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是一艘大船,購房者、房企、政府、建筑企業、金融機構,都屬于同船乘客。這些都是構成樓市的重要一環。
穩樓市與保交付,是針對上述所有乘客說的。調控寬松化的目的,是讓上述成員恢復活躍度、降低風險,而不是單針對某一個個體。
這是一切政策性寬松,和政策工具箱使用的前提條件。
所有已經使用的樓市工具性政策,都在針對兩個主要方向進行刺激。一個是刺激購房者多買房,另一個是刺激房企多買地。
買房、買地的錢,最終流向誰?誰就是當前樓市調控中最著急的。這就是當前樓市調控寬松化趨向的基本邏輯。
房住不炒,是樓市調控寬松化的前提條件,也是不能突破的底線。這一點很多人都能看到。
但很多人沒有看到的是,在房住不炒之前,還有另一個隱形的前提條件不能突破,就是不炒土地。
不炒地是不炒房的前提,不炒房針對C端抑制需求,不炒地針對B端抑制供應,這是樓市調控的兩座閘門。
所以不論是專家還是媒體,別管是哭窮賣慘還是悲觀預測,一番折騰之后,最多從城樓上給你扔下來一些饅頭:“降低利率”饅頭、“降低首付”饅頭、“降低中介費”饅頭,這樣來緩解一下。但這兩扇大門是絕對不能開的。
所以再熱盼什么“史詩級救市”、“重大利好消息”,也別往這兩個地方想,不可能。
不允許有錢人炒房,不允許房企借債拿地。這是為山九仞的政策,不允許功虧一簣。
這么多利好購房的寬松化措施,連續不斷的刺激購房者,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不是政策不對路,也不是政策力度不夠強。而是這些寬松化措施,沒有真正解決購房者的兩大核心痛點。
第一個痛點:購房者不看二成還是一成,利率4.5還是3.8。他們關心的是在未來,能否有穩定向好的收入趨勢,來對沖房貸壓力。
第二個痛點:同板塊、同位置的房子,未來會不會賣的更便宜?我現在真金白銀買下的資產,未來會不會縮水?
這兩個痛點,如果沒有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決說辭,打消購房者的顧慮,樓市不論是商品房還是二手房,成交量都很難快速恢復。
另一邊,無數的區縣政府走出去招商、登上門拜訪,也很難解決房企真正的痛點。房企是否拿地真的與當地部門的態度、意愿、承諾,關系不大。
第一個痛點:全部的民營房企、70%的國營房企,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不論是信托還是國開行、金融機構,很難對純住宅地塊配給拿地資金。
即便有些房企能夠實現母集団調撥,可母集団的資金池就那么大,有一個城市吃的到,就有其它九個城市餓肚子。一個覆蓋四省市的區域公司,投資部門就留下兩個人干活,這個態度本身就能說明一切了。
第二個痛點:樓盤開發的現金流動不起來,拿地時一張電匯票全支付過去,等賣了房有了回款卻要按節點、按比例、按要求提出。提回的錢還要先支付工程款,材料款。有錢沉淀不下來、有錢拿不走,等同于沒錢。
房企想要拿到銷售回款用于新項目拿地,至少要等到主體完工之后,這還是要在樓盤有利潤的前提之下。一半以上的樓盤,是竣工驗收之后資產負債表上滿篇紅字,還得總部撥錢來給銀行還債補窟窿。
城墻里面,是存量房數量猛增,成為等待交易的“堰塞湖”,城墻外面是大量存款扛著降息的壓力,也要存在銀行里,購買力也成了一個資金“堰塞湖”。
兩道堰塞湖之間的閘門,左邊那扇就是:房住不炒;右邊那扇就是:不炒土地。
那下半年還能從城樓上扔下來什么墊肚子的饅頭呢?
A:買房賣房交易契稅,繼續減免。
B:家庭為單位放開三套。
C:放開房企用非房業務比如產業園、商業體的資產融資,用于保交房。
D:列個白名單,允許部分房企提高資金監管的提存比例。
E:在國土部立項的舊改、城市更新項目,放寬融資渠道。
你覺得下半年有可能扔哪個饅頭下來,不妨評論區留個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