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慈善,人人享有慈善,仁愛觸手可及
3月25日,雄縣助學開啟。這也是因疫情斷了將近兩年后的首次助學。回想2006年,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成立至今,已走過17個年頭。而助學作為仁愛慈善成立之初的第一個項目,從2007年3月正式開展以來,也已快成人。
十七年,歲月仿佛被迅速地翻過,也如一汪靜水,在慢慢滋潤浸透。在這些不被人注意的日子里,幾十萬志愿者從安徽的太湖出發,經北京、河北到河南、廣東,現在的腳步已經遍及全國十幾個省市,受助的孤困兒童有12300余人,參與的志愿者有十幾萬人次。
作為一名志愿者,回憶往昔,從雄縣起步,也已經走了八個年頭。有幾個孩子已經從初中上了大學,也有的大學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看到他們成長,我自感欣慰。因為,不僅僅是他們在長大,在長高;而我也從孩子們身上汲取了充足的養分,心靈得到滋潤,靈魂得到升華,精神得到滿足。我的生命與這些孩子們以及他們背后的家庭勾連在一起,如同親人、密鄰或者能夠交心的朋友,一起攜手把生活之路走得充滿快樂,走得負有印記,走得無愧于心。
在我的手機中,有大部分孩子的聯系方式,有的還加了微信。過年過節,我會給孩子們準備一些禮物,平常,也會用微信問問孩子們都在干什么,在看什么書,有什么書需要我買。記得第一次到朋娟家時,她還在上初一,說她喜歡讀三毛,我就買了一套三毛的書送給她。
想到朋娟,我就拿起電話,和已經工作的她相約,去看看她的姑姑,一個善良的曾經是她監護人的女人。那時,姑姑身體還好,家境也不錯。后來朋娟讀了大專,畢業后因為家中有病父,只能早早承擔起家庭責任,回到石家莊找了份工作,開始生活在父親身邊,一邊上班,一邊照顧父親。父親最早得的是股骨頭壞死,現在又患上了慢性肝腎衰竭。姑姑說,朋娟一個月收入也就三四千元,給父親治病根本不夠。
姑姑還說,朋娟現在沉默寡言,不愛和人交流,怕孩子心理上出什么問題,問我們能不能找個心理醫生給看看。交流中,我發現,家中拮據無非是在因病失去勞動能力之后靠低保無以為繼。孩子走上工作崗位,真正的生活才剛剛開始,稚嫩而幼小的肩膀卻要扛起整個家庭的壓力,心理壓力大是必然的。
告別姑姑,路上,我想了很多。我們如何給予像朋娟這樣的孩子更多的生活力量呢?答案只能是“陪伴”。直到她成家立業,我們才可以漸漸淡出,在一旁安靜地觀察她的生活,當她又遇到了什么坎兒,需要我們出謀劃策的時候,我們依舊能站出來盡己所能——展現親情的作用和力量。讓孩子在面對壓力、面對困惑以及面對無奈時內心有力量,能自立、自強和自覺地去直面、疏解和戰勝它們,在困苦中獲得快樂。因為,堅強的生命就如魯迅先生所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老 愚 | 撰稿
sissi | 編輯
千里芳草 | 校對
隆 群 | 美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