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著,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后多稱《左傳》。它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歷代儒客學子重要研習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凡有血氣,皆有爭心。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十年》
解釋:凡是血氣的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思。
感悟:沒有人天生沒有爭心,小孩子想要學習比別人好,女人天生愛美,想要比別人好看,家長喜歡拿孩子和人家對比,這是人性使然,而做到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需要后天的修煉。
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摘自《左傳·宣公·宣公二年》
解釋:沒有不犯錯誤的完人,只要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是最好的了。
感悟:我們一路成長,都是跌跌撞撞從不斷試錯中過來的。也許有人會不小心犯錯,有人會誤入歧途,但是能改正,就是最好的了。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十年》
解釋:想要給別人加上罪名,難道還找不到借口嗎?
感悟:此句演變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一成語,指隨心所欲地陷害人。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十四年》
解釋:皮都不存在了,毛還在哪依附呢?
感悟:此句演化為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可能存在。
-5-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摘自《左傳·成公·成公四年》
解釋:不是我們同家族的人,他們必定不同我們一條心。
感悟:西晉江統《徙戎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
-6-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三年》
解釋:災禍和幸福都不是注定的,都是人們自己造成的。
感悟:雖然此話并不完全對,也有天災,但多數時候的災禍和幸福都是我們自己種下的因果。
-7-
居安思危。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十一年》
解釋:處于安全環境時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危險,考慮到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感悟: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國家,都必須擁有危機意識,時時保持警醒,保持一種奮發圖強的拼搏精神。
-8-
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摘自《左傳·隱公·隱公十一年》
解釋:衡量自己的德行來為人處世,計算自己的能力來辦事。
感悟:要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可做不可能做到的事,量力而行。
-9-
君子務知大者、遠者,
小人務知小者、近者。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三十一年》
解釋:君子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而長遠的事情,小人卻只注意細小的、眼前的事情。
-10-
修己而不責人,則免于難。
摘自《左傳·閔公·閔公二年》
解釋:自己修身而不責備別人,就能夠免于禍難。
感悟:課子課孫先課己,成仙成佛先成人,不要老是責備別人,要反求諸己。
-11-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二十八年》
解釋:擁有絕色美貌的人,完全能夠禍亂人的情志。
感悟:美人計,不止存在于歷史和小說中,也存在于現實生活中。
-12-
止戈為武。
摘自《左傳·宣公·宣公十二年》
解釋:“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
感悟:不用武力而能化干戈為玉帛,才是最高境界。
-13-
驕奢淫逸,所自邪也。
摘自《左傳·隱公·隱公三年》
解釋:驕縱、奢侈、荒淫、放蕩,這是走上邪路的開始。
-14-
天道遠,人道邇,
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十八年》
解釋:天道遠離人間,人道則存在于身邊的社會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對于人所難及的事物,如何能知道呢?
-15-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摘自《左傳·莊公·莊公十年》
解釋: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可以使士兵們的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消失了。
感悟:做事要趁勁頭十足的時候,不要消極懈怠。
-16-
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
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
摘自《左傳·隱公·隱公三年》
解釋:受寵而不驕橫,驕橫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非常少見。
-17-
禮,
經國家,定社稷
序民人,利后嗣
摘自《左傳·隱公·隱公十一年》
解釋:遵守禮制,可使國家長久,使社稷安定,讓人們尊卑有別,上下有序,對后代是有益處的。
清濁,小大,短長,疾徐,
哀樂,剛柔,遲速,高下,
出入,周疏,以相濟也。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二十年》
解釋:清澈與渾濁,細微與宏大,短小與綿長,急促與舒緩,哀傷與快樂,剛硬與柔軟,遲滯與快速,高昂與低徊,呼出與收縮,周密與疏朗,因此而相互輔助。
感悟:暗合陰陽之道。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五年》
解釋:語言是用來充分表達作者心志的,文采是用來充分發揮語言功能的。
感悟: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情感和志向的,要使文章、思想廣泛流傳,就要重視文章表達的內容和表達的形式。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二十五年》
解釋:誠信,是國家的根基,是保護大眾賴以生存的根本。
-21-
君子貴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禮。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二十五年》
解釋:君子能尊重自己,然后推己及人,所以做事才有禮有節。
-22-
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五年》
解釋:拿著棋子主意不定,就不能戰勝對方。
感悟:做事行動猶豫不決,就不能取得成功。
-23-
卜以決疑,不疑何卜。
摘自《左傳?桓公十一年》
解釋:占卜來解決疑惑,如果沒有疑惑的話又何必占卜呢?
-24-
不義不昵,厚將崩。
摘自《左傳·隱公·隱公元年》
解釋:對君不義,對兄弟不親,即使土地擴大了,也會分崩離析。
-25-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
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摘自《左傳·成公·成公二年》
解釋:禮用來推行道義,道義用來產生利益,利益用來使老百姓太平,這是治理國家的關鍵。
-26-
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
摘自《左傳·哀公·哀公六年》
解釋:把腹心的疾病去掉,而放在大腿胳臂上,有什么益處?
-27-
使能,國之利也。
摘自《左傳·文公·文公六年》
解釋:任用有才能的人,對國家大有好處。
-28-
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遠征。
摘自《左傳·定公·定公五年》
解釋:不謙讓, 就會不團結; 不團結, 就不可以出師遠征。
-29-
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
摘自《左傳·隱公·隱公十一年》
解釋:依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把握最佳時機采取行動。
-30-
心茍無瑕,何恤乎無家。
摘自《左傳·閔公·閔公元年》
解釋:只要心胸坦蕩,不必顧慮沒有施展抱負的地方。
-31-
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摘自《左傳·宣公·宣公十五年》
解釋:河流川澤中有污水,深山草野中藏有瘴氣,美玉也有微小的瑕疵。
-32-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
此之謂不朽。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二十四年》
解釋: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次是創立學說,雖然逝去但業績長存,這就叫做不朽。
感悟:立德、立功、立言作為奮斗目標,這三項賦予了人生新的意義和追求,成為知識分子實現人生價值理想的最高境界。
-33-
居利思義,在約思純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二十八年》
解釋:處在有利的地位上想到道義,處在困難之中想到保持純正。
-34-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摘自《左傳·宣公·宣公十五年》
解釋:我不欺詐你,你不欺騙我,真誠相待。
-35-
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
摘自《左傳·哀公·哀公元年》
解釋:樹立品德,莫如日積月累,不懈怠地培植;治療疾病,莫如徹底消除,不留下任何病根。
-36-
多行不義必自斃。
摘自《左傳·隱公·隱公元年》
解釋:一個人壞事做多了,一定會遭到反噬。
感悟:無論做什么事,一定要認清形勢,把握尺度,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
-37-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十一年》
解釋:樹冠大了必然會折斷,尾巴大了自然不能擺動,這是你知道的道理。
感悟:機構龐大,指揮不靈。在一個整體中,某個部分不能過大,一旦部分大過了一定的度,必會影響主體。強者不甘心處于從屬地位,沖突或叛亂在所難免。
-38-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五年》
解釋:輔與車互相依存,嘴唇沒有了,牙齒就要受寒。
感悟:這是說明二者相依相存,一方受損,另一方必然受損的關系。
-39-
懷與安,實敗名。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二十三年》
解釋:貪圖安逸必然會敗壞自己的名聲。
-40-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三十一年》
解釋:我聽說過用忠心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擺出威嚴的架勢來防止怨恨。
-41-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三十三年》
解釋:一天放過敵人,會留下長期的禍害。
感悟:老虎逃脫后會重新傷害人畜,不能放虎歸山,同樣不能放縱錯誤。人們要堅決改正錯誤,對錯誤不能有一絲姑息和縱容,否則,總有一天它會害了自己。
-42-
數典而忘其祖。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十五年》
解釋:舉出了典故卻忘記了祖宗。
-43-
不以一眚掩大德。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三十三年》
解釋: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感悟:功是功,過是過,功過雖不能相抵,但是功勞也不能隨意抹殺。
-44-
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摘自《左傳·文公·文公五年》
解釋:空有虛名而無實際行動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
-45-
從善如流
摘自《左傳·成公·成公八年》
解釋: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別人良好的建議。
-46-
施舍不倦,求善不厭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十三年》
解釋:幫助困難的人毫不倦怠,追求善行從不滿足。
-47-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八年》
解釋:君子所說的話,可靠而且有證據。
-48-
禮,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摘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
解釋:禮儀和敬重是立身處世的基礎。
-49-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十年》
解釋: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個人專權的欲望難以成功。
-50-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摘自《左傳·隱公·隱公六年》
解釋:善念不可輕易喪失,惡念不能肆意滋長。
感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不能失去善良的品德,要宣揚正能量。
-51-
棄信背鄰,患孰恤之?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十四年》
解釋:失去誠信,背棄鄰國,一旦遭遇禍害,還有誰會同情你?
-52-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
摘自《左傳·隱公·隱公三年》
解釋:愛護子女,就應該用高尚的道德去教育他們,不讓他們走上邪路。
感悟:家風家教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人、塑造人,使子女成為有仁愛之心的正直人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53-
甚美必有甚惡。
摘自《左傳·昭公·昭公二十八年》
解釋:很美麗必然有很丑惡的一面。
-54-
服美不稱,必以惡終。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七年》
解釋:衣飾和人不相稱,必然得到惡果。
-55-
善則賞之,過則匡之,
患則救之,失則革之。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十四年》
解釋:有了善行就贊揚它,有了錯誤就糾正它,有了危難就救濟它,有了錯就改掉它。
-56-
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二十年》
解釋:成敗在于自己,難道在于別人?
-57-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五年》
解釋:言辭沒有文采,不會流傳很遠。
-58-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摘自《左傳·莊公·莊公二十四年》
解釋:節儉是最大的美德,奢侈是最大的惡行。
-59-
量力而動,其過鮮矣。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二十年》
解釋:根據自己的能力大小去行動,所犯的錯自然少了。
-60-
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摘自《左傳·閔公·閔公元年》
解釋:貪圖安逸享樂如同飲毒酒自殺,萬萬不可貪戀。
-61-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九年》
解釋:松柏這樣的大樹下,小草就無法長得茂盛。
-62-
臨禍忘憂,憂必及之。
摘自《左傳·莊公·莊公二十年》
解釋:面臨禍患而忘記憂愁,憂愁一定到來。
感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63-
謀人,人亦謀己。
摘自《左傳·宣公·宣公十四年》
解釋:算計別人,別人也會算計自己。
-64-
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摘自《左傳·文公·文公十八年》
解釋:后世要繼承前世的美德,不敗壞前世之人的名聲。
-65-
師直為壯,曲為老。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二十八年》
解釋:出師正義,士氣就雄壯;出師不義,士氣就衰弱。
-66-
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七年》
解釋:犯了錯誤卻不改正,這是衰亡的根本原因。
-67-
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摘自《左傳·僖公·僖公二十四年》
解釋:兄弟之間雖有小的怨恨,也不會妨礙血緣至親關系。
感悟:如同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雖有紛爭,但是一旦外族來犯,諸侯們都會尊王攘夷,一致對外。
-68-
謀之多族,民之多違,事滋無成。
摘自《左傳·襄公·襄公八年》
解釋:很多人一同商量事情,主意就會很多,百姓多數都會違背,事情就幾乎不可能成功。
感悟:這就是沒有主心骨,而把掌握權放開的弊端所在。
-69-
三折肱知為良醫。
摘自《左傳·定公·定公十三年》
解釋:多次折斷胳膊的人,就成了高明的醫生。
感悟:挫折和失敗是老師,如果一個人善于從失敗和挫折中總結經驗,就會增長才干,取得成功。
-70-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摘自《左傳·桓公·桓公十年》
解釋:平民本沒有罪過,由于懷揣寶玉便有了罪過。
感悟:有才能、有理想的人,經常會無故遭受災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