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禹建立家天下以后,如何處理宗室這個與天家流淌著同樣血脈群體的關系,是歷代天子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孔子這句用來形容女子與小人的名句,同樣適用于宗室。歷史上宗室常常與叛亂不分家,因此歷朝歷代對他們既優待又防范。
明代共發生過四起實質性的宗室叛亂,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當屬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通過起兵造反上位的帝王。最后一場宗室叛亂則是寧王朱宸濠之亂。受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及相關影視劇的影響,這場叛亂的知名度僅次于靖難之役。
寧王朱宸濠劇照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豎起反旗,七月二十六日在南昌城北三四十里的樵舍(今江西南昌市新建區樵舍鎮)被南贛巡撫王陽明所部擒獲。從起事至失敗,僅僅歷時42天,可謂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初七,朱宸濠在通州被賜自盡,并“焚棄其尸”,從逆宗室不論生死,皆處以同等懲治,寧藩也被除國。可以說朱宸濠在這次叛亂中,除了留下一地罵名,什么都沒獲得,反倒是成就了王陽明善戰之名。可謂是燃燒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寧藩下面的郡國,見于史端的共有十二國。第四代王寧康王朱覲鈞,僅有上高王朱宸濠這個獨子,后晉封寧王,上高郡國被除封。寧庶人朱宸濠子嗣情況不明,只知道其嫡長子早夭,除此別無其他子嗣信息。故寧藩的郡國主要出自寧獻王朱權、寧惠王朱磐烒(音shi)和寧靖王朱奠培三代。那么寧藩被廢后,這些寧藩支系的結局如何?
寧獻王系諸郡國
寧獻王朱權共5子:長子追封寧惠王朱磐烒、次子臨川王朱磐熚(音bi)、三子宜春王朱磐烑(音yao)、四子新昌王朱磐炷(音zhu)、五子信豐王朱磐?(音mo)。
臨川王朱磐熚受封于宣德元年(1426年)。景泰六年(1455年)五月,朱磐熚續娶王氏,隨即生下嫡次子朱奠墼(音ji)。在王王妃的耳邊風下,他生出“廢長立幼”的念頭,打算廢掉嫡長子朱奠埨(音lun),改立朱奠墼。于是乎朱磐熚、朱奠埨父子勢成水火,屢屢上疏相互攻訐。天順四年(1460年)十二月,雙雙被廢為庶人,臨川郡國因此除封。
滕王閣
宜春王朱磐烑受封于宣德三年(1428年)七月,薨逝于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朝廷賜謚曰安簡,為最后一位去世的明太祖之孫。正德十五年(1520年),宜春王朱拱樤(音tiao)因從逆被處死,傳承五代(包括追封)的宜春郡國就此被除封。
新昌王朱磐炷受封于宣德五年(1430年)十月,薨逝于天順三年(1459年),朝廷賜謚曰安僖。身后只有兩個女兒:南康縣主和雩都縣主,并無子嗣,新昌郡國因此除國。
信豐王朱磐?受封于宣德七年(1432年),薨逝于正統四年(1439年)正月,朝廷賜謚曰悼惠。信豐郡國因無嗣除國。
寧惠王系諸郡國
追封寧惠王朱磐烒也有5子:長子寧靖王朱奠培、次子瑞昌王朱奠墠(音shan)、三子樂安王朱奠壘、四子石城王朱奠堵、第五子弋陽王朱奠壏(音lan或xian)。
瑞昌王朱奠墠于景泰二年(1451年)三月由鎮國將軍晉封,薨逝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二月。正德十四年(1519年),第四代瑞昌王(包括追封)朱拱栟因參與寧王朱宸濠之亂,被廢為庶人,押解進京途中去世,依然被“焚棄其尸”,瑞昌郡國被除封。
樂安王朱奠壘于景泰二年(1451年)三月由鎮國將軍晉封,薨逝于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朱奠壘為人孝順,曾因祖父寧獻王朱權的祭掃問題,與大哥爆發激烈沖突,被革去三分之一歲祿。朱宸濠叛亂之時,在位的樂安王為第二代王朱宸湔,與朱宸濠雖然份屬再從兄弟,但因為祖父之間的矛盾,尿不到一壺去,沒有參與叛亂,郡國得以保留。
石城縣通天寨
石城王朱奠堵于景泰二年(1451年)三月由鎮國將軍晉封,薨逝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七月。嗣封石城王朱宸浮與庶長兄輔國將軍朱宸潣因繼承等問題鬧得水火不容,相互攻訐,關鍵二人的屁股都不干凈,最終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九月雙雙被廢為庶人。嘉靖年間,朱宸浮被準許恢復冠帶,死后追復爵位,賜謚曰安恪,但石城郡國終究沒能復國。
弋陽王朱奠壏于景泰二年(1451年)三月由鎮國將軍晉封,天順五年(1461年)五月在大哥的誣陷下,被明英宗勒令自盡。朱宸濠叛亂之時,第四代弋陽王朱拱樻(音gui)正以鎮國將軍的身份等待襲爵,同樣沒有參與進去。
寧靖王系諸郡國
寧靖王朱奠培共4子:長子寧康王朱覲鈞、次子早夭未名、三子鐘陵王朱覲錐(弘治十八年以罪降為庶人)、四子建安王朱朱覲鍊(音lian)。
鐘陵王朱覲錐受封于成化九年(1473年)九月。這是一位非常能折騰的主,弘治十三年(1500年),竟上疏自承弓馬嫻熟、胸有韜略、驍勇善戰,請求讓他出任將帥以身報國,結果嗎自然是遭到朝廷的嚴厲斥責。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因與庶長子朱宸湤一道淫亂宮闈、致死人命及私置軍器等罪被廢為庶人,發配鳳陽高墻。鐘陵郡國就此除國。
建安故城:福建建甌市風光
建安王朱覲鍊受封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朱覲鍊與朱宸濠雖然份屬叔侄,可當朱宸濠開始謀逆之時,卻不愿依附與他,且本人屁股底下也不干凈,故被侄子當作駭猴的雞,于正德十年(1515年)十二月上疏彈劾他“聽信軍校撥置害人”,已將撥置的軍校緝拿,“送有司究冶,請降敕戒諭,并出榜禁約”,朱覲鍊因此遭受懲戒。如此一來叔侄之間的關系自然好不到哪去,是以沒有參與叛亂。
寧藩被廢后,寧藩宗室情況
寧藩十二個郡國之中,兩個上高郡國都因晉封親王而除國,其余十家之中,新昌郡國和信豐郡國因絕嗣而被除國,臨川郡國、石城郡國和鐘陵郡國因自己作死而被除國,宜春郡國和瑞昌郡國因黨附寧王朱宸濠,參與叛亂被除國,叛亂之后僅剩下樂安郡國、弋陽郡國和建安郡國3家。
寧藩始封君寧獻王朱權一生歷經坎坷,為讓后世子孫不重蹈自己的覆轍,以永享富貴,特地仿照老爹的《皇明祖訓》,編撰《家訓》六篇和《寧國儀范》七十四章,教導后輩應當如何明哲保身。可從結果來看,寧藩宗室都不是省油的燈,以至于作死作到最后紛紛把自己給折騰死了。
由于寧王朱宸濠之亂影響太過惡劣,其本人和參與叛亂的一眾宗室遭到嚴厲懲戒之剩,其余宗室也有意無意地遭受打擊,小日子并不好過。
“(嘉靖二年九月)甲午,命補支寧府弋陽王拱樻,及鎮國等將軍拱梴等祿米三分之二,以正德十六年奉詔減革日為始。因拱梴等奏辯與宸濠事無相干,從該部勘覆也。”(《明世宗實錄》)
朱權墓前的華表
連已經去世的寧藩諸王都因此遭到牽連。按照傳統,皇帝即位,在祭祀歷代先帝陵寢的同時,也應當派人奔赴各地向已經去世的親王祭告。可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月,明世宗以朱宸濠叛亂為由,下旨裁撤對寧獻王朱權、寧靖王朱奠培和寧康王朱覲鈞的祭告。
“禮部尚書毛澄言:‘皇上登極改元,禮宜祭告岳鎮海瀆,歷代帝王祖宗陵寢,及近年薨逝親王。若寧獻王、靖王、康王宜祭與否,惟上裁之。’上曰:‘宸濠背逆不道,屬籍已削。勿祭。’”(《明世宗實錄》)
寧王之亂后,寧藩雖然被廢,可寧藩宗室人數為數不少。樂安、弋陽、建安三支主支尚存,臨川、石城、鐘陵、宜春和瑞昌五國,雖然主支因各種原因被廢,可各有宗室成員存留。據王世貞統計,萬歷初年寧藩宗室人口多大912人,是一家中等規模的宗藩,其中庶人僅有44人。
這么多人由朝廷直接管理顯然是不可能的,故只能從本支系宗室之中選擇代理人進行管理。嘉靖二年(1523年),已經在鎮國將軍位上坐了多年冷板凳的朱拱樻被正式冊封為弋陽王,同時授予其寧藩理宗,讓其兼管寧藩八系的宗室事務。朱拱樻“忠孝賢良,德行著聞”,在位期間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因此受到朝廷表彰。
嘉靖三十年(1551年),弋陽王朱拱樻薨逝。《明史·諸王傳》稱,朱拱樻去世后,由樂安王朱拱欏署理府事。然而查閱《明實錄》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朱拱樻沒有嫡子,故去世之后由庶長子鎮國將軍朱多焜暫理府事,寧藩事務一并由他兼理。本支沒有親王,署理府事的郡王天然比其他郡王高半級,其中牽扯的利益糾葛眾多,何況時任建安王朱宸潚、樂安王朱拱欏,一個為朱多焜的叔祖,一個是其族叔,豈肯向小輩低頭。于是乎圍繞著署理府事大權,寧藩碩果僅存的三家郡王鬧得雞飛狗跳。
南昌古城墻
頭大不已的明世宗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一月下旨,將寧藩八支三分,交給三家分管,其中建安王府代管鐘陵郡國這個同宗,樂安王府分管同源的石城、瑞昌二府,弋陽王府分管臨川、宜春二府。至于轉奏、行慶賀等需要由親王出面的禮儀性事務,由三支輪流主持。
“乙亥,初命江西建安、樂安、戈陽三王府分管各宗室。建安以鐘陵一府附之,樂安以石城、瑞昌二府附之,戈陽以臨川、宜春二府附之。凡事轉奏、行慶賀等禮,輪次從尊。仍更賜弋陽王印,革去管理舊名。先是,宸濠國除,以府事暫令郡王管理,而不冠某府二字于上。至是各宗遂起爭心,訐奏弋陽王長子多焜不宜世襲管理。禮部因援山西交城、襄垣、慶城府例請。從之。”(《明世宗實錄》)
《明史》稱樂安王朱拱欏代弋陽王朱拱樻署理府事,估計是受《弇山堂別集·卷三十四》敘述瑞昌、石城二支時末尾處的“樂安王代理府事”影響。其他史料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建安、樂安、弋陽三支分治寧藩八支,估計是受《明實錄》中一則記錄的影響。因為嘉靖三十八年,寧藩發生過一件對所有宗室都有極大影響的大事。瑞昌郡國的始封君瑞昌恭僖王朱奠墠,與弋陽郡國的始封君弋陽榮莊王朱奠壏為一母同胞,故瑞昌郡國宗室在接受樂安王管理數年后,提出改屬弋陽王,獲得明世宗恩準。
阿越說
可以說寧王朱宸濠之亂,成就了新建伯王守仁的赫赫威名,卻給寧藩宗室帶來了噩夢一般的后果。直到嘉靖三十八年,寧藩宗室才算穩定下來。然而萬歷五年(1577年),弋陽王朱多焜薨逝后,因無嗣導致弋陽郡國被除封,其后弋陽郡國本支及附屬的瑞昌、臨川、宜春三支宗室如何管理不得而知。
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軍攻入北京城,崇禎帝在萬歲山的一棵彎脖子樹上自掛東南枝,結束了自己痛苦的一生,也終結了大明王朝。隨即清軍入關,開始席卷天下。在此過程中,部分寧藩宗室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抵抗。比如隆武二年(1646年)續封瑞昌王朱議瀝在抗清之時戰死;續封石城王朱議淄于永歷三年(1649年)在福建大田起義抗清,最終戰死;續封宜春王朱議衍于永歷三年在福建汀州樹旗反抗,兵敗被殺。
八大山人紀念館
還有部分寧藩宗室則選擇隱姓埋名,不仕清朝,最著名的當屬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八大山人朱耷。明亡后他削發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譜道院,以明遺民自居。
此外江西南昌市新建區石埠鎮緱嶺有一個朱姓小村落,據說是明亡之后,遷來此處為寧獻王朱權守墓的寧藩宗室后裔聚居而成。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