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10:15浙江新聞客戶端
南方的山體能夠涵養(yǎng)水源。青田多山,溪坑也很多,這從地名上就能夠反映得出來。比如,青田有溫溪、石溪、蜜溪、平溪、芝溪、海溪,半坑、吳坑、橫坑、灘坑、金坑、引坑等等。要過溪坑,搭橋是最常見的方法。青田先前的古橋一般多是建在寬度不大的溪坑上。
過去沒有鋼筋水泥,所以,建橋用的材料都是純天然的,不是樹木就是石巖。青田過去最簡單的古橋,就是用樹段,直接橫在溪坑上面。不過,直接風吹雨打日頭曬,樹木容易腐爛。所以,也就不可能會有這樣簡易、原始的古代木橋保存到今天。如果有朋友想走一走這種就用樹段直接架起來的、工程技術(shù)最簡單的木橋,在此可以推薦一個地方。在禎旺鄉(xiāng)谷鋪有一條山坑,沿坑往里面走,有好幾處沒路的地方就是用樹段布橋過去的,走到底,可以看到一條瀑布,環(huán)境比較清幽。不過走這種用樹段搭起來的橋,有點嚇人,要有心理準備。
黃肚的渡川橋
阜山陳宅木廊橋
雖然木頭容易腐爛,不過用木頭建的古橋保留到現(xiàn)在的是還有。一般來講,這些能夠保存得下的古木橋多是在橋身上建有廊檐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風遮雨的木廊橋。當然,橋上建廊檐并不僅是為了橋身防腐,主要目的是為了讓過路人躲避風雨,歇腳休息。我們青田比較典型木廊橋有,阜山陳宅村的木廊橋,明朝萬歷三年修建;章村黃肚的渡川橋,至少在清朝咸豐七年以前就已經(jīng)建成;章村坑根的臥虹橋,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建成。雖然這些木廊橋都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都建有廊檐,但是,在關(guān)鍵的橋身建造上是有區(qū)別的。
坑根村的臥虹橋
就拿章村鄉(xiāng)的這兩條廊橋來說,黃肚的渡川橋是在溪坑的兩頭先用石塊壘好基礎(chǔ),然后用樹木直接橫跨過去,橋身是平直的,工藝相對簡單;而坑根的臥虹橋就不一樣了,它的木橋身是起拱的,溪坑的兩頭也先用石塊壘起基礎(chǔ),但是還要在岸基上斜插衫樹木段交錯起拱,連接兩岸,這種橋叫疊梁木拱橋,工藝比較復雜。交錯起拱的工藝雖然復雜,但是,跨徑可以做得大一些。一般來講,疊梁木拱橋除了有廊檐之外,橋身兩邊,都用木板建起圍裙,遮風擋雨防止樹木構(gòu)件腐爛。如果有機會去看疊梁式木拱橋的話,一定要下到橋下,站在溪坑邊從底部往上看橋身,只有這樣子的角度,才可以把橋拱的疊梁結(jié)構(gòu)看清楚。這種木廊橋的最巧妙、最精華的部分就在這里。至于橋身以上部分的建筑,和其它的木板房或木游廊沒有多大的區(qū)別。
木頭造橋,雖然比較方便,但是要講避雨防爛。自然界不怕雨,不怕爛的天然建筑材料就是石頭。石頭的牢固程度不是樹木可以相比的。所以,我們青田鄉(xiāng)村的古橋,特別是保存到的今天的古橋,大多是以石頭為材料修造的。石橋大致分為兩種形制,一種是石拱橋,一種是石板橋或也叫石梁橋。當然,青田最多的石橋是石拱橋。
紅羅橋
在鶴城,太鶴公園邊后般坑上。就有一座古代的石拱橋。其他鄉(xiāng)鎮(zhèn)里有代表性的古石拱橋有:海溪西園濟美橋,清道光二十四年建;舒橋羅西金鎖橋,清咸豐元年建;章旦紅羅橋,清光緒年間建;臘口雷公岙的同春橋,清光緒元年建;章旦外垟鎮(zhèn)東橋,清光緒三年建;巨浦西坑永慶橋,清光緒二十三年建;黃垟金坑口永青橋,清光緒二十四年建。以上都是單孔橋。在季宅黃放口有一座建于清光緒七年,民國初又重建的雙溪橋是青田比較少見雙孔橋,橋長44.3米,橋?qū)?.9米,形體比較大,是青田通往縉云古道上的重要橋梁。在橋的南側(cè)還有一塊名為“雙溪橋碑記”的石碑,內(nèi)容是清末民初我們青田的大才子章楷先生寫的。有朋友如果到黃放口玩,可以去看看這座橋,看看石碑關(guān)于修橋的記載。還有一個細節(jié)需要注意,那就是在這座橋橋墩的東面,也就是朝向來水這一面建有三角形的分水雁,它的作用就是當洪水來的時候,通過三角尖把水流往兩邊分開,減輕洪水對橋墩的沖擊力,保護大橋的安全。
雙溪橋和橋面
說了石拱橋,再來講講石板橋。石板橋在青田鄉(xiāng)村里,經(jīng)??梢钥吹?。譬如,章旦橋頭村的普濟橋,清道光二十五年建;阜山陳宅的匯源橋、店前橋、上馬橋;高市東源口的仙人橋,這座橋南宋寶慶二年修建,比較年代久遠。這些石板橋都是單跨的,中間沒有橋墩或橋柱支撐,但也不是簡單地用石條直接架在溪坑的兩岸。這種石板橋也需要在兩岸先做好基礎(chǔ),兩岸都要有條石從下往上斜伸,托起橋面的石板,所以可以稱之為出挑承托石板橋。這種橋比較短,長度大概在8米以內(nèi)。
橋身比較長,跨徑比較大的石板橋就需要橋墩、橋柱來支撐了。像溫溪洲頭的洲頭大橋,始建于北宋,是原來處州通向溫州,青田連接永嘉的大橋,橋長有19米,分為五段,橋墩架就有4個;還有仁莊彭口的十字橋,清光緒年間修建,以路亭連接北大坑橋、南十字橋,兩橋各長35米,都是九孔八墩。這一類橋,橋身較低,結(jié)構(gòu)簡單,體態(tài)修長,能與周邊環(huán)境融為一體。非常適合拍橋上有行人的,場景較大的照片。
十字橋(亭左橋)和大坑橋(亭右橋)
以修建的材料來分有石橋和木橋。那么,有沒有用木頭、石頭,這兩種材料共同修建起來的古橋呢?答案是有的。
在高市鄉(xiāng)的水碓基村就有一座用木頭、石頭砌起的廊橋。大家對高市肯定比較熟悉,因為那里是陳誠的故鄉(xiāng),是在石門洞的旁邊。但是,這個水碓基村在青田沒有什么名氣,很多人可能沒有聽過。所以,在這里要講一下具體的位置。到了高市村之后,沿著溪坑往山里走大概6公里左右,就到了東源口村。在這里路分兩條,水分兩支。往右可到西源;往左走是東源頭方向,大概再走7公里左右就可以到水碓基村了。這座廊橋就橫在村邊的溪坑上,呈東西走向,建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是單孔石拱木廊橋,橋長14.3米,寬2.8米,高6米。橋墩就建在溪坑的巖背上,橋拱券是用不規(guī)整的石塊錯縫疊砌,橋面上是五間木柱支撐的雙落翼懸山頂廊屋,結(jié)構(gòu)簡單明了,整座橋看上去非常的古樸簡潔。在廊橋的一側(cè),還有高大的楓樹陪伴,山林溪水,環(huán)境清幽。
在青田,用到傳統(tǒng)建筑材料最多的古橋,就是阜山陳宅的“毓秀橋”。陳宅號稱“七星村”,在青田比較有名,現(xiàn)在村邊遍種皇菊,很多人去參觀過?!柏剐銟颉本驮陉愓蹇?,始建時間是在明朝的萬歷四年(1576),原來就是座用不規(guī)則塊石壘疊成的單孔石拱橋,橋長13.81米,寬3.31米,拱跨5米。民國22年(1933)的時候,在橋面用磚木修建了五間廊屋,磚柱、磚券門、磚券窗。特別有意思的是屋頂,大體上看是懸山頂,但是從當中的明間升起來四根木柱抬高了中間的房頂,做成一個四角攢尖頂。而且在明間的兩側(cè),還修建了木質(zhì)美人靠,供人們坐下來休息賞景。這么一搞,這條原來并不起眼的石拱橋,就變成為造型雅致的石、木、磚混搭一體的廊橋。一直以來,“毓秀橋”都是陳宅的標志性建筑,而且它還從屬浙南廊橋名下,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提到的古橋,大多是從構(gòu)造和用材的方面來講的。下面要從歷史沿革和地方文化的角度來講一座古橋,它名稱是永濟橋。當然,永濟橋不能算是完全意義的古橋,但是它最基礎(chǔ)的部分橋墩還是過去的遺留,所以,也把它作為古橋來講。可能有很多人對“永濟橋”這個名稱感到陌生,如果要說就是西門外江橋頭的那座橋,大家就都知道了。
金鎖橋
永濟橋的橋身中間是一座兩層重檐六角攢尖頂?shù)匿摻钏嘀频臎鐾?,下層中間是過道,兩邊有座凳。上層可觀景。但是,現(xiàn)在沒有什么風景可看了。因為水碓坑兩岸房屋蓋得密密匝匝,永濟橋已經(jīng)“陷落”于屋從中。站在橋亭上,看到的除了房子還是房子。過去這里正好是鶴城的西城墻之外,是城郊結(jié)合部??催^民國時間永濟橋的老照片,兩岸多是樹,視野比較開闊,景致很美。
永濟橋大概是青田歷史上擁有過名稱最多的橋梁,始建的年代不清楚。南宋時,或南宋以前就有“濟寧”、“上店”、“通濟”等名稱。原來是木結(jié)構(gòu)的,大概在南宋慶元初年被大水沖毀。當時的青田縣令黃由己就找青田一位退休官員鄭汝諧商量修橋的事情,說是青田比較窮,為了省錢節(jié)約,還準備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用木頭把橋建回去,鄭汝諧表示,不建則已,要建一定要用石料,并表示愿意帶頭捐款。在鄭汝諧的倡議帶動下,在黃縣令的主持下,嶄新的石橋于慶云二年修成,黃縣令為之命名為永濟橋。
不要以為石橋就牢固了,沒過多久,永濟橋就被沖壞。這次是青田的另一位退休官員陳希點主持修復了永濟橋,并在橋上建了亭子。后來不知什么時候,永濟橋再次沖壞。明朝建文年間,知縣謝子襄主持復建,并更名為遵化??傻搅嗣鞒苫觊g,這遵化橋又被沖壞,知縣楊麟、縣丞李思賢和鄉(xiāng)紳又一次想辦法修復,并恢復永濟的名稱,但是后來還是被大水沖壞。明嘉靖年間,鄉(xiāng)賢徐崇全上書呈請官府再修,知縣李楷就捐出自己的工資,予以重建。明崇禎年間,永濟橋又一次被沖壞,知縣楊文驄主持又把大橋給修好了。
以上資料是從光緒版的《青田縣志》中看到的,能夠說明以下問題:
一、青田洪災(zāi)頻發(fā)。
二、南宋時永濟橋雖然用石頭修建,但是抗洪能力要低于百年一遇。因為明朝總共276年的天下,永濟橋就修了四次,平均壽命只有七十年。
三、明朝崇禎年間楊文驄在修橋時肯定提高了建設(shè)標準,因為一直到清末,有將近300年的時間,再沒有橋被沖壞的記錄。現(xiàn)在的永濟橋的橋面、橋亭雖然是華僑捐資重建的,但是承重的橋墩還是明朝的建筑。
四、地方的退休官員和鄉(xiāng)紳,在地方事務(wù)上有很大的話語權(quán),和強烈的責任感。
五、永濟橋位處青田縣城的西大門交通要道上,位置重要,官方民間都重視,故能夠?qū)覛医ā?/p>
古橋為古人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很多古橋或許已經(jīng)失去的原來的作用。但是,每座古橋都會有它的故事,都是過去生活的歷史見證,值得珍惜保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