊箍咒還難受,最重要的,他突然發現自己和小張差不多,失去自由了。
他沒有自由,可手下的兄弟有自由,為了與蔣介石“斗法”,為了當老大,他不顧一切,什么民族仇恨,什么家國情懷,通通舍棄。既然大家都認為他親日,那就索性親一親。
他的心腹周佛海派出代表梅思平,與日本特使在香港談判,日本為了支持汪精衛,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的答復,這一下,汪精衛親日派的勢力大增:看看人家日本人,還是講道理的,不能動不動就喊著抗日,要想著怎么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日本人說話等于放屁,進攻的腳步并沒有任何停歇,眼看日軍一步步蠶食中國,根本沒有兩年內撤軍的動靜,老蔣也火了:南京都丟了,武漢也保不住了,一半河山淪陷,你還瞎折騰,一邊涼快去吧!
汪精衛在重慶涼快,可是他覺得重慶沒有香港那么涼快,于是找了一個借口,轉道越南逃到香港,發表了一個“曲線救國”聲明,又去日本訪問,回來后在南京成立所謂的國民政府,實施他的“曲線救國”。至此,汪精衛已經被釘在了大漢奸的恥辱柱上。
還別說,汪偽政權的擁護者還是很多人,像孫良誠、龐炳勛、孫殿英等,直屬兵力達到60萬人,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的人數就超過了兩百萬,加上七七八八的皇協軍、維持會等等,一個個打著“曲線救國”實施賣國之舉,眼睜睜地看著同胞倒在日軍的槍口下,無數婦女遭受日軍的侮辱。
從1939年成立汪偽政權之后,是汪精衛認為他人生“最巔峰”的時期,他經常穿著一身戎裝拍照,臉上都帶著得意忘形的笑意,仿佛迎面吹來的風,都帶著一股東洋脂粉的香味。他老婆陳璧君也跳上跳下,與陳公博等人拼命宣傳汪主席的“救國”。
很多人對于汪精衛和陳璧君的婚姻表示不理解,在民國那種時候,哪個大員不是三妻四妾?可奇怪的是,汪精衛只有陳璧君一個老婆。汪精衛長得那么帥氣,可陳璧君卻那么丑,兩人居然夫唱婦隨那么多年,生了六個子女,沒有任何桃色新聞。
民間傳聞陳璧君是個悍婦,汪精衛走到哪里就追到哪里,寸步不離,可即便是這樣,倘若男人真心要出軌,多的是理由,多的是機會。
他有欣賞他的女性,有的甚至為了他而終身不嫁,第一個就是他大哥汪兆鏞為他定的一門親事,女方叫劉文貞,一直癡癡等候他的歸來,終身未嫁。第二個女子是汪精衛在日本留學認識的,是方聲洞的妹妹方君瑛,汪精衛與陳璧君結婚的時候,方君瑛還出席了婚禮,黯然神傷。后來方君瑛一直未婚,由于工作與汪精衛多次接觸,引起陳璧君的不滿,在總統府大鬧了一次,方君瑛為了證實自己的清白,選擇了自殺。第三個就一個叫施旦的有夫之婦,從1939年追隨汪精衛,成了汪精衛的秘書,但兩人并未傳出任何緋聞。
汪精衛于1944年死亡,死在了日本,關于他的死因有幾種說法。不管怎么說,他死了。抗戰勝利后,漢奸都被清算,他算逃過一劫,但他老婆陳璧君卻沒有那么好運,死在了監獄里。
汪精衛臨死前立下遺囑,其中有幾句:“余年甫弱冠,即追隨先總理,獻身黨國。赤忱微勞,國人共見”、“交涉東洋,組府還都,皆不得已之手段而已”。
這個大漢奸,臨死還在替自己辯解,還在以孫先生的追隨者自居,不知他在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見孫先生。
抗戰勝利后,汪精衛的墳墓被張靈甫率人炸開,尸體挫骨揚灰,以告慰在抗戰中犧牲的英靈。
我們翻看汪精衛的人生軌跡,他從1927年開始,就有些不正常,他的對手有好幾個,胡漢民、李宗仁、何應欽、孫科,當然,那些人都不是他的對手,只有蔣介石才是他的噩夢。
他以孫先生的繼承者自居,一心當老大,卻幾次被蔣介石牢牢摁住,內心不屈服,為了尋求外援不惜出賣國家利益,成為天字第一號大漢奸,他到死都沒有明白,究竟輸在了哪里!
陳公博在監獄中曾經下過日記,日記里評論了蔣介石和汪精衛兩個人:……他們兩個人的個性本來就不同,一個愛說話,一個愛緘默。一個感應很快,一個城府很深。兩個人雖然共負大責,而蔣先生對于一切機密都不愿竭誠討論。國家大事本來應該和衷共濟的。什么才是和衷,基本條件當然是坦白,今既不能坦白,衷又由哪里和起,濟又由哪里共起?他們兩位先生表面雖然客客氣氣,而暗中還在爭領袖……
說白了,就是“爭當老大”,汪精衛這個廣東省的高考狀元,不愿輸給上海灘混混出身的蔣介石,內心敏感而懦弱自卑,加上優柔寡斷和不服輸的雙面性格,導致了他的悲劇。老蔣強硬一點,他就軟了,老蔣懶得和他計較,他又背地里使陰招,活脫脫一個小人。面對日本人的強硬,一味忍讓,只求當一個名不副實的“老大”。所以他被挫骨揚灰,那是他應得的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