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是讀明史的,但我也讀點清史,主要是晚清史。
講到晚清不得不提到甲午戰爭,今天回望甲午,我們知道它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我們知道大清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慘敗是合理結果。
但若回到1894年,開戰前夕的日子,你會發現全國上下普遍不這么認為。當時大清的臣民們普遍認為碾壓對手毫無懸念,這一戰非得把日本打回農業社會,還能順帶收復琉球,云云。
造成這些的原因是什么呢,回答就是大清的迷之自信。
大清的自信是有它當時一定資本的。你看太平天國讓中國人口銳減40%,清王朝不但挺了過來,還有錢搞起了洋務運動。然后收復新疆不說,還在伊犁逼退沙俄;中法戰爭雖說是妥協了,也讓當時號稱世界第二強國的法國丟了點面子。
因此不光是大清感覺良好,就連在西方列強眼中,它也基本算個世界強國,不可輕侮也。
確實清政府是有經濟底子的,國民雖窮,但政府有錢啊。有一種說法,大清GDP長期占據世界第一,即使到了清末仍占世界比重11%左右。這是英國學者麥迪森的臆測,已被人證偽。但要說大清GDP不低確實是真的,絕對要甩大明十萬八千里。
問題是清朝是個人口大爆炸的朝代,乾隆末期人口已達3億,同比當時,1800年(嘉慶五年)世界總人口也不過9億;1840年世界總人口12億,大清已突破4億。
這么一平均,人口數量秒殺世界各國的大清,人均GDP最多也就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當然這是人均,普通百姓是遠遠達不到這個平均值的,也就是我們看到老照片里晚清百姓個個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真實景象。
大清官員們不管這些,在他們看來,經濟增長強勁,洋務運動已轟轟烈烈開展30余年,隨著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大力發展,近代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反映到軍事上,就是陸軍裝備的升級,以及北洋水師為主的近代海軍建成,讓清政府的軍事實力顯著提升,一切讓朝廷上下恍惚中夢回天朝,一段中興已經開始。
日本算什么,自古以來中國對日本的傳統認知就是邊緣小國,跳梁小丑的角色。萬歷年間跳過一回,被明軍痛扁,清軍入關,又壓著明軍痛扁。所以日本算什么,手下敗將的敗將而已。
也有不乏唯數據論的國師們,他們扒拉著算盤算了又算,大清賬面上有百萬以上的陸軍,其中十幾萬是新式裝備的淮軍,裝備了大量進口的新式毛瑟、雷明頓、哈奇開斯等先進步槍,還有加特林機槍、克虜伯大炮等重武器。光比火力,毫不遜色于主要裝備自產的春田二十二年式步槍、青銅炮的日軍,乃至還有超越。
海軍么,雖然日本海軍追趕得很快,可咱還有定遠、鎮遠兩艘國之重器足以壓陣,整體起碼也是旗鼓相當。
一切說明,“言之皆有實證,非為空談”,所以開戰前,廟堂之上充斥著這樣的論調:
“近年直隸江南籌辦海防所用槍炮又定造于外國著名之廠”,“由是北洋軍械為天下最”,“盛軍利器足與西洋相坍”,等等…
清流名臣張之洞上奏說:日本甚窮,華市一絕,商賈立窘,嚴修海防靜以待之。中國之兵力財力,縱不能勝俄,何至不能御倭哉?
就是說,日本這個小島國,只要我們斷絕對日貿易,強化海禁,它沒多久就自己窮死了。咱們打不過沙俄,難道還搞不定小日子?
連大清駐日公使何如璋也是一樣的調調:日本今日之勢,固萬萬不能勝我也。
更對日本明治維新充滿差評:
“不排斥洋人,凡事模仿洋人,增加各項稅收,民怨沸騰,思念德川幕府時代?!?br/>“服飾也西化,謂之文明開化,實為井底之蛙。”
對日本的輕視,可謂到了骨子里。清流們紛紛撰寫雄文發表意見,什么“速行決戰,奪日本驕矜之氣”,“厚集兵力,分駐高境,克期進發,迅赴事機”等等。國師們對軍事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地步,要論煽情是第一流,這些文章寫得豪氣沖天,極具煽動力,任誰看了都得虎軀一震。
江湖之輿論亦反映出這種普遍樂觀。當時《申報》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我們看開戰之前《申報》的一系列報道:
“中國自仿行西法以來,凡事皆一洗因循之習”——7月12日《備日議》
“日本兵制雖取法泰西, 然二十余年從未有戰爭之事”,而“我中國南北洋兵艦不少于日人,槍械不遜于日人。昔年越法之爭以之抵御法蘭西勝敗尚能互見,加以葉聶兩軍門所統陸勇去歲遼陽之捷所向無前”——7月17日《宜聯絡與國以御外侮》
“日本環地偏小,人數無多,斷斷不能與中國相敵。故以勇怯論,中國既可以勝日本,而以多少論日本亦斷非中國之敵”——7月23日《論中國之兵可勝日本》
”日本之兵外有虛驕之氣,外無堅韌之心,勇于私斗,怯于公戰”“日本臨時征調,磬通國之兵,不過數十萬,又況形類誅儒,蠢如鹿豕”——7月21日《論中國未朝鮮事不可不與日本一戰》
甚至,連戰后如何處置日本都想好了。
“追日人計窮力竭,婉轉求成,我國家……先索回臺灣所欠兵費五十萬兩,再取歸被日占之琉球,然后毀去天津所定專款蘭條,另訂簡明和約,使高麗永為我大清藩屬,日人不得輕越鴻溝。末乃索償我此次所耗兵費若干。有一不從,再全師壓其境上”——《戰必勝說》,7月11日
這就是戰前的中國輿論,從官方到民間,普遍充斥著盲目自信,仿佛只要一開戰,清軍就將如天兵天將一般,踏平日本指日可待。
事實如何呢,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的牙山之戰是近代中日兩國陸軍第一次正式交鋒。中方陣容是名將聶士成率領的3000多名淮軍;日方是大島義昌統帥的步兵混成第九旅團主力,也是3000多人。
結果是被視為精銳的聶士成部脆敗,牙山失守,只得退往公州。隨后葉志超趕到,商量了一下感覺公州也守不住,于是退往平壤。
但是在國內輿論報道里,事情不是這樣的,8月1日《申報》的《牙山戰記》如此寫道:
"華兵精神百倍,無不以一當十,鏖戰良久,日兵澈亂旗靡,旋即退回。""日軍銅糧不給,士卒恒終日不得一飽,怨聲交作,入耳難堪,師出無名,悔之晚矣。"
再等全面開戰以后,戰局就不必細說了。從海軍到陸軍全線潰敗,軍隊體系落后,貪污腐敗,欺上瞞下,戰力孱弱等等缺點全暴露了,一下子給打回原形。這時縱然官員們還在掩敗為勝推卸責任,戰線是不會騙人的?!渡陥蟆返炔煊X到端倪,開始出現批評的聲音,但已經太晚了,一切都于事無補。
這里為北洋水師說句公道話,敗歸敗,水師打得還是比較英勇頑強,過不在他們。那么問題在哪里呢?
表面來看,是清廷狂妄自大,輕視對手。大清君臣以為買來了洋槍洋炮、鐵甲戰艦,便大事足矣!殊不知世界軍事的變化,清軍的戰術理論還停留在中世紀,落后了對手整整一個時代。這種上下莫名的自信,自以為是的大國風范,終究導致慘敗。
內里來看,是洋務運動徒有其表;是清廷對百姓如狼似虎,卻不肯真正開眼看世界;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輸給了脫亞入歐。
柏楊說得好,大清國認為拳擊手犀利是因為他戴的手套,于是買來漂亮的拳擊手套戴上,便以為天下無敵了! 所以,當時的媒體就根據手套進行計算,得出了必勝的樂觀結論!
還有,若是未至大潰敗時敢說必不勝,哼,罵你漢奸沒商量!因此,有誰敢去冒此天下之大不韙?誰愿意吃不了兜著走?以我們之聰明機靈,是無人會做這么愚蠢的事的! 而且,若有誰事先說出了,也不會被接受理會的。
古先賢已有定論: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事須致焦頭爛額,才會聽從接受的!若未到此地步,則說了也白說,必無作用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