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上周末,我剛剛上了星辰班第三課。每次上完星辰班回來想要寫分享的時候,我都很頭大,因為可以直接復述的“知識”性內容越來越少,需要體悟、感受到“智慧”性的內容越來越多。這次課程丁老師講了什么是智慧,為什么要觀自己的念,找到自己內心的中心,什么是升維思考,還帶我們粗略地了解了一下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世界觀。
內容太多了,接下來幾周推文,我慢慢展開來寫。
今天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升維思考”。
你有沒有在生活中見到過這樣的現象?
一只蜜蜂不小心飛進了屋子,不停地撞玻璃,但是怎么都飛不出去。其實窗戶旁邊拉開著有手掌那么寬的距離,它只要飛到那個地方,就能去到外面的世界。
我們很清晰“出去的路徑”是哪里,是因為我們是站在三維空間視角觀察問題的,而對于一只想出去的蜜蜂來說,它的活動軌跡近似只在玻璃這個二維平面。也就是說,一個在二維世界看起來難以解決的問題,在三維世界一眼就看到答案了。
類似這樣,“把二維的問題用三維的方式解決”的方式,就是升維思考。
又要拿出這張圖了。
這個“理解層級”模型,我曾經于2018年、2019年、2021年都在文章中寫過,真心好用。
不記得這個模型是啥的伙伴可以按照下面圖示的方法去找老文章呀~今天篇幅有限就不在概念方面展開論述了。
升維思考怎么用呢?
環境范疇很難解決的問題,升維到能力(升了2層)就可以很容易解決;行為范疇難以解決的問題,升維到能力很容易解決;能力范疇很難解決的問題,升維到信念可以解決;信念解決不了的問題,升維到身份很容易解決。
比如,你想加入一個圈子(環境),但是你發現很難找到切入點,結果你發現這個群體中50%的人都是北大校友,于是你去北大讀了個MBA或者eMBA(能力),最終經過校友介紹成了他們之中的一員。
比如,你發現自己很難跟別人開口談錢,雖然總是嘴上說缺錢,但實際卻在抗拒可以積極創造財富的事情(行為)。后來你發現是因為自己的信念是“錢是不好的”“人有錢了就會變壞”,你通過一些辦法改正了這些不好的信念,去積極地賺錢(行為),財富就自然提升了。
比如,你是一個非常熱愛學習的人,發現無論花費多長時間,這個世界的知識都是無窮無盡的,學的越多,能力越強,你卻越焦慮(能力)。這時候不如停下來,問問自己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信念)。
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身邊、社交媒體上有人會為一些話題爭得不可開交。典型的引戰話題如中醫vs西醫,科學vs玄學、信仰。爭執的出發點是大家的底層信念、三觀是不同的。決定自己選擇相信哪個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我是以什么樣的身份、站在什么角度看待這些問題的?
使命不是人人都有的,這個不展開說了。
同時,高維可以跨好幾層來解決低維的問題。
我現在用的還不甚熟練,但基本上遇到問題,有覺知的情況下都會刻意練習。
比如,身邊朋友遇到困難來找我尋求建議。以前我會可上心了,如果給了對方建議(行為),對方沒有照做,過段時間又來找我訴苦相同問題,我就會很不耐煩,心想你又不聽我的干嘛老來找我。后來人家說著,我就想:她來找你意圖是什么(信念)?喔,來傾訴、表達,其實并不是讓你解決問題的。她需要什么?喔,被看見。你的身份是什么(身份)?喔,是朋友。那滿足她被看見的需求就行了,不要手伸那么長去替別人做決策。
比如,決定一件事要不要做的時候(決策,屬于行為),我會問自己:你是在什么位置看這個問題的?(身份)完成它是基于什么樣的理念?這是你現階段一定要做的事情嗎?(信念)最后好多事發現其實壓根沒必要做。
講到這里再延伸一些。
第二天快下課的時候,我問了老師一個問題:“我現在走的路,是通往我想要去的方向正確的路嗎?”我在去年的時候就非常清晰了自己“終極”想要做的事業是傳播善知識、傳統文化,不是做文化普及、讓大家聽到長長見識的那種程度,是真的可以激發他人內在智慧讓人改變性格改變命運的那種。但是我覺得自己現在做的事情,雖然也是在做傳播,當乙方幫客戶做營銷嘛,但是好像跟我終極想做的事情關聯不大。
老師說,“是正確的路,堅定地走下去吧。”老師說他在50歲之前主要做了兩件事:頂天和立地。“頂天”就是去學習這些抽象的、很深的、看起來“沒什么用”的學問,如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和西方哲學;“立地”就是去和不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理解他們、看到他們的生活。老師說,“現在有不同的客戶主動找到你,給你提供理解他們、看到他們的機會,鍛煉你的能力,還給你錢,你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我一下子茅塞頓開,內心好像有了無窮力量。
我以前時常講自己是“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 以前老是覺得客戶來找我、潛在客戶找我談合作這些事“很煩”,因為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學習了,喜歡學藝術,喜歡讀書、聽課、做老師完成的功課。要不是因為自己花錢花得多,才不樂意去工作呢,哼,一年巴不得365天都只做學習一件事。
但是,老師讓我看到,原來“做事情”和“好好工作”就是我的功課。
老師說,我現在做事情過程中積累的所有經驗,見過的人、解決困難的方式、增長的能力,都是為了實現自己10年后的目標做鋪墊的。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這些能力就像是樂高積木一樣,我現在就像是在收集各種大小、形狀各異的基礎拼塊,當自己擁有的這些積木塊數量和種類越多,能夠拼出來的模型種類越多、個頭也越大。
哇,老師這樣講過之后,我現在對“做事情”有好高的積極性。我發現任何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只要它變成了“老師留給我的功課”,就積極性超級高了。
而且我還理解了老師去年在私塾班階段講過的一段話,大意是,“如果一直不解決問題,遇到問題就逃避,就會陷入‘解決不了困難就逃避’的模式中,永遠跳不出這個輪回。逐個解決問題過程中,會擁有能力;當擁有能力之后,熱愛的事情會自然出現。”
這段話在《》一文中有寫過。
時常會有讀者來問我各種問題,關于學業、感情、職業發展等等。大家有個共同點,往往會陷入“AB選擇”。“AB選擇”意思是現在有一個令自己糾結的狀況,不知道選哪個更好。例如該回老家考公務員,還是在大城市當程序員;A工作更有潛力但是當前收入不高,B工作穩定收入也高但是可能未來沒有A工作高;大學畢業了,考研還是考編還是考公;A和B兩個男生同時追自己,A長得帥但是家境一般、A自己工資收入高,B家庭條件好工作穩定,對他倆感覺都差不多……
當有人問我AB選擇選哪個都時候,這時候我經常會問對方,“10年后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個問題的專業說法叫做“面向未來的提問”,在教練技術領域叫做“強有力發問”,在《了凡四訓》中叫“因果”。你所見的當下,皆是過去時刻的種種原因,經由各種機緣,今天呈現在你眼前的;你想要在未來得什么果,當下就種什么因,未來時機到了,會開花結果的。
所以老師常跟我們說,“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只管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就好了。
所以不用問A對還是B對,問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然后做可以實現這些目標的正確的事情就好啦。
你看,這也是一種升維。本來做決策是“行為”的維度,當你考慮到“我想成為的人”這個話題,就在“身份”維度啦。
下周我們一起聊聊“什么是智慧”~
我出了一本新書,鏈接在這里:
適合大學生以及畢業0-5年的職場新人,以及對未來規劃感到迷茫的同學閱讀~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購買~
截至本周一14:00評論區留言贊數最高的5位小伙伴是:~絲兒~,jjjj,Little,奧利,周晶晶。喵已經私信要過地址啦,有4位小伙伴回復了,還有一位記得看下私信~書會在回復地址一周之內安排寄出~
今天會繼續在評論區選5名留言點贊最高的小伙伴贈送這本書(截止到下周一14:00),名單在下一次發推文時公布,歡迎積極參加呀~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啟發,可以幫喵點個“在看”,動動小手讓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