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條#寶媽因孩子吃了同學生日蛋糕發飆#的話題沖上了熱搜,一下子在網絡上引發了媽媽們的激烈討論。
事情是這樣的,一家學校在慶祝六一兒童節,其中班里的一個媽媽就帶了蛋糕給班上的孩子們分享。
晚上家長都紛紛在群里感謝這位媽媽,但沒想到其中一個媽媽并不領情,覺得蛋糕里面含有植物奶油,簡直就是垃圾食品,還覺得自己孩子”被投毒了“。
接著還不依不饒地說:自己逼著孩子生喝30毫升橄欖油、10毫升椰子油,以及10毫升亞麻籽油,就是希望能把孩子體內的奶油逼出來,甚至還扣孩子嗓子眼,打算催吐。
這波操作下來,都驚呆了群里的媽媽,大家覺得不就是吃了幾口蛋糕,不至于這么緊張。
而這位媽媽則表示,自己平時都不會給孩子吃肯德基、麻辣燙,甚至連好朋友給的六個核桃也不會給孩子吃。
她知道其實吃一次死不了,僅僅只是因為她自己會心里煩躁,所以要摳孩子嗓子眼,扣完后孩子都哭了,還跟媽媽道歉:自己以后再也不敢了,以后誰給的都不吃了。
雖然這位家長的長出發點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但她這波操作,在別人眼里,只會讓人覺得她孩子很可憐,只因她這種可怕的控制欲,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受很多不必要的壓力。
控制欲強的家長,對孩子會有什么影響
1、變得自卑
家長對孩子過分控制,導致孩子根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生怕自己做了什么會惹到自己的父母。
就好像上面提到的這個孩子,他只是在學校吃了幾口蛋糕,但回到家就被媽媽逼著自己生喝橄欖油、椰子油和亞麻籽油,甚至還被催吐,孩子根本理解不了自己做錯了什么,而且他也壓根不知道植物奶油到底是什么。
在他看來,他只會覺得自己吃了蛋糕,惹媽媽不高興了,日后他在吃東西或者做決定之前,就會變得很不自信,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從此只能小心翼翼地過日子。
2、容易被孤立
還是用這個孩子舉例,被他媽媽這么一鬧,相信日后其他家長也可能會讓自己孩子遠離他,或者日后大家再分享什么食物或者玩具,就不敢再分享給他了。
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被孤立,被遠離,很難交到好朋友。
其實對孩子而言,他根本沒有做錯什么,大家可能不跟他玩,也可能僅僅不想招惹到他媽媽而已,但就因為這樣,孩子成長過程中就會失去很多他本該擁有的快樂。
3、報復性飲食
很多孩子小時候被父母過分控制飲食或者穿衣打扮,內心就會很壓抑,等自己長大,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后,就會報復性地消費或者去做一些小時候不能做的事情。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那家長可以怎么做?
1、可以私下跟老師提出意見
如果對孩子飲食比較在意的家長,遇到類似的事情,可以事后單獨跟老師私聊溝通,畢竟孩子在學校吃都吃了,過了這么久,該消化的也消化了,實在是沒有必要在群里鬧這么一出。
我們可以跟老師溝通,自己孩子的情況,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的節日或者其他孩子生日,有家長分享食物,就盡量阻止不要讓自己家孩子去吃。
畢竟其他家長不知道每個孩子的情況,也沒有義務去遷就個別孩子的特殊情況。這時只有老師能能干預,所以與其在群里指責其他家長,還不如跟老師說明情況,避免下次發生的可能要來得更實際。
2、可以跟孩子說明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通過學習,了解不同食物的種類和營養成分,也可以跟孩子進行科普,讓孩子知道什么食物對自己有益,什么是有害。
當孩子下次碰到這些食物,就知道什么該吃,什么不該吃。
3、學會拒絕
當然很多孩子就算知道這是對自己不太好的東西,有時礙于面子或者其他因素會不懂拒絕。
提前教會孩子拒絕是非常重要,讓孩子知道拒絕不等于跟對方決裂,不等于失去某個好朋友,我們僅僅是拒絕對方的某個請求或者某個行為。
拒絕的時候要堅定,只是陳述事情或者自己的想法即可,不需要撒謊也不需要掩飾,大大方方表達,這樣其他人也會跟更清楚你的想法。
總結
其實真正愛孩子,是要成全他,而不是控制他,過分的控制欲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精神和生活上的困擾,千萬別讓孩子日后的目標就為了擺脫你的束縛,這樣對你,對他而言,都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自由、健康的環境下長大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