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4658字,閱讀時長約12分鐘。
▲賀蘭山巖畫
賀蘭山人民醫院
悠久而又年輕
地處賀蘭山東麓引黃灌溉區中部的賀蘭縣,常住人口34.7萬人,是整個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口最多的縣。坐落于此的賀蘭縣人民醫院,創建于1956年。而由于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原因,這家歷史悠久的醫院,又有著無比年輕的“新基因”。
作者 | 人物君
回歸正軌
在賀蘭縣人民醫院近七十年的歷程中,曾探索過多種模式來促進醫院的發展。本世紀初,在當時的醫改背景下,賀蘭縣人民醫院嘗試以租賃運營的模式來經營醫院,以期獲得更好的發展。然而事與愿違,之后由于承租方對醫院缺乏足夠的投入以及人才培養體系的欠缺,使得其作為公立醫院的定位和職能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面對當時醫院發展的每況日下,在2012年當地政府決定收回賀蘭縣人民醫院的經營權,改為仍由政府來主導醫院的運營,并為此啟動了新的賀蘭縣人民醫院的建設,于2016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所以,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今剛走過七載春秋的新賀蘭縣人民醫院還非常年輕。
租賃運營那十余年的坎坷發展,致使新的賀蘭縣人民醫院在發展之初比其他一些兄弟醫院要落下許多。但如今醫院循著新院建設之初制定的發展規劃,一步一個腳印,再次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上來,一改之前租賃運營的頹勢,六七年間走完了其他一些兄弟縣級醫院幾十年所走過的路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長足進步。近幾年,賀蘭縣人民醫院創建了骨科和心內科兩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神經內科和婦產科兩個市級重點學科,其他多門學科的發展也均取得了顯著進步,其營收水平已經上升至自治區同級別二級醫院的中上游水平,成為后來居上的典型。
近些年,醫院更是著眼未來發展的長遠布局,努力推動縣域醫共體信息化平臺的搭建。該平臺建成后,將實現以賀蘭縣人民醫院為龍頭的5級電子病歷、其他縣級醫院4級電子病歷、鄉鎮衛生院3級電子病歷的高效信息化集成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的4+級建設。
近幾年,醫院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用房緊張的問題日益凸顯。賀蘭縣人民醫院現在的院區占地40畝、總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在整個寧夏同級別醫院中算是較小的。為了更好地滿足百姓的就醫需求,提升就醫體驗,“十四五”期間,賀蘭縣人民醫院的擴建將作為賀蘭縣的重點民生工程來抓,新建院區規劃設計為6萬平方米左右,擁有500張床位。建成后,將有效解決醫院未來10-20年內的發展空間問題,助力賀蘭縣人民醫院成為集醫療、教學、預防、科研、公共衛生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縣域診療中心。
“雙刃劍”
賀蘭縣的優勢是離銀川近,劣勢是離銀川太近。
僅20公里的距離,被調侃為一腳油門就能到銀川,賀蘭縣人民醫院又該如何阻止省城大醫院對當地患者的“虹吸”,避免自己陷入尷尬的角色定位。
為此,賀蘭縣人民醫院想了很多方法。當然,最核心的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提升臨床專科技能是根本,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在早期時效果并不明顯。
如何解決好這一難題,在賀蘭縣人民醫院院長王治兵看來,必須要雙管甚至于多管齊下,既要有“遠方”又要有“眼前”。
而“眼前”最能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便是通過優質醫療服務來吸引并留住患者。
“專科由弱到強的轉變需要較長時間,但提升就醫體驗、加強疾病的全流程管理,卻是我們很快就能做到的。”
王治兵覺得,切入點可以從健康管理做起,將患者吸引過來。為此,他通過與政府部門的積極溝通,希望當地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體檢、健康管理能留在本地進行,再逐步擴展至疾病的診治,讓大家了解賀蘭縣人民醫院的實力,這部分人員群體對醫院的認可和影響力又會影響更多的人。這樣的模式推行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為煥發新生的賀蘭縣人民醫院在起步階段快速贏得當地百姓信任的關鍵。
同時,賀蘭縣人民醫院還積極與當地三甲醫院合作,如果群眾需要大醫院專家的服務,醫院可以在半小時內把區內的專家請來,讓患者在本地就可以享受到知名專家的診療服務。如此,離銀川太近容易被虹吸的劣勢,反而轉變為可與區內三級醫院間高效聯動的優勢。
“一把雙刃劍的好壞,取決于揮劍者的功力。”
圖 | 賀蘭縣人民醫院院長 王治兵
距離銀川市區僅20公里的距離,使得賀蘭縣在與區級大醫院間構建起“上聯下達”的醫聯體合作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區級醫院的專家幫扶團隊,可以很方便地往返于兩地之間,賀蘭縣人民醫院可以充分融入到區級專科聯盟體系中,助推醫院在學科發展的道路上快速前行。
此外,王治兵還提出,對于疾病的事后跟進式管理是提升滿意度、增強患者粘性的重要手段。
“我們每年1萬多人次的出院患者和40萬多人次的門診患者,如何讓這些已治療患者能夠堅定地認可我們并影響他們周邊的人,在身體不適時能第一時間想到找賀蘭縣人民醫院?”
為此,賀蘭縣人民醫院專門成立了“疾病管理科”(又稱“健康水平提升專班”),由醫院的專職人員去做健康管理的回訪、隨訪等工作,第一時間解決居民的健康需求。碰上民眾真有就診需求,自己又來不了醫院的,醫院會迅速安排救護車其接來醫院診治。
王治兵希望將治療前的健康管理和治療后的疾病管理,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管理好賀蘭縣34萬百姓的健康,這便是他們作為縣域龍頭醫院最大的責任。
同時,通過醫保報銷比例的傾斜,在縣級醫院治療的花銷要比大醫院省很多。加上持續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帶來的醫院診療硬實力的增強,與三級醫院間的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當地群眾也就對賀蘭縣人民醫院的信任度越來越高。
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如今三級醫院對賀蘭縣人民醫院的虹吸效應已逐步減輕。王治兵相信,隨著醫院未來循著高質量發展之路繼續前行,虹吸現象可能會逐漸消失。
“我們有信心打造醫院自己的品牌,只是你愿不愿意去做,怎么去做的問題。”
熟人醫療
在賀蘭縣人民醫院醫共體內部,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守衛著百姓的健康,大家形成一個共同的理念——“老百姓找你看病,首先要能找得到;老百姓不找你的時候,你要去找老百姓”。
如此形成的定向管理,改變了以往醫生與患者間聯系弱,“每次看完病,又成陌生人”的情況。
“醫生與患者間‘一回生二回熟’,以后看病就找我了,我看不了的病情可以介紹其他醫生來;即使你不來找我,但你有需求,我仍會去找你。”
“熟人醫生”的模式,是基于強信任的以真心換真心,是中國百姓最為樸素、直接的情感表達,恰是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基層醫療的道路。這種模式,改變了之前醫患之間隨機匹配,診療信息總是會“斷檔”、“重啟”的情況,省去了很多重復檢查的環節,無論是對于醫生、患者還是醫保資金,都是多重獲益。
“熟人醫療”模式還避免了縣域群眾盲目地跑外就醫。銀川的大醫院,每天排隊看診的人群一眼望不到頭。如此大費周折,如果能在縣城內就解決疾病,又是自己熟悉的醫生,誰又會愿意往上面醫院跑呢?
“老百姓大老遠跑去大醫院看病其實是不愿意的,因為很困難。”
作為農村出來的孩子,王治兵懂得縣域百姓在醫療方面最實在的需求是什么。他一直有著一個樸素的理想,那便是能通過醫院的平臺做點事,讓基層百姓真正成為健康的最大受益者。
雖然我國已實現了全面脫貧,但在西北地區很多百姓仍不富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仍時有發生。
“所以,我們把患者留在縣里,不光是要給他們看好病,同時還要讓他們少花錢。”
作為醫生一定要為患者,而老百姓對于真正能為他們著想的醫生、醫院,是發自心底感激的,這便是以真心換真心。
王治兵至今忘不了多年前,他還在三級醫院的時候,管理過的一名老人。因為多年糖尿病引發的糖尿病足,老人一直截肢至膝關節以上。手術前,當老太太的傷口打開時,那股濃重的臭味彌漫整個病區,無人敢靠近,有時候甚至連患者家屬也忍受不了,但王治兵還是強忍著給她換藥。
“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因為患者需要你,而且也是我作為管床醫生的職責所在。”
手術后,臭味有所緩解,但糖尿病足因傷口裂開,很難愈合,需要持續數月的換藥。王治兵陪著患者出院來到她家中,看到是打零工為生的老人女兒、墻上掛著英年早逝的兒子的照片,一家人全指著老頭每月1800元的退休金艱難過活。那一刻,王治兵心里的酸楚難以自抑,于是他自作主張,決定以后給老人免費換藥,這一堅持就是4個月。
“那時候我不敢跟科主任說這事,因為換藥沒收錢。”
這件事對于王治兵而言,可能是一輩子都難以忘卻的。
“倒不是因為當初有多艱辛,而是忘不了那位老太太當時有多難,她需要幫助。而我職責所在的舉動,可能鼓舞了她,讓她又堅持多活了幾年。”
在王治兵看來,作為一名醫者總還是需要一些情懷的,那便是要始終心系患者。
“這份情懷也成為后來支撐我推動賀蘭縣人民醫院發展的源動力,沒有這,很多事情可能很難堅持下來。”
艱辛自知
經過近幾年的奮起直追,賀蘭縣人民醫院在短短幾年內,內外科的專科數量均實現了翻番。年手術量從剛起步時的僅千臺左右,到現在的近5000例,其中三四級手術占比更是高達46%,慢慢地很多疑難危重癥患者也就留了下來。然而功成背后的艱辛,唯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2018年,剛接手醫院領導班子的王治兵,決定要建一個覆蓋全縣的醫療信息化平臺。因為他堅信,未來醫學以及醫院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撐。
而該項目要想落地,需得到上級部門的認可與支持。為了該項目能順利推進,王治兵帶著信息科的同事一起奮戰了數個通宵,為的就是將項目方案做到盡善盡美。可當他滿懷希望的做匯報時,該方案甚至沒被多看一眼就給否了,理由是賀蘭縣人民醫院剛起步,做這么一個信息化平臺沒有必要。
而在王治兵看來,任何一家醫院,無論大小,只要做的事是對百姓有利的,就理應得到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王治兵強忍著內心的心酸,據理力爭。
“那時真是差點落淚,但哪怕是被訓話,我也要繼續講。反正出去我是不會出去的,就在那磨。”
為了能夠促成項目,為了能等到領導,有時候在領導門口一站就是一上午。中午沒人管飯,餓著肚子繼續等到下午上班了再去磨。
那一刻的王治兵,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德福”(寧夏題材熱播劇《山海情》中的人物)日日守在電力局門口,只為村民能早日通上電……
王治兵的恒心最終打動了領導,領導在聽了他的詳細匯報后認可了這一方案。但這只是第一步,王治兵還要不斷給各級領導、醫院的中層干部等做思想工作。
縣醫院電子病歷4級就夠了,為什么我們非要做到5級?
為什么一定要多費成本做集成平臺呢,非集成平臺一樣可以解決問題?
諸如此類的一大堆問題,王治兵都要向大家耐心解答,并最終說服他們。
王治兵對于信息化的想法不是僅局限于賀蘭縣人民醫院一家,而是從一開始,就站在全縣醫療衛生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他希望未來全縣的醫療信息化都能整合在一個平臺上,這樣對于醫共體的上下聯動、全域覆蓋將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所以,第一步建成5級電子病歷,同時有效實現互聯互通4+級,為后期的智慧醫院、智慧診療和智慧服務做好鋪墊。
“我們第一步搭架子的時候,就要把它壘高。要想做到十年不落后,這樣的高框架必須得有,否則十年后一定是落后的。表面上是多花了些成本,其實從長遠看正是為了少花錢、少走彎路。”
今年初,該項目正式落地,王治兵心中的石頭這才算真正落地,他相信等一年后平臺建成,一定會有一個很好的結局呈現。
王治兵回憶,一路走到現在,很多時候是源于內心的那種堅持,有時候也是一種煎熬,但堅持做你認為對的事到最后,就一定會有收獲。
王治兵自己是這么做,也是這么教育醫院的年輕人的,醫院的學科發展亦是如此。
“這么多年,能取得現在這么一點小成績,與這份執拗的堅持不懈有很大的關系。”
責編 | 阿 莉
攝影 | 葳 蕤
校對 | 蘇 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