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道生輝——童中燾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童中燾先生認為,“筆墨”是中國畫藝術表現的最大特點,中國畫的藝術表現終極目的是體道、悟道、行道。故本次展覽以“映道”為題,不僅為展現中國畫所追求的“道”,亦展現中國畫筆墨的傳承之道、開拓創新之道。
展覽基于童中燾先生對筆墨的實踐與思考,以他的求學經歷、筆墨研習、山水探索為內容,全面呈現其藝術創作的歷程,深入剖析其對筆墨的解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研究性展覽。
童中燾先生,1962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原浙江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曾為陸儼少先生助教,后任中國畫系主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李可染基金會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應邀參加浙江省十大畫家首都展。他的畫骨氣清剛、風神秀發,奇崛與豪雋共濟。在中國山水畫,尤其是對筆墨的理解、研究、繼承和開拓上,童中燾先生具有淵博的學識和深刻的洞見,并從理論與實踐的高度回答了中國畫畫什么、如何畫的問題。
“一個觀點鮮明內涵深邃的論說,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當代正說,代表了中國傳統繪畫最具內涵的經典論語,也是集最富思想根源的核心話語”,這是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對童中燾筆墨學說的評價。
此次展覽展出潘天壽等老先生作品30件,童中燾先生歷年精品70余件,這是向先師交付的一份答卷,亦是在筆墨追求中的一次回眸。藝進如登山,拾級而上;又如中流擊楫,不進則退。這位年逾八秩的老者,依然在筆墨的思考和實踐中,追求心中至臻的境與道。
一直以來童中燾先生沉心于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精研筆墨,鮮少舉辦展覽。在本次65年來首次舉辦的個展中,童中燾先生并未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在第一個展廳,而是展出了他的“求學之路”以及“對我影響較大的幾位先生”。這個展廳體現出了童中燾先生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以及他在潘天壽、陸維釗、顧坤伯、陸儼少等老先生的諄諄教導中,從老先生們的藝術實踐中,實現中國畫學習有序傳承的歷程。
年青時的童中燾先生伏案苦讀
從195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師從顧坤伯先生習山水畫,到1962年留校任教,成為陸儼少先生的助教,童中燾受潘天壽、陸維釗諸先生親炙,時時感受他們個性強烈的畫風和真誠寬厚的人品,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對美院筆墨傳承的挖掘和展示是潘天壽紀念館“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的初心。本次展覽是該系列展的第三回,前兩回分別是2019年舉辦的“記得先生——朱穎人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和2020年舉辦的“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此系列展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
童中燾 臨顧坤伯《黃山云海》 23.5×29cm 1980年
“先生”指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美術學院以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維釗、顧坤伯、潘韻、陸抑非、陸儼少、黃羲等為代表的老教師群體,他們堅守筆墨核心,在社會風云變幻的時代堅持文化自信,自主構建了獨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影響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
1989年陸儼少先生進行教學示范,左起童中燾、卓鶴君、陸儼少、孔仲起
系列展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師從這些老先生的學生為觀察點,通過這些學生講述老先生如何教學傳授,他們又如何體會傳習、探索創新,來梳理當時中國畫教學的體系文脈,展現中國畫筆墨的精髓,中國畫教學和創新的獨特性,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深厚的筆墨傳承積淀。
筆墨之道
第二展廳的主題是“筆墨之道”,講述中國畫的基點與高度,尋求“筆墨”本質,并展現童中燾基于此的寫生與創作。
從學生成為老師,40年的教學生涯,在美院濃厚的學術環境里,童中燾先生醉心于藝理學養的積累,沉心于山水意境的審美表現,完成了中國畫學習中的有序傳承,以及面對大自然“以心目而成之”的筆墨實踐。
中國畫以“筆墨”成“象”,故中國畫的藝術表現,最基本同時又是最高的標準,終不能離開筆墨。在童中燾先生看來,從“骨法用筆”“立形存質”,發展到用筆用墨獨立價值的強調,中國人以自己的經驗,用“筆墨表現”實現了主體情、性的客觀化,充實了藝術內涵,豐富了審美情趣。
童中燾 西湖風景冊·西泠晚翠 27.5×29.5cm 1962年
童中燾 庭院深深 42×47cm 2006年
一點一畫,無論顧愷之的高古游絲,還是吳帶當風、曹衣出水,或者如屋漏痕,如高山墜石,如錐畫沙等,各種筆法趣味和風格,把人的活動、精神、品性,對象化為各種姿態的“骨法用筆”之美,而不沾滯于“形”的刻畫,達到一種超越之境。
童中燾強調,筆墨是中國人藝術智慧對世界藝術的貢獻,我們要思考要努力的是發揚其固有的優點,勉力補其不足,為傳統增高闊,而不應唯西方藝術是瞻,更不能將堅持筆墨的表現視作保守或自大。
童中燾 武夷天風 69×136cm 2006年
童中燾 星湖雨霽 70×140cm 2013年
“筆墨”涵理性于感性,乃一種理念。筆墨表現高超靈變,特姿異彩,舉世絕無僅有,非其他形式可以替代。傳統的筆墨標準,因人性化的普遍準則,不會也不應失效,須知“筆墨當隨時代”,又應知“筆墨又不隨時代”。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童中燾先生對于筆墨的認知與理解,不僅僅是對方法的繼承和總結,更有對筆墨未來發展的深刻憂思。
拓境揚道
第三展廳的主題是“拓境揚道”,該展廳展出的作品體現出了童中燾先生保持中國畫筆墨的獨特性、探索中國畫筆墨新境界的嘗試。
中國畫的筆墨是畫家的性情。童中燾先生秉承筆墨變化運用,在中國文化精神的引領下進行實踐,而文化精神體現在涵容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筆墨審美標準與應用。
童中燾 秋色嶙峋 139×69cm 2011年
童中燾 石門濕翠 141×60cm 2012年
自然盛景,人皆有感,但感受與筆墨提煉卻各有面貌。從“骨法用筆”“論畫之變體創作”“應目會心”和“點的妙用”幾個部分,童中燾以自身對筆墨的應用與實踐,強調繪畫應從自己的性情出發,開拓自身的筆墨之道,創造筆墨新境界。
童中燾 山水間之一 34×96cm 2015年
童中燾 山水間之二 35×108cm 2015年
筆墨通過畫家的筆下表達出來,經典的中國畫作品,是畫家筆墨功底、心性、涵養寄于畫中,是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是高尚人格追求的寫照,而不是西方繪畫中所強調的“自我表現”。如黃賓虹先生強調“講書畫不能不講品格。有了為人之道,才可講書畫之道,直達向上以至真善美。三字為近代論畫之要旨,與古圣賢言論相合。”中國畫筆墨中傳遞的真、善、美之境,亦正是中國畫格的體現之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