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露洲
圖:楊朝侃
一、概述
1934年(民國23年)廣西新桂系實行集鄉村長、小學校長、民團隊長三項職權于一身的三位一體制度,規定一鄉鎮轄十村街,一村街轄十甲,一甲轄十戶的保甲編制,因此,縣以下鄉鎮村街建制便基本奠定。
新桂系把鬱林城內劃為古定鎮,鎮公所設在今古定小學。把城外近郊四廂分編為鄉:
①東邊城門外舊稱東廂的東圩和分散的上下東街、排步、鳳排塘、風爐李等南流江以北一帶自然村劃為東南鄉、鄉公所設今鳳排小學。
②南邊城門外舊稱南廂(南關)的南圩、南門口等大片居民區加上隔江的水車、曾屋寨、四方塘等自然村劃為江南鄉、鄉公所設在今南江一初中。
③西邊域門外的南街、西街、北 街、朱 紫街、水浸社接連成一大片,清末筑以高厚的灰砂墻繞護之稱十甲寨,乃劃為西關鄉,鄉公所設在今南觀小學。緊接西街尾的吳屋寨(兩寨閘門只隔15米,稱雙閘門)及其鄰近的玄帝堂、玉皇堂、垌口、下街、大小新村、江口塘、彭塘等自然村劃為大新鄉,鄉公所設今新民小學。
④北面城門外是灰砂墻圍繞的州佩寨,寨內有接龍、尋春、東皋、登云、閘閂等8個寨門,內有十村屯,文育街、北羅街等劃稱州佩鄉,鄉公所設在該村公局后改在三官堂。
1935年,一城四廂加上大定(新定)、釃江(江岸)、保定(鎮忠)、竹美等鄉隸屬永定區管轄。(當時本縣共建九個區)30年代后期裁撤永定區,成立聯鄉鎮改為直屬鄉鎮。
清末和民國搗毀神像,興辦學校,四廂人士以廟產充作小學經費,廟宇撥為校舍,以地名作校名。例如,文昌閣、普庵堂、三帥廟產業辦十甲小學,四川閣(即水月宮,今大北路中段十字路口)辦西廂小學,上下五顯廟(今獸醫站、鳳排小學)辦東廂小學,土地廟(今市技術監督局)辦設在新地屯的新南小學,天后宮(今南江鄉一中)辦南關小學,三官堂,北帝廟辦永修小學等處。一城四廂西南兩城門內外的工商業都很繁榮,尤其西城門內外夜市熱鬧非常,昔今皆然。
(1973)城區
上世紀八十年代城區圖
二、城內
1.城門、城樓、城墻
鬱林州城,四面四個城門,門上四座樓,清朝知州顧諧庚為四城門命名:東門迎陽、南門南薰、西門西成、北門拱辰,城樓亦因門而得名。四門的基座和墻樓建成回字形,規模較大,十分堅固。回字形的中央如大天井,樓上回廊,可以俯瞰守衛。通道均如曲尺形。城樓雄偉,墻基旁都露天,砌有寬約4米的石臺階供人馬上落。
城墻基腳,壘以長方形青石塊,每塊重約600至1000斤不等,距地面高約一米,接砌以每塊重20多斤的大燒磚,俗稱城磚。墻的內心以黃沙泥夯實,上面以灰沙鋪平拍實寬約一丈余,作架炮發射和人馬奔走之路,三騎可以并駕而馳。路面每隔一定距離,蓋以磚柱瓦面的伙鋪,供避雨歇息,存放械藥之用。路面外墻繼續砌高1.5米后,接砌1米高的城垛,垛內有0.3米見方的洞,垛與垛之間有空0.3米,都是作掩護瞭望、射箭、開槍、發炮之用。垛內沿邊或砌二三級臺階,矮人站上便增高了。并每隔一定距離砌火磚臺階約一米寬,以便人馬登墻落地。城墻高度因地而異,外墻從地面到垛頂6至8米高,內墻從地面到灰沙面4至6米高。
鬱林城建筑之鞏固、雄壯,在廣西只有桂林城可以比,故歷來戰斗,很難攻下。由于筑城取土東西南三面均挖成池塘,儲水而成護城河,俗稱城濠塘,中間的6米空地作為圩日集市成行、交易買賣場所,俗稱城腳根,是為南圩。但西成門外不挖土而成街,叫濠溝街或河溝街,南薰門至迎陽門一段,城墻根以外是水稻田,叫龍船垌。迎陽門經拱辰門至今寧屋角以南一大弧段,地勢較高,不便挖塘儲水,盡屬荒地,亂冢累累。1927年后(民國16年)貴興鬱北汽車路通車,當局把水浸社之東、上橫街之西的城墻鑿開約7米寬的缺口,蓋以簡易門樓,叫做新西門,從此汽車可以從寧屋角沿城墻根駛入城內。
2.城內大街小巷布局
古代鬱林州城內布局,州署雄踞于全城最高處,坐北向南,從衙門口開一條筆直的大街到南薰門,即今縣前路(注:現玉州路)。復從東城迎陽門開一條大街到西城西成門,即今解放路,成為縱橫全城的主道,交叉處成為十字街。至于北城拱辰門,因為夾在參將衙門和知州衙門的斜后方,城門內無街而有巷(北門巷),城門外則為荒蕪的陡坡小道,白天行人很少,入夜更覺恐怖。
(1926)示意圖
城內輔以小橫街和短直街各二條:上橫街即今民主路東段,與縣前路交叉處叫上十字街。下橫街的西段即今與環城路平行的忠功里小巷,東段已拆除為今五燈坡的邊緣。一條短直街是今公安局東面的中軍街,又叫牌坊街。城內跨街建立的貞節牌坊有二,一在公安局東面小街,一在公安局西面今新華書店第一門市部門前,又叫牌坊街,也稱中軍街,另一條短直街是今第二電影院(舊名公共會場)西面的會場街,接通下橫街東段。這兩條短直街是至今經歷了半個世紀仍然保留原狀的原始街道。
小巷,昔時行人最多的是古進士街,它與解放路西段平行,但中間今已切斷不通行了。它西端的紫泉書院(今古定小學二校舍)內有藏書樓,是廢科舉后辦的高等小學。它的東鄰是賓興館(今鎮幼兒園),再往東鄰是鬱林晶報社。其次是外來官商購屋定居的小巷,主要的有沙街(今市招待所新樓東邊)、馮屋巷(今市糖煙二零部北邊)、朱屋巷(今城區稅務分局對面)、英屋巷(今古定小學對面)等。
3.城內池塘、古樹
城內大小池塘不少,現無影蹤了。大塘有箭道塘,是舊電燈局(今供電所)機器排污注入之塘,塘西邊有城內唯一的箭道菜市和米行;大仁塘在上橫街東段,塘邊有一口七星井;分州塘在上橫街西段,今填平為古定小學后部分。隔路北邊是清朝已崩塌的分州衙門,20年代中期辟為中山公園的前部分;西湖池也是大塘,位于中山公園后部分,塘底地層不穩定,有泉涌出,曾在池中多次建涼亭,旋即崩倒,是為鬱林八景“西湖池內蛟龍現”的傳說來源,今是自來水廠和玉林飯店的一部分。小池塘方面,都有溝渠污水流入,塘泥很黑,所有水面遍種水蕹菜,產量很豐,把菜梗摘斷,斷口即裂如花瓣,炒之非常嫩脆清滑,有趣的是,堂堂州城之內竟有幾畝水稻田,而且是插白秧(年年不用施肥)產量仍豐,稻田位于寶相寺(今城區稅務分局)后面。
城內有七株樹齡300年以上的大榕樹(春天生出的嫩葉芽,小童叫它做大蝦公),計在今市府前部二、后部一、人民銀行西部一、縣前路公廁后面一、公安局東部一、天主堂前左一,現僅存市府前后部各一株。拔地高聳三四十米,棲息無數晚出晨歸的大灰鶴,大者重達八斤,黃昏集隊出發覓食,在空中盤旋,聲唳于天,點級晚霞夜景。可怪者,30年代后期日機狂炸鬱林時,有過幾次清晨不聞大灰鶴離巢的喧噪聲,而當天本就遭轟炸,因此市民認為大灰鶴能預報兇警之靈鳥,可惜它們早已絕跡二十多年了。另外,樹齡百年以上的木棉樹,有箭道塘與城墻之間有六七株,會場街有二株,今僅存二株。
4.下十字街西段商業區
西成門內大街叫西門街,又叫西學街、學前街(今陳意隆店到下十字街),是繁華的商業大街,大多是百貨店,分為銷售蘇浙粵產品綾羅綢緞的蘇杭鋪和銷售舶來品如:摩啰綢、巴黎紗、閃光緞、洋紗洋布的洋雜鋪兩大類,也有一店兼營兩類的。也有摩登舶來品如:唱機、腳踏車、時辰鐘、玩具、紅毛泥、肥田料以及呢絨服裝、藥水藥片、體育用品、五金電器(早已有郵政、電報、電話,1921年電燈局已投產)等。此外,西門街的店鋪還有經營玻璃鏡畫、筆墨紙硯、帽襪皮鞋、中醫藥材、南北雜貨、成衣土布、樂器道具等。中段有孔廟大成殿,殿內八條大園木柱,二人合抱,本地嘆為觀止,今屬古定小學范圍。
5.下十字街南段手工業區
南薰門內大街叫南門街(今下十字街到百貨大樓),街上遍布傳統的手工業作坊,擁有眾多的金銀首飾業、生熟銅器業、錫器業、漆器業、染布業、皮革業、絲絨線業、鑼鼓樂器業、木版印刷業等。時人每逢備婚辦嫁,非到西門街和南門街采買不可。手工業作坊還擴散到南門街兩旁的下橫街,下橫街西段西端有打鐵鋪多家,故俗稱打鐵街。西段(今忠功里)有十多家各式各樣的木匠店;經營木展、床桌家具炊具;織布高機、紡紗機、松棉機等;精巧的雕刻家私。有多家石匠作坊,他們刻鑿石碑和外出鑿大件的石 門礴。石柱躉石動物等。西段西側光地是本地大宗土產地豆(花生),花生油的集市,旺季擁擠難行。地豆行旁有幾間榨油作坊和豆麩行。下橫街東段(今五燈坡北部)有十零家專門制售車轆膠底布面鞋的小店,已往的布面木底、牛皮底、布帕底等鞋類正被新出的膠底布鞋取代,因此,生意特別興隆。
6。下十字街東段及北段
下十字街往東到今公安局一段,聚集多家資本雄厚的餅食糖果業。每到中秋節前后生意吐盛,晚間各店以電燈招牌、機械轉動招牌、走馬燈招徠顧客,各店門前展覽一只五斤重的大月餅和各式的酥皮月餅、普通加料月餅以及蓮藕糖、佛手糖、明條等還有各地名茶的樣品,中秋晚通宵營業,次晨各店櫥窗貨架卻又全無月餅了,表示月餅全部售光。餅家中的吉星樓還兼營四層樓的旅館部和飲食部,早晨飲食部供應的濕米粉(大條米粉)全市最出名,一碗之中,肉菜有瘦豬肉、牛雜、魚片、鹵味等生熟料占了三分之一,質優味美。
下十字街到上十字街(今縣前路上段)另是一番經營特色,新興的企業集中在此,有電報郵政、攝像鑲牙、西法醫療和接生、新圖書和畫片、機器印刷、車縫西裝制服、自來水筆、修理鐘表唱機等形成一個商業區。
7.馳名的小本生意攤檔
至于藥材醬園、油酒煙茶、酒樓旅店、典當廢舊等等三十六行業,都分散于各街道。但令人印象仍深的小攤檔卻值得一提,如楊聾鬼的點心包子,奈何橋的牛巴肉蛋牛腩粉、吳堅記的蝦肉大云吞,周亞星的地豆,楊晚的瓜子、圩日簕勾村人的扣肉涼辦粉,新年“糖紐林”的花生芝麻軟糖,早市馬鞍山人的發糕,夜市河溝街的鴨粥等。因用料獨具特色,經濟實惠,以致享譽至今。
8.封建統治用地占城內一半
除了上述外,東門街、北門巷、上橫街以北和東段、南門街以東的大半個城內區域大致可分作三類:
①衙門局所;
②各姓五屬宗祠和寺廟教堂。
③鄉村大族、富戶購置的試館,又叫行館,是供讀書的子孫入城進修和參加秀才考試的膳宿處。
9.拆除城墻,開辟環城馬路
1937年(民國26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翌年廣州失守,日機開始空襲玉林,狂轟濫炸,甚至一天上下午輪流來炸,一城四廂普遍波及。1939年日軍進犯廣西,當局下令實行“焦土抗戰政策”,把州城墻全部拆除,鄉寨灰砂圍墻同樣照拆,公私樓房三層以上者減為兩層,突擊執行。州城墻拆除后,陸續鏟平墻基,將廢泥填入城濠塘,于是辟成環城馬路,建成城濠塘一面的公鋪。
關于州城墻舊址,是現從寧屋角南邊的環城27號走,經過市招待所西墻外、陳意隆店西墻外(十字路口叫舊西門或西門窿)、百貨大樓南墻外(十字路口叫南門)、市文化館北墻外(原城墻腳開一大溝渠洞叫“水瓜窿”,城內污水匯集至此流出城外,每逢圍城戰爭時,人們鉆經此洞秘密出入)、環城路176號門前左轉彎過十字路口(東門窿)、往北直到七星里25號門前馬路中心線為止。
這一大半圈城基舊址最明顯的區別是:靠近城內的一面大都是拆城前的私人房屋,所以闊深高矮不等,靠近城外的一面都是拆城后擴寬填平墻基和城濠塘而按統一規劃建筑成公房,所以闊深高矮一致。除此以外的一小半圈城走是從七星里25號門前馬路起繼續前進,經過市水電局中部、鎮停車場南面高地(原城墻上建有瞭望臺,叫北角樓,訛叫八角樓。樓外荒地是原中共廣西省委書記朱錫昂烈士深夜被殺害之處)、大府園體育場北邊高地、市府后部高地趨下回歸環城路27號門前為止,即為原玉林城基了。(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