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的一天,中南海舉辦了一場簡樸又不失浪漫的婚禮,婚禮的主角一位是毛主席的女兒李敏,另一位是孔從洲將軍的兒子孔令華。
當天,毛主席心情很好,極少飲酒的他趁興舉起了酒杯,與在座客人相互祝酒……
01
婚后的一段時間,李敏和丈夫孔令華一直住在中南海,和毛主席生活在一起,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1962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正在中南海辦公,就在這時,一通電話打了過來。
電話另一頭的人聲音激動地說:“恭喜主席,李敏順利生產,是個兒子,您要當外公啦!”
聽說女兒順利生產,毛主席心情大好,高興地說,“好啊!孩子出生,七十的我官升一級,也成為外公嘍!”
由于孩子生日與“十月革命”俄歷紀念日只隔了兩天,爺爺孔從洲和外公毛主席的共同為他取名“繼寧”,意思是希望他將來繼承列寧同志的遺志,做一個有用的人。
無疑,孔繼寧的出生使中南海增添了久違的熱鬧,因為毛家已經很多年沒有新生命降生了。
孔繼寧出生后,毛主席對這個小外孫尤其喜愛,每當他工作累了的時候,就會到女兒的房間,像所有的尋常老人一樣,逗逗自己那虎頭虎腦的小外孫。
后來,在孔繼寧6個多月大的時候,父母帶他搬出了中南海,住進了一個北京的小胡同。
由于李敏和孔令華工作繁忙,沒有精力好好照顧孩子,便將他暫時送去了在上海獨居的外婆身邊,讓賀子珍幫忙照看。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孔繼寧的童年可以說是在外婆身邊度過的。
因為孔繼寧的到來,賀子珍感受到了無限的幸福和快樂,尤其是孩子身上那種特有的天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她,臉上的笑容也越發多了起來。
而這一點,從孔繼寧小時候和賀子珍的合影中便可看出,凡是祖孫兩人出現在一起的照片上,總能看到賀子珍嘴角掛著的燦爛笑容。
對于這個小外孫,賀子珍十分的疼愛,照顧得也尤其細心。
在孔繼寧稍微懂事的時候,賀子珍就開始跟他講些過去的革命故事。久而久之,在外婆耳濡目染地熏陶下,孔繼寧很小就有了當兵的理想。
從外婆那里,孔繼寧還知道了許多關于外公從前的革命事跡。
遵義會議后,毛主席帶領紅軍四渡赤水,后來在繼續前進的過程中,賀子珍為了掩護傷員,不幸被敵機投下的炸彈碎片擊中,倒在了血泊中,全身負傷多達17 處。
但是,賀子珍為了不使毛主席分心,讓大家隱瞞自己受傷的消息。后來,當毛主席得知賀子珍身負重傷的消息后,馬上在百忙之中趕了過來。
看著面色憔悴的賀子珍,毛主席心疼不已,不禁流下了眼淚。他親自抬起了擔架,神色凝重地說:“我就是抬,也要把子珍抬走。”
其實,毛主席是很少流眼淚的。對此,他曾對人說過,自己只在三種情況下流過眼淚:一是聽見窮苦人的哭聲,二是身邊通訊員犧牲的時候,第三就是在貴州,他聽到賀子珍受了傷,快要不行了,他難過地掉了淚……
02
生活在外婆身邊,孔繼寧成長得很好,也十分懂事。當他得知外婆身體不好后,不僅主動讓外婆少為自己操心,還自發充當起了外婆的開心果。
等再長大一點,孔繼寧已經到了讀書的年紀,應該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去讀書了。
前三年的時候,孔繼寧讀的是鄉村學校,當時同學們并不清楚他“主席外孫”的身份,所以對孔繼寧來說,那些日子過得相對是比較輕松的。
后來,李敏和孔令華的工作發生了變動,有時間照顧孩子,就這樣,孔繼寧又回了北京。
剛回北京的時候,孔繼寧對周圍事物的感覺有些陌生,而且這里的學校不比農村,學校里很多都是干部子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于是,在孔繼寧入學之前,李敏就再三叮囑兒子,去了學校一定要低調,不能對任何人說起自己的身世,也不要指望將來靠家庭背景過日子,更不能用自己的身份去嚇唬人。
孔繼寧記住了母親的叮囑,去了學校之后,始終對自己的身份守口如瓶。
到北京后,雖然離外公的距離又近了一些,但在孔繼寧童年的記憶里,他對外公的印象依然是比較生疏的。
由于毛主席政務繁忙,所以李敏很少帶孩子去中南海見他老人家。于是,為了能夠見外公一面,孔繼寧就跟父母打賭,如果自己戴上了紅領巾,就要帶他去見外公。
從那之后,孔繼寧更加勤奮地學習,在學校表現也很好,最后終于如愿以償戴上了紅領巾,父母這才帶他去了中南海。可不巧的是,孔繼寧去的時候,毛主席當時正在開會,最后是由周恩來陪他們一家吃了一頓飯。
就這樣,一直到1976年9月6日,偉大領袖毛主席溘然長逝。那天,李敏到學校去接孔繼寧,由于沉浸在毛主席去世的悲痛中,母子兩抱在一起哭了許久。
后來,孔繼寧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國際關系學院英語系,終于實現了小時候的心愿,從此光榮地成為一名預備軍人。
大學期間,孔繼寧仍舊保持著低調的個性,也從不對外人提起自己的真實身份。那段時間,他和戰士們一起接受艱苦的訓練,一起在太陽下暴曬,也跟大家一樣因為扛沙袋磨破了皮……
但是,孔繼寧從沒有過一句抱怨,始終用最高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與此同時,軍校的艱苦生活也鍛煉了他堅韌的意志力。
畢業后,孔繼寧來到解放軍總參謀部任職,后來由于工作能力出眾,又被派到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和英國使館擔任武官助理的職務,從事外交工作。
在工作崗位上,孔繼寧認真敬業,不敢有絲毫懈怠,直到1997年,母親寄來的一封信使他萌生了轉業的念頭。
原來,由于孩子不在身邊,李敏身邊缺人照顧,身體狀況也變得越來越差。于是,李敏在一次寄給兒子的信中,除了表達對兒子的思念,還提到了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悲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繼寧認為,母親已經為這個家操勞了大半輩子,不應該落得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局。于是,孔繼寧經過再三考慮,最后給上級打了申請回國的報告,并遞交了自己的退伍申請,準備回家給母親養老,陪伴在母親身邊盡孝。
03
離開部隊后,孔繼寧重新開始審視起自己的擇業方向,最終決定和父親孔令華一起,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公益盡一份力的同時,投身到毛主席思想傳承和發揚的事業當中。
然而,1999年,就在孔繼寧事業剛有起色的時候,父親孔令華卻不幸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遇難,一時間,這一噩耗使全家人的心情都被陰云籠罩,李敏的身體和精神狀況也一度變得十分糟糕。
父親走后,孔繼寧就成了家里唯一的頂梁柱。為了照顧好家人,他盡快整理好悲痛的心情,將父親的后事安排好,然后重新振作精神,一邊照顧母親和妹妹,一邊繼續打拼自己的事業。
經過幾年的打拼,孔繼寧在事業做得小有成績之時,與母親一起成立了中國(深圳)民族精神與中國發展研究中心,開始加倍致力于對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和宣傳。
由于長時間的接觸和研究,孔繼寧對外公的理解也漸漸了許多。對此,孔繼寧說“毛澤東思想是常學常新的,不同時代對毛澤東思想的研究,會產生不同的成果。希望我們的研究對中國的發展能夠有一些指導意義。”
成為公眾人物之后,孔繼寧“主席后人”的身份逐漸被人知曉,但對于這層特殊的身份,孔繼寧卻并不感到輕松。
對此,孔繼寧曾在初次參加的一檔節目中,面對采訪時直言:“其實對我來說,毛澤東外孫的這層身份有時是一種負擔,但同時也是一種動力,我會把壓力轉化成動力,不讓家人和國家失望,更不能給家族抹黑。”
作為毛主席的外孫,人們幾乎很少看到孔繼寧的消息,但實際上,孔繼寧始終活躍在公益的舞臺上,他參加策劃并出版了關于毛澤東的圖書,并參與拍攝了央視的紀錄片。
2007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紀錄片《父輩的戰爭歲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由孔繼寧擔綱主持。然而,與他親和自然的主持風格相比,人們更關注孔繼寧的“特殊主持”身份。
對此,孔繼寧坦然說道,自己是毛家孫輩中年齡最長的,也是外孫輩中唯一與外公有過接觸的人。盡管接觸不是很多,但老人家的教誨和熏陶卻一直影響著自己的人生之路。
其實,在孔繼寧之前,妹妹孔冬梅也曾經于2003年,擔任過電視片《毛澤東和他的親屬》的主持人,而且當時在社會上引發了很好的反響。正因如此,孔冬梅對于哥哥的事業,不但在業務上全力支持他,從觀念上也給他帶來不少啟發。
除了致力于宣傳毛澤東思想之外,孔繼寧還十分關注農民問題,而且盡己所能地幫助了一部分農民,使得他們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貧苦的農民孩子也在他的資助下得以繼續讀書。
作為毛主席的后輩,孔繼寧始終保持著一顆謙卑的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祖輩的遺志。在低調做人的同時,孔繼寧深感自己責任重大,他盡己所能地用自己的力量,傳承著祖輩的風骨和思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