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齊巨儒 閆瑜濤 梁軍鎖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雙碳”背景下,如何找準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的結合點?梁志剛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回答”。
2020年3月16日,彼時56歲的梁志剛已功成名就。靠那幾家公司“打天下”,完全可以過上好日子,他卻義無反顧地投資1000萬元,在陜西省淳化縣石橋鎮寺村建起了占地170畝的種養循環果園。
偉業孕于平凡,默默無聞處,總有頂天立地的脊梁。
為了回報桑梓,梁志剛曾走出家鄉,但最終因國家脫貧攻堅的號召、時代的召喚,毅然回到了這片他所熱愛的土地,在廣袤的農田上開辟新“戰場”,書寫了別樣的精彩人生。
串起綠色發展生態圈
日前,正在開展農業科技報“鄉村振興看產業·百縣千鎮行”主題采訪活動的記者一行,慕名來到梁志剛的種養循環果園。
▲梁志剛在蘋果園介紹幼果生長情況。
“一句話,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我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因為我干的事情投資大、見效慢,實在不值一提。真沒想到,這次來的是我早已熟稔的記者朋友,能來到窮鄉僻壤,我高興得很!我的示范園建起來還不到3年,雖然發展晚,但是起點高。”得知記者來意后,質樸憨厚的梁志剛便敞開了心扉。
困羈于山,必然勃發于山。離開家鄉多年,梁志剛體驗過城市的繁華,感受到文化的多元,也見證了農村的人氣衰落和經濟凋敝。常年熱心家鄉建設的梁志剛發現,鄉親們隸屬“386199”部隊,很多人外出打工,在家鄉只留下老人和孩子。老家還是窮地方,可以說是“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辛辛苦苦在外打拼一整年,雖然就業問題解決了,但是由于城市里花銷比較大,節衣縮食也還是不能兼顧老人和子女。帶著回報桑梓的決心,梁志剛于2020年,成立了淳化秦隆渭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是梁志剛的深刻認識。搏擊“農海”,梁志剛自有其“戰國策”。
▲梁志剛查看蘋果樹長勢
首先,是選址科學。“我的果園位于淳化縣石橋鎮寺村,這里的生態環境好,土壤、氣候適宜,是發展果業的優生區。‘老天爺’也照看,災害性天氣極少。”梁志剛認為,發展果業,特別是生產綠色優質果品,一定要把生產基地選好,這是關鍵的第一步。
其次,是選對品種。“品種搭配,一定要選好、選對。它是不是當前和今后市場需求的品種,是不是適宜當地氣候發展的品種?這些都很重要,因為直接影響了務果收益。選品種前,一定要先調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切不可道聽途說,盲目發展。”梁志剛透露,他家果園里的品種,都是自己考察甄選后的優良品種。
第三,是規劃合理。經過調查,梁志剛發現,成立農業公司經營的果園,面積一般是在100畝到200畝之間的,這樣可以實現精細化管理。這種適度規模經營,以生產優質果品為發展方向,瞄準的是中高端市場,經營狀況一般都不錯。而超過200畝的,在目前果園機械化率還不很高的情況下,隨著面積的增加,反而好像套上了“規模不經濟”的魔咒。所以,他最終規劃建設了170畝的果園面積。
梁志剛補充說,“當然了,啥事情不是絕對的。果園面積到底發展多少畝為宜?這要結合自身實力、當地農業發展現狀等因素綜合研判,不能一概而論。”
第四,是要有配套。現代新型蘋果園適度規模化高標準建園,不但要規劃先行,還要有相應的配套設施。除了要有水肥一體化設施外,果子采摘后,還需建設預冷、清洗、分揀、冷藏、包裝、物流等配套設施。梁志剛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家的果園,水肥一體化設施和冷庫已經建好,其他的配套設施也早有規劃,這陣子就要動工建設了。”
最后,是種養結合。生產的果品,若能達到綠色、健康的標準,就能贏得中高端市場,就能賣上一個較好的價錢,實現企業良性發展。怎樣才能實現綠色、健康呢?對此,梁志剛甘當“探路者”。經過考察了解,他發現,除果園選址“有講究”之外,還有“綠色發展”,這是一個不錯的路徑選擇。如果能實現種養結合、發展循環農業,既能降低成本,還能實現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梁志剛在蘋果園介紹果樹管理經驗。
“為此,我在去年的8月份,在園區又配套建設了一個存欄5500頭的養豬場。”站在果園內,梁志剛指著不遠處的養豬場興奮地告訴記者,豬場的糞污通過相關設備發酵處理后,再通過灌溉設施澆灌果園,實現了種養循環。
通過“一根草、一頭豬、一袋肥、一片園”的農業循環種養模式,梁志剛主動融入“國之大者”,串起了綠色發展生態圈。
“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梁志剛的這170畝果園,可謂規劃合理、四季產果。“科學地規劃,既增加了企業收入,又減輕了用工壓力。同時,又有效化解了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風險。”用梁志剛的話說,也就是“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記者看到,這100多畝蘋果園里,以當下流行的秦脆、瑞雪、瑞香紅等新品種為主。早、中、晚熟合理搭配,從7月下旬開始采果,一直持續到10月底結束。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據梁志剛介紹,“櫻桃園約有20畝,這里的櫻桃5月中旬上市,6月底采摘結束。當時選的3個品種,都是經過考察了解、分析篩選出來的優良品種,所以很受市場歡迎。”
▲梁志剛在溫室大棚,查看水果西紅柿普羅旺斯生長情況。
“還有5個溫室大棚,種植的是普羅旺斯。”梁志剛講,這種水果西紅柿2月份移栽定植,4月底上市,到6月底結束;拔蔓整地后,他會繼續移栽定植普羅旺斯西紅柿,10月中旬上市,到來年1月底采摘結束。
蘋果、櫻桃、西紅柿搭配種植,同時把養豬場的糞污發酵處理后澆灌果蔬,向綠色優質要效益,這就抓住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
“小蘋果”托起“大振興”
梁志剛與蘋果,是互相成就的緣分。
“我是20世紀60年代初的人。初中畢業后,在家種地。可以這樣講,是蘋果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梁志剛感慨道。
1986年,剛二十出頭的梁志剛,承包了村上的10畝蘋果園,打算挽起袖子干一番事業。
兩年后,他把10畝口感差的品種,嫁接換成了當時的蘋果新品種秦冠,取得了較好的收益。
“經營管理了10年蘋果,憑著滿腔熱情和勤勞吃苦,掙了一些銀子。承包期也到了,就想走出村子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梁志剛講,有了務果收入的積累,讓他有了“走出去”的可能,蘋果是他的“開心果”。
▲梁志剛在溫室大棚,介紹即將上市的水果西紅柿普羅旺斯。
梁志剛選擇在外面打拼,買貨車跑過運輸、買裝載機修過路,還創辦起了自己的公司。
“我是年輕時弄蘋果掙了點小錢,就想到外面闖一闖。快到退休年齡了,又回到家鄉務蘋果,今生和蘋果緣分不淺呀。政策這么好的,真是越干越有奔頭,越干越有勁兒!”梁志剛半開玩笑地講,正是因為自己對蘋果的癡迷與不懈追求,才成就了他的“二次創業”。
“現在干事業,一定要舍得花費時間做調查研究,虛心向專業老師請教學習,這樣才能少走些彎路。我的果園能有今天這樣的規劃布局和循環農業,就是虛心請教學習的結果。要不然,也許會把170畝果園全部栽上了蘋果。”這是梁志剛的知心話,也是他對創業人士的溫馨提示和友好建議。同時,他也希望能盡自己綿薄之力,幫助群眾把蘋果種好,帶領更多困難群眾過上好日子,讓種養業挺進綠色時代。
祝愿梁志剛在“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務工人員正在挑選水果西紅柿普羅旺斯,準備裝箱銷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