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宜賓胡同老門牌3號(新門牌5號),是一座標準的三進四合院。這座宅院,一直與文學有緣。
小院第一進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這里曾是《人民文學》編輯部,后來成了中國作協的干部宿舍,秦兆陽、葛洛、黃秋耘、聞山、張天翼等名家先后在這里生活過。1972年,張兆和帶著兩個孫女搬到二進院東廂房,沈從文每天來這邊與夫人吃飯,享受著困頓中的天倫之樂。
愜意的小院生活
民國期間,這座小院里住的是著名國際友人、中國醫務社會工作的開創者——浦愛德女士。她的童年在清末的山東農村度過,回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后,被洛克菲勒基金會選中,成為協和醫院的第一位社會工作者(社工),創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醫務社會服務部門。除此之外,她還寫過幾本小說,是老舍《四世同堂》英文版的翻譯者。
浦愛德與父母及弟弟妹妹的合影
浦愛德曾經任教并擔任校長的煙臺懷麟女學校
說到醫院社工,人們很容易聯想到現在的護工,但兩者有著根本的差別。在協和創建的1921年,人們對西醫不了解,生活水平又低,一旦患病往往面臨身心雙重壓力。浦愛德和社工們,以幫助患者擺脫疾苦,重返正常生活為己任,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撫,幫他們理解醫囑和治療方案,還根據病人的經濟狀況做出費用減免,衣物食物資助,乃至接濟路費、介紹工作、殯葬救濟等安排。
浦愛德與協和同事及他們的女性眷屬
協和醫院調養院,是為了方便外地來京的患者等待就醫,以及需要常來復查或出院后需要調養的患者而設立。有男女兩個調養院,分別在內務部街和東羅圈胡同。
社工大多是燕京、輔仁等大學的社會學系畢業生,曾經在浦愛德手下工作過的張中堂回憶過兩個工作中的實例:
一個是12歲的雜貨鋪學徒患病,家里沒有錢。社工主動找到掌柜,問能否出錢給孩子治病,對方表示實在沒有能力,但保證不會辭退孩子。醫院減免了看病費用,打消了孩子怕被辭退的顧慮,治療后,孩子很快返回了工作崗位。
另一個案例,是對一個腿骨折患者的術后家訪。社工發現他家衛生很差,屋里有很多臭蟲,就自己動手找來舊報紙,上上下下把屋子裱糊潔凈,并為患者制作了簡易大小便器具。
浦愛德的書房
浦愛德的起居室
協和社會服務部以個案為主,服務體系涉及病人從入院前、治療中到出院的整個過程。盡管條件艱苦,資源有限,但成效顯著,還被老百姓親切地叫做“幫窮部”和“救命部”。
浦愛德在小院練劍
從1921年到1939年,浦愛德在協和醫院工作了18個春秋,除擔任社會服務部主任外,她還在燕京大學和協和護校教課。這期間,小羊宜賓胡同3號成了學者、學生、政府官員、商人和旅行者聚會或短期住宿的地方。
浦愛德和朋友們在自家小院
浦愛德參加同事婚禮
日軍闖入協和醫院后,她不得不離開中國。在紐約,她長期擔任中國工業合作社的執行秘書,為在中國建立小型生產者合作社籌集資金。在此期間,浦愛德還幫助旅居美國的老舍,把他的小說《四世同堂》翻譯成了英文。
她自己寫的書——《漢族女兒:一個中國勞動婦女的自述》《尹老太太:北京生活回憶錄》,以常在小院做客的寧老太太和尹老太太為主角。浦愛德還資助了寧老太太的孫女金鳳讀書,直到她從協和護校畢業。雖然沒有結婚生育,但她收養了兩個女兒,一個是中國孤兒浦貴靜,另一個是俄國難民塔妮婭。兩個養女成為人母后,也讓她體嘗了做外祖母的快樂。
尹老太太在自家的大宅院里
浦愛德和寧老太太(《漢族女兒:一個中國勞動婦女的自述》的主人公)
1959年,浦愛德沖破重重阻礙重訪中國。1972年,隨著中美兩國關系改善,84歲的她再次來到中國,并受到中國人民的熱情款待。
不知她這兩次來訪,是否回到過小羊宜賓胡同原來的家,不過從回憶中不難看出,她對小院的喜愛和眷戀之情。她說:“一個人的家很重要,它是包裹我們的第三層,也是最外層……我在北京的房子,雖說比不上豪宅大院那樣宏闊,但在布局上是一樣傳統,一樣建造精良,房屋的各個層次,房子與庭院的比例,以及細節上都一樣和諧。”
浦愛德與她的寵物們
1985年浦愛德在美國去世,終年96歲,應了中國那句話——仁者壽。差不多是前后腳,大洋彼岸的小院落也被拆除了,但百年前這位奇女子的故事仍流傳下去。
浦愛德1972年重訪中國
圖 | 聞者
文 | 聞者
編輯 | 孫文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