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城市發展的根,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魂。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黃驊市博物館承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郛堤城遺址公園正式拉開帷幕。
此次公眾考古活動的主題為:探尋郛堤城千古之謎。此次公眾考古活動不僅是黃驊市博物館將考古這一學術性很強的探研工作面向公眾、貼近群眾、傳播傳統文化的創新舉動,也是進一步開展系列公眾考古活動的啟動儀式。
郛堤城,一座戰國秦漢時期的土城遺跡,呈正方形,城墻高6米,周長2000多米,占地面積約為40萬平方米。雖然經過2000多年的風雪侵襲、歲月磨礪,卻仍然保存完整。
▲郛堤城遺址俯瞰圖,圖片源自滄州晚報
2016年5月,在黃驊市郛堤城西北發現了大型甕棺葬群,經搶救性發掘,發現戰漢時期甕棺葬113座,其后的勘探發現了更多的甕棺葬分布,初步推算約有1000座。如此多的甕棺葬群,在國內極為罕見。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16年度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2019年10月7日,郛堤城遺址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西北方向200米即是發掘的全國最大的戰國秦漢時期甕棺葬群。根據近年來郛堤城遺址及甕棺葬的考古發現,有專家提出,郛堤城是“徐福東渡”僑居地之一,是東亞文化交流重要的實證案例。郛堤城遺址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史跡點中全國僅有的五處聚落類遺存點之一。
此處不得不提到2017年5月在黃驊召開的“甕棺葬與古代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從此黃驊郛堤城甕棺葬群文化將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黃驊。
“甕棺葬是環渤海地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過程中的一種文化遺存,今天我們從甕棺葬出發研究古代東亞地區的人群移動,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不僅對全面認識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而且將為全面推動和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提供歷史的闡釋和學術的支持?!秉S驊市博物館館長張寶剛說。
“考古要見眾生。”考古專家王巍先生如是說。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新時代對文物保護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考古遺產要活化利用服務于大眾,賡續文明根脈,增強文化自信自強根基。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們在這里給孩子們呈現了這樣一堂行走的歷史課,是希望孩子們能了解考古,體驗考古。行走在家鄉的土地上,與考古專家面對面,體會歷史的魅力,學到探究的方法。換一種方式來更深入的了解家鄉,進而,才會更熱愛自己的家鄉,才能講好家鄉的故事,真正做到以故土為傲?!睆垖殑傪^長深情地說。
本次公眾考古活動舉辦地所在的黃驊市是一座英雄之城,是一座文明之城、綠色健康之城,是歷史之城、也是現代之城,更是發展之城??脊抛鳛槲幕聵I的一部分,提升著黃驊在全國歷史文化的坐標中的重要位置。
近年來,黃驊在文物考古工作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不僅僅有以金代遺存為主的濱海港口遺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豐鎮遺址,郛堤城甕棺葬的發掘更是將黃驊境內大量實物遺存可考證的歷史追溯到了戰漢時期。這些遺存不僅是地方歷史延續發展的重要見證,還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重要的歷史見證。
并且,由黃驊的考古文博事業延伸拓展的各類社教活動也影響廣泛,輻射京津冀。原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對黃驊文物考古工作有八個字的評價:風生水起,碩果累累。
后期,黃驊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會走進黃驊的各中小學校,以考古專家進校園,考古展覽進校園等形式把考古送到孩子們身邊,更希望孩子們能走進考古遺址,感受考古遺址的震撼,感受考古工作的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