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看過關(guān)于清朝的電視劇的人,常常會早朝上皇帝居高臨下訓斥大臣的畫面嗤之以鼻,大臣們也都低著頭不敢說話,生怕說錯話換來殺身之禍。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些大臣應該都想著,趕緊下朝吧,腿都站麻了。其實真實情況遠遠不止于此。
上朝還得早起
按照清朝上朝的制度,可以去紫禁城見皇上,開早會的大多數(shù)是省級以上官員,他們會集中在金鑾殿,向皇上匯報一天內(nèi)或者幾天內(nèi)發(fā)生的各種事情。
但這并不簡單,這些大臣們往往在前一天晚上就要挑燈夜戰(zhàn),準備好第二天要匯報的工作,所以上朝前一天熬個夜,家常便飯。
此外,大臣們還要注意幾個細節(jié)。
第一,皇帝可以遲到,大臣不能遲到
在古代,要去紫禁城上朝,必須凌晨就出發(fā),因為清朝上朝的時間大概是5點多,這就意味著大臣們需要在4點就要到了皇宮,然后在殿外等候。
既然是5點上朝,也就是說,大臣們需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路上,以前交通不便,只有級別很高的大臣才會坐轎子,前面還有人打燈籠,這也只是把人送到皇宮城墻外。
更多的人是沒有資格坐轎子去皇宮的,所以只能步行,但是凌晨的天氣黑洞洞的,大臣也沒有辦法只能摸黑走,畢竟皇宮內(nèi)不允許明火出現(xiàn)。
因此在以前也不免有不小心掉在護城河淹死的人,大概率是摸黑過河,失去了方向。
那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大臣只能提前來到城墻外,等著一些級別高的可以打燈籠的官員,然后跟著人家的屁股后面走。
但是話又說回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么多人上朝,這么多年也難免有人遲到。可是遲到的后果確實很嚴重,輕則扣一年工資,重則是對皇上無禮。
這可以先從唐朝的一些制度了解一下,據(jù)記載,唐玄宗時期的上朝,如果有人遲早,無故不上朝的,“奪一季祿”,意思就是扣你3個月工資。
到了唐肅宗時期,改成了“一月祿”,也就是扣一個月工資,當時這大臣一個月工資多少,不得而知,應該是不少。
此外,如果連續(xù)曠工一個月,那就算“刑事犯罪”,可以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如果是軍隊的重要官員,則罪加一等。
當然,這還是比較仁慈,據(jù)《明律》規(guī)定,如果官員上朝遲到,當場打20大板,如果連續(xù)遲到三次,那就打100大板。
很多上了年紀的被當場打個半殘,時有發(fā)生。
所以到了清朝,這種制度就更為嚴格,已經(jīng)不是皮肉傷了,如果破壞了清朝的規(guī)則,極有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
第二,一般人不敢吃早餐。
因為如果到了紫禁城,發(fā)現(xiàn)皇上還沒有開朝,那就要在大殿外面等候,如果你現(xiàn)在因為吃多了喝多了,內(nèi)急要上廁所,就會耽誤時間。這就算是打亂了早朝的節(jié)奏,現(xiàn)在來看,老板頂多罵你一句“爛驢上磨屎尿多”,但是在皇宮,這就是大逆不道,重則株連家族。
還有很多人問,清朝的皇帝是滿族人,那大臣在上朝時,皇帝說的漢語還是滿語。
在清朝早期,滿語確實是官方語言,很多大臣還必須學習滿語,才能聽得懂皇上說話。滿語其實很難懂,學習滿語有多難,大概就是現(xiàn)代人學習英語的難度。
為了解決大臣上了年紀,學習不好滿語這個問題,有人建議皇上,可以學習漢語。所以很多皇上在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雙語”了。
據(jù)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說,他小時候就有兩個語言老師,一個是漢語老師,一個是滿語老師。
比如順治皇帝就十分喜歡說漢語,也喜歡漢語中的詩詞歌賦,據(jù)說多爾袞當年堅持不讓順治說漢語,順治說:“你不讓我學漢語,大臣們說話我聽不懂,叫我怎么當皇帝?”
那么在朝堂上皇帝就是說漢語嗎?其實并不是,他是見滿人說滿語,見漢人說漢語。就相當于你遇到了外國人,肯定說英語,見到了老鄉(xiāng),趕緊用方言舒口氣。
所以,大臣們就是在這樣緊張的氣氛中,對皇上報告了這幾天的工作。然后皇上就開始對大臣們布置任務(wù),有時候還要宣布個圣旨。
隨后,大臣們就開始去各自的崗位對下屬宣布任務(wù),開始批閱文件,然后等著下班。
可能有人會想,這么簡單的上班,多輕松。其實在大臣心中,真正難的不是上班,而是下班,下了班,他們要命的下半場才開始。
首先是復雜的人脈關(guān)系
有句話說的好,官場如戰(zhàn)場,哪個菩薩不拜都不行。
在小說《范進中舉》中,范進考了一輩子終于考中,隨后當?shù)氐墓賳T馬上就前來祝賀,并送來很多賀禮。
要知道在古代參加考試的知識分子是官員不敢惹的,畢竟萬一以后高中那就光宗耀祖了,所以在考中后,很多官員都來“捧場”也是情理之中。
影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個名場面,紀曉嵐和和珅幾人一起吃飯,在座的都是名人,除了有朝廷大臣,還有江南新任御史,大家因為一條狗“是狼是狗”起爭執(zhí),表面上是博詩斗文,其實暗藏官場規(guī)則。這才有了“侍郎是狗”“御史吃屎”諧音梗。
所以,在這種官場上,不是你自己保證潔身自好就可以的,適當融入官場,多多參加應酬才能提高自己的威望。
電視劇《康熙大帝》中,李光地調(diào)到京城,康熙皇帝就說了這樣一句話:“京城是個大染缸,你要潔身自好。”那么皇帝為什么說這句話呢,言外之意可想而知。
不久,他就被明相拉攏,但他“潔身自好”,最后被人誣陷,脫離了康熙的視野,康熙也不再重用他。
寫于1882年的《惲毓鼎澄齋日記》記載,在清朝的官場上,應酬天天有,“飯局時時新”,這就是對當時官場最好的詮釋。
惲毓鼎在《澄齋日記》中深有感觸地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和學習狀態(tài)。他原本是一個想安靜讀書、追求寧靜致遠的人,然而卻被春去秋來的酒局所牽絆,身心疲憊、心神不寧,甚至夜不能寐。他意識到,如果再不進行自我節(jié)制,那么多年的讀書修養(yǎng)恐怕都會被小人之手毀掉。
惲毓鼎直白地表達了對于自身生活狀態(tài)的擔憂和不滿。他認為自己雖然努力追求寧靜致遠,但卻因為紛繁的酒局而迷失了方向,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同時,他也提醒后人要警惕各種誘惑,珍惜美好的時光,不要讓自己的年華荒廢在無謂的事情上。這種深刻的自我反思和警醒,不僅對于我們個人的成長與進步具有啟示意義,更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事實是,惲毓鼎曾立下宏圖偉志,說要在這年元旦開始,生活一切從簡,再也不參加各種各樣的酒會了,以后要閉關(guān)修煉,好好讀書。
結(jié)果第二天,他就被拉著去參加了兩場酒會,喝的酩酊大醉,以至于還缺席了第三天的黃帝祭祀大典。
其實《曾國藩日記》里也記載了,曾國藩早年在京城的時候,也混跡于各種酒局,甚至多次去外面應酬。
后來被朋友提醒,他才做到了潔身自好,雖然改變了自己,但他無法改變官場的陋習。
清朝貪污嚴重
根據(jù)甲午戰(zhàn)爭拍攝的影視劇《甲午海戰(zhàn)》中,北洋艦隊其實集中了日本的軍艦,但遺憾的是炮彈居然沒有響,鄧世昌感嘆,都被官場的人貪污了。
可見,貪污真是禍國殃民。
正所謂,“千里做官只為財,三年清政府,十年雪花銀。”
在清朝,尤其是清朝后期,貪污極其嚴重,官場上各種投機鉆營、溜須拍馬、陽奉陰違。
其實清朝的官場制度繼承于明朝,清朝沒有宰相,一品大員的俸祿是180兩,但是一個正七品的縣太爺只有45兩。
據(jù)《病榻夢痕錄》載,幕僚汪輝祖初做刑名幕賓時,歲修260兩白銀,同年錢谷幕賓歲修220兩白銀,且逐年遞增。此值乾隆十七年,待乾隆五十年歲修已800兩白銀。若是繁華大縣,諸如番禺、南海、漳浦等,每地幕僚四五人不等,每人俸祿皆在千五百左右。
在清朝的官場,想要打點各種關(guān)系,送人禮物不可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中記載,閩浙總督肖制軍送上一份“抵得九萬兩銀子”的禮物后,“不上半年”,就從最苦的閩浙任上升調(diào)到最好的兩廣總督。
雖然是小說情節(jié),也有點夸張,但小說來自于現(xiàn)實。
送往迎來上司和權(quán)貴是一項常課,也是地方官員必須完成的任務(wù)。這項工作包括恭迎來客、安排住宿、設(shè)宴招待、陪同看戲、贈送盤纏、送客上路等。
許多地方官員為了巴結(jié)上司和權(quán)貴,終日忙碌,疲于奔命,以致沒有時間關(guān)心政治民情。
浦松齡曾形容縣令對待上司的迎送:“況送往迎來,則賤如聲妓,婢膝奴顏,則狀如伏鼠。”
除了送往迎來,清朝官場還有一個規(guī)矩,就是向上司及上司衙署人員饋送錢財禮物。有些官吏會借各種機會大量饋贈上司,以圖討好他們,為自己的升官發(fā)財鋪路。
此外,清朝官員比較注重禮節(jié),如果對自己有恩的官員,長時間不去拜訪便失去了一些禮節(jié),所以除了官場該有的應酬,去登門拜訪其他人必不可少。
所以當你去一個官員家串門,往往會聽到“老爺不在家”,因為他們根本閑不下來。
如果自己所在的地區(qū)有人辦喜事,或者辦喪事,只要花點錢就可以請官員去捧場,這些官員往往不會拒絕,畢竟拋頭露面是件好事,甚至遇到同樣有頭有臉的人,還要“拜個把子”。
如此講究的理解,現(xiàn)在想想都覺得實在是太累了,那個年代的繁文縟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官位,恐怕難以立足。
總之,在清朝上班是極其繁忙的,要做好各種各樣的準備,除了官場應酬,還要去拜訪名師,這些事情在無意間就消耗了大量精力。
還是那句話,要想人前顯貴你,哪能不吃苦受罪。
當然,雖然大清早已經(jīng)滅亡,但清朝所出現(xiàn)的官場腐敗和內(nèi)部矛盾,對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大有教育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